构建河北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572863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940.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河北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构建河北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构建河北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构建河北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构建河北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河北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规划研究论坛 廊坊规划构建河北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邢天河 吴巍所谓城镇化,指的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建国六十多年来,我省的城镇化虽然有过波折,但总体上平稳向前的态势没有变,特别是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改进和完善,城镇化的发展已进到一个快车道,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正在不断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2012年,我省城镇化人口达到339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6.8%,比2003年提高13.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4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增长幅度。全省各个设区市城市建成区

2、规模较2003年扩大51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320万人,已有6个城市市区人口超过100万人。二是城市聚集能力不断提升。11个设区市创造了全省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和近50%的财政收入,新增一批工业聚集区和开发区,设区市非农产业就业人员达600.5万人,在人才、科技、金融、产业的功能等方面有了明显改观。三是城市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2012年,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的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8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建成了一大批体育场、图书管、博物馆、展览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四是市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2012年全省开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28.75万套,竣工16.42万套,累

3、计解决165.7万户城镇居民住房困难,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16.9%,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但同时,我省的城镇化发展现在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人口城市化的水平、质量问题仍相对突出。2012年,我省的城镇化率为4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2011年,我省城市户籍城镇化率为31.91%,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3.69个百分点。其次是城镇结构体系还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大城市带动能力不强、中等城市数量少、小城镇偏弱无特色;城市的空间规划和区域布局等尚需进一步优化,在京津冀和环渤海一体化中我省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确定;城乡关系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理顺,两

4、者在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普及、要素平等自由流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再次是城镇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设施不配套、管理不健全、功能不完善,城镇风貌特色还不突出,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最后,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支撑和制度保障上,我省产业布局也相对分散、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程度相对较低,户籍制度、土地产权与交易制度、城镇财政体制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程也相对滞后。因此,推进河北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势在必行。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

5、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路子。结合发展实际,河北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进行:本刊专稿13规划研究论坛 廊坊规划一、优化我省城镇化布局强化区域功能重构,积极构筑“双核两翼三带多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北京、天津为区域核心城市,重点调整优化城市功能;石家庄、唐山两大区域中心城市着力提升功能与辐射能力,保定发挥地缘优势,积极承接首都功能转移,共同发挥对冀东、冀中南两翼的带动作用;打造沿海新型经济产业带、山前传统城镇发展带和燕山-太行山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带。依托环绕北京的县(市),以服务首都为主要职能,建设环首都生态、宜居、专业化的卫

6、星城,成为北京城市功能重要疏解地。培育区域新兴增长极,统筹廊坊中心城区、固安空间资源,与大兴共建首都南部副中心;整合廊坊北三县空间资源,与通州共建首都东部副中心。二、以人为本推进人口城镇化根据农民工对进城方向的主观意愿,把本地设区城市作为吸纳农民工的重点,提前做好交通、产业等城市扩容规划,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公租房计划等向这类城市倾斜,加强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和人口吸纳能力。针对部分民营企业为提高效益、减少麻烦,只招收外省农民工的做法,研究出台鼓励企业招收本地农民工的政策。根据国家对不同规模城市落户政策的要求,分别对我省不同的城镇制定宽严相济的户籍开放政策;同时,要注意节奏,分清缓

7、急,优先考虑那些全家已搬到城镇、已居住较长时期和外来毕业大学生等人群,率先将他们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此外,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将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多方引入社会资金,以不断建立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逐步实现城镇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向我省常住人口的全覆盖。不搞“强迫进城”、“强迫上楼”、“强迫卖地”,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对已经进城的农民,争取为他和他的家人设立一定年限的过渡期,保留他们在农村的集体权益或允许其以资产形式转让,使其平稳完成起步阶段的过渡。要充分考虑城镇的就业吸纳能

8、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承受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和改善速度,注意保持城镇化速度与客观条件的对应协调,力戒拉美国家城市化“陷阱”现象在我们这里的重演。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县城扩容升级,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用先进理念和规范标准加快旧城改造,加强新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打造高品质的中等城市和宜居、宜业、宜游的高标准小城市。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求,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市)按照卫星城规划建设,县级市和多数县城按中等城市规划建设,少数县城按小城市的标准建设,条件成熟的县及时改区或升市。把特色重点镇和特色中心村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途径,因地制宜地发展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交通

9、型、历史文化型小城镇和村庄,提升聚集人口和产业的能力。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镇和村,坚持规划引领、设施先行,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完备、特色突出、环境优美的新型村镇。按照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规范运作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新民居示范村建设,推广安全卫生经济适用、富有乡村特点和地方特色的现代民居。继续抓好农村危房改造,保障贫困群众基本住房需求。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强村庄道路、供水、排水、路灯、绿地、消防等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

10、设。统筹城乡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按照统筹城乡、整体推进、联村供水的思路,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切实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用电,解决农业生产用电问题。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加大公路通达深度,提高公路网密度,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油(水泥)路,所有通农村公路的行政村全部通客运班车。扩大城市公本刊专稿14规划研究论坛 廊坊规划共交通覆盖范围,推动城市公交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实施农村沼气工程,着力推进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通信建设,扩大自然村村通和行政村宽带覆盖面

11、。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健全新农保、新农合和农村低保制度。充分发挥小城镇向周围乡村提供服务的重要作用,完善乡镇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在城乡土地流转方面,要加快改

12、革征地制度,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关系,按照“取之于地、用之于农”的原则,提高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和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重,保护农民土地权益。鼓励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积极鼓励大中型银行开展涉农贷款批发业务、小微型银行开展零售业务,放宽抵押担保范围,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抵押、担保制度,破解“三农”发展的资金制约。同时,政府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性金融投入回补农村。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推动各类基本社会保障从户籍人口扩大到常住人口,逐步实现城镇企业职工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之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之间、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及异地社会保障之间的有效衔接,统筹城乡

13、社会保障经办资源,实现合署办公,确保城乡各类人群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积极扩大和稳定就业,加大城镇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特殊困难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善济贫、帮困、助残、托孤等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城镇包容性发展。在城中村改造中合理确定补偿标准,依法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实现以集体土地转为国有、村民身份转为市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集体资产转为公司制运营为方向的四大转变。四、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着力提升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结构层次,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增强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区域性大中城市要依托人才、技术、资本等优势,积极培育高新技术

14、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附加值高和就业容量大的制造业,加大对建筑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建筑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作用。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服务、信息服务、会展服务、研发设计和服务外包等生产服务业,积极发展餐饮、旅游、家政、养老、健康和社区服务等生活服务业,壮大服务业规模,提升城市对人口就业的吸纳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突出抓好都市型、城郊型观光农业的发展,积极发展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形式,构建城乡对接、产销一体的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县城建设、工业园区、民营经济、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五位一体”发展,每个县要大手笔规划建设一个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产业园区,作为促进企业集中、

15、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的重要载体,在集聚中提升技术水平、形成品牌效应、带动区域整体实力跃升。要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任务,加快完善落实政策措施,健全扶持体系,鼓励促进全民创业,使民营企业多起来、大起来、活起来,使更多的老百姓富起来。以农民增收为中心,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优质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大户,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大力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强规划对城市建设和产业聚集的引领作用。统筹城市与产业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规划建设好各类开发区

16、和产业园区。建立项目审批、资金支持、用地供应、标准厂房、节能减排等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建设项目选址和用地管理,限制工业项目分散建设,引导产业有序发展和集聚发展。按照“企业本刊专稿15规划研究论坛 廊坊规划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区集中、人口向城区集中”的原则,积极推动工业聚集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向城市、县城周边布局,使城市、县城成为区域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加强产业园区与城市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接,鼓励产业园区外制造业向园区内集中发展、共享配套,通过企业的集中,带动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要按照循环、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以信息化为手段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加大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加快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大力推进技术标准创新。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提升改造装备制造水平。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