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发展语境下当代美术的实践变异与理论调适山郁兰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46539095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介发展语境下当代美术的实践变异与理论调适山郁兰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媒介发展语境下当代美术的实践变异与理论调适山郁兰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媒介发展语境下当代美术的实践变异与理论调适山郁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介发展语境下当代美术的实践变异与理论调适山郁兰(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No4摘 要 媒介发展不但促进了当代美术实践的创新,并且推动着美术理论的变革。同时,媒介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正视媒介发展对美术演进作用的两面性,有助于二者协调深入的良性发展。关键词 媒介发展 美术实践 理论调适回顾艺术漫长的发展历程,艺术与媒介的关系由来已久,艺术史上历次重大变革,艺术每前进一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均无法脱离媒介与科技的有力支撑。本文所指称的媒介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艺术作品得以表达和外显的物质媒介,即艺术材料;二是指艺术作品赖以传播的大众媒介。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媒介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改变,尤其是在美术实践领域,

2、从创作观念、作品形态到传播方式、过程和作品接受各个环节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同时也带动了相关理论的演变。1 媒介发展对当代美术实践的影响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指出对社会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该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媒介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在麦克卢汉看来,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和创新总是与新媒介的出现相伴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1艺术素来以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为己任,其发展之道自然与社会发展步调一致。而作为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美术的发展和创新必然与媒介发展密切相关,媒介技术的推陈出新,对当代美术的影响无处不在。1.1

3、 美术创作的多元化和技术化“美术”,包括绘画、雕塑、书法及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在内的通过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的众多艺术类型。有时也把同样具有造型和视觉特点的建筑、园林和摄影艺术等纳入其中。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美术创作早已突破了传统的方式,在材料、工具和手段运用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抽象表现派”艺术家借助画笔、调色刀、漆桶甚至手抹等方式,在画布上用颜料营造出松散、零乱和不均匀的效果;照相现实主义的艺术家更是大量借用照相机搜集素材,通过机械装置结合个人的绘画技巧以实现照片现实化的绘画效果;中国艺术家用裁剪、拼贴替代传统的笔墨创作出突破传统的“抽象水墨”画。如果说,上述仅仅是对传统媒介使用方式

4、的改变,那么电脑和网络媒介的介入则对当代美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冲击。媒介发展语境下当代美术的实践变异与理论调适山郁兰 戴 璐(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借助电脑媒介,艺术家能够灵活运用绘画软件完成图像的编辑、处理并加入音频信号,将个人作品制作成声色并茂的多维动画,在全新的表现空间中展示,传统工具美术受材料限制只能表现平面、静态的局限性被彻底粉碎,美术创作实现了由静到动、由平面到立体的突破。同时,艺术家的创作已然跨越了传统的“慢工出细活”和“架上作画”阶段,艺术家可以将构思中的“胸中之竹”直接输入电脑,利用专业软件进行设色和反复修改最终达成满意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美术作品的形态也在原有基础上层出

5、不穷,产生了如全息摄影、电脑动画、网络游戏、影像装置艺术、虚拟互动艺术、行为艺术等多种依托于媒介发展的新兴艺术形态,自1992年“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开始相继出现的上海、北京、成都“双年展”,都标志着曾经处于地下状态的现代艺术在中国终于取得合法的地位,翻开了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页。艺术家的创作观念也相应改变,传统艺术原有的精英地位成为昨日黄花,艺术家身上不再裹挟着神秘面纱,而是走下神坛关注普通生活,注重受众的实际审美需求,直接面对艺术市场和新媒介艺术的挑战。“当下的艺术创新必须依据今日艺术发展的语境。它已不再仅仅借助个体艺术家灵感突发,天才辉耀的偶发机缘,而是整个艺术创作机制、艺术传播构成

6、与艺术参与的行为活动方式的全面创新。”2传统艺术形态只有紧随媒介发展的步伐,寻求自身的突破,才能够在媒介技术革命中与新兴艺术共同发展。1.2 艺术传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媒介技术不仅影响着美术创作实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艺术传播过程和人们的审美观念。借助网络媒介开放平等、即时等特点,一方面艺术活动传统的集体式传播模式被个人化、家庭化的个性化传播所取代;另一方面,艺术原有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被快速便捷的个人化主动选择模式所打破,艺术传播真正实现了平等双向的沟通与交流,民间自下而上对主流和精英艺术的影响在传播过程中效果显著。媒介技术的发展推倒了原本横亘在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阻碍,实现了艺术家

7、与观众的实时互动,双方在网络平台上能够积极高效地参与作品的创作赏鉴,对提高受众的审美品味、促进艺术家创作带来了实质性的改变和影响,更有利于艺术家及时获得反馈从而引导后续的艺术创作。此外,大众传媒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也是当下艺术产品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传播媒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之下,实现了自主经营和资本参与,利用多渠道展开了艺术产品的全方位传播,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呈现出趋向融合的一体化发展趋势。2 当代美术顺应发展的理论调适 随着西方艺术理论的深入传播,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创新发作者简介:山郁兰,(1975年),女,汉族,甘肃兰州人,文艺学硕士, 讲师,主要从事艺术理论、传媒文化等方面的研究。20

8、12.No4展,面对美术实践领域的革新,我国的美术理论也开始了自身的变革。在现实主义大行其道的背景之下,留法回国的吴冠中大力强调形式美及自我表现的重要性,他在1979年第5期美术上发表文章绘画的形式美,希望看到不负担说教任务的“独立美术作品”,由此形式主义公开叫板原有的“主题先行”和“内容大于形式”理论,打响了“美术解放战争”的第一枪。此后李小山发表石破天惊的中国画穷途末路论,倡导中国画突破传统,打破古老技法的桎梏,接受西方的绘画观念。吴冠中多年坚守的“笔墨等于零”的观点,极具前瞻性地强调艺术材料和媒介必须依托于具体的艺术作品,并且在不断演变和发展。3上述观点鸣锣开道,成为我国美术理论革新的先

9、声,掀开了该领域对传统观念和模式反思的序幕,美术理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新局面。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演进,西方理论对我国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已深入到艺术内部各个层面,从作品形式到艺术主张和创作原则,从创作方式到审美观念,无不彰显出我国当代美术创作对自身发展的反思、对权威压制的摈弃和对传统范式的背离,从而真正实现了美术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接轨。3 媒介发展对美术带来的消极影响 科技和媒介的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当代美术实践和理论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3.1 美术创作的模式化和浅表化本雅明明确指出,机械复制时代使得传统艺术失去了原有的“灵韵”,人们对于传统艺术的审美态度从膜拜转向消费,艺术

10、价值也从膜拜价值过渡到了展示价值。4诚然,当下的艺术家们在展示艺术的平易近人和人性关怀上不遗余力,但不容否认,受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核心价值的影响,某些艺术家崇尚“去中心”、反理性和解构主义的创作原则,借助现代媒介和机械,背弃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摈弃了崇高和深度,转而致力于毫无深度的视觉营造和大量复制,导致作品出现了跟风式的浅表化、模式化的创作趋势,更有甚者为了迎合市场消费的风向标,谋取实际利益,不惜滑向娱乐化、低俗化的泥沼。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也日渐消弭,艺术创作呈现出一种无序化的狂欢,各种非传统的装置类艺术、表演类艺术为大众构筑着视觉盛宴的舞台,身体、机械、家具、光线、动物尸体、草木、甚至人的排泄

11、物等都能够成为艺术表现的媒介,在取得惊世骇俗效果的同时,留给大众的,只有艺术品味的降格和无尽的困惑。3.2 美术作品的商业化泛滥正像杰姆逊所描述的:“在19世纪,文化还被理解为只是听高雅的音乐,欣赏绘画或是看歌剧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距离正在消失,总之,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5消费主义的逐步漫漶使得审美价值不再是艺术作品追求的唯一目标,艺术的商品价值已成为判定艺术属性的主导因素,艺术原本所具备的心灵滋养的精神价值已被忘却和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伴随消费主义蓬勃滋生的艺术商品观念。随着深度

12、模式的消解和价值观念的挑战,以娱乐消遣、消费盈利为目的的艺术创作已成为大势所趋,美术创作也呈现出快餐化、“明星效应”与产业化特征,艺术作品沦落为某产品或活动借以吸引消费者的光鲜名片,而背后则是赤裸的背弃艺术价值和精神立场的金钱交易。笔者认为,在有效结合媒介技术、实现商业利益的同时,对艺术精神和审美价值的追求、对大众审美趣味的引导和培养依然是艺术工作者本应秉承的基本操守。回望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就是艺术媒介不断更新演变的历史。艺术家在媒介的选择和使用上不断尝试,推陈出新,科技的发展带动着媒介的创新,从而也使得艺术改头换面。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曾断言“艺术就是媒介”。艺术不可能脱离媒介而存在,艺术与媒

13、介的关系始终密不可分。在借助科技和媒介发展潮流对艺术实践创新变革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艺术核心价值的坚守,认清和克服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由此,媒介和艺术才能彼此促进,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参考文献1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6.2 金元浦.艺术:从独创性写作到创意产业.D.北京:中国艺术报.2005.12.16.3 斯舜威.中国当代美术30年. 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84-85.88-94.4 陆扬.大众文化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54.5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47.更 正本刊2011年12月上旬刊(总第266期)第125页刊发的高校新生辅导员工作探索一文,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学院”应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地址“四川成都广汉市”应为“四川省广汉市”。特此更正编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