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人际传播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6535019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与人际传播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媒体与人际传播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媒体与人际传播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媒体与人际传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与人际传播(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 D I A O B S E R V E R2 0 0 6 . 0 4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江西项国雄黄晓慧张芬芳2 0世纪8 0年代以来, 欧美和日本等国开始了对新媒体的研究。“ 所谓新媒体是在一般媒体基础上产生的, 以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骨干而形成的复合媒体, 比如有线电视、 文字电视广播、 静画电视广播、双声道立体多用电视广播、卫星电视广播等。 ”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媒体是信息载体,新是相对旧而言。一种新出现的信息载体, 其受众达到一定的数量, 这种信息载体就可以称为 “ 新媒体” 。因此, 新媒体的定义非常广泛, 在现代, 包含了互联网、 手机短信、 数字电视等多

2、种新兴媒体。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它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传统的人际传播的方式有: 谈话、 书信、 打电话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人被 “ 卷入”到对新媒体的 “ 参与”中, 麦克卢汉认为:“ 传播样式的变化可以改变人们的感觉, 可以改变人与人的关系。 ” 因此, 我们有必要透过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考察新媒体中人际传播的新走向。新媒体中的人际传播, 可简称为N M C ( N e wM e - d i a t e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人际传播, 即指借助互联网、 手机、 数据广播、 交互电

3、视等新媒体进行的多渠道信息交流活动。与传统人际传播相比, 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 在传播地位上, 传者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受者的被动特征,二者角色的互换经常成为现实,因而交流出现了“ 控制权的潜在平等” 。在传统人际传播中, 由于受时空及传者数目的限制,人际交往依赖于传者的强势地位和受者的惯性输入, 传者一味地说教渲染, 受者忙不迭地吸纳接收, 缺少交互式的对话现场。而在N M C人际传播中, 传播的参与者都享有发起传播活动 (即发送讯息) 、 控制传播内容和终止传播(即停止传递讯息或拒绝作出反应) 的能力。同时, 我们也看到在新媒体中, 交互式对话是普遍认可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由

4、于传者人数的增多,时空限制的减少, 我们所希望的自由平等的人际交流在N M C人际传播中得以很好地体现。 2、 在传播环境上, 具体的情境作用和整体上的社会因素影响均大大降低。传统的人际传播大多是 “ 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一定的物质和时间背景中进行的” ,“ 我们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 同谁在一起等情况可能限制我们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对于某些事物来说,有适宜谈它们的时间和地点, 同样也有不宜谈论它们的时间和地点。 ”这里的时间、 地点和参与者就构成了传播情境。传播情境对于解读信息往往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譬如不熟悉的环境常常使人保持警惕或感到拘束,而与别人交谈时保持的距离也可影响双方的内心状态

5、。 但在N M C人际传播中, 具体的时间、 地点等场景制约作用基本消失,这使得参与者的言语行为更加自由。此外, 传播双方在文化背景、 风俗习惯、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社会因素上的差异影响也将减少。同时, 人们还可以暂时逃避现实社会人际新媒体与人际传播学术园地3 22 0 0 6 . 0 4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传媒观察ME D I AO B S E R V E R交往中诸多伦理规范的约束。 3、 在传播手段上,N M C人际传播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数字化、 多渠道的传播路径, 使得传播速度和反馈能力迅速提高。传统人际面对面谈话和耳对耳通话的情况大大改观,电子邮递系统 (如 E -

6、m a i l) 和视传信号传递系统 (如互动电视) 已使远隔千里的个人之间可以进行经过中介 (通过电子或光纤传输的) 的人际交谈。而且, 面对面传播中的反馈与接受得同时进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N M C人际传播形态中的反馈不受时间的束缚讯息的交流可以迅捷到只有几秒钟,也可以迟缓至几天、几周N M C人际传播中的异步性特征得到了充分体现。 4、 在传播效果上,N M C人际传播打破了传统人际传播中地理空间、 身份地位的隔阂与界线, 展示了一种立体网络化的人际对话模式,体现了传统人际交流很难达到的扩大化、 深层次效应。首先它减少了在传统人际传播中由于交往动机的不确定产生的不信任感,人们更容易对某

7、一观点或现象产生共鸣。在N M C人际传播中不同社会背景、 不同心态的人往往可以联结在一起,这是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很难看到的一个非常有意思且令人鼓舞的现象。其次, 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深度得到扩展。在非面对面的交流中, 人们的种种顾虑容易消除, 自我揭露的勇气往往提高, 因而表露的量和深度比现实生活中更大更深,更可以做到无时间限制。总之,N M C人际传播中的即时反馈、 充分交流,使得人际之间的 “ 交换需求” 得到了更好的满足。正如操作传播新技术有不当性一样,我们同样也发现浸淫在新媒体环境中的N M C人际传播也有一定的缺失, 对人际交流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1、 传播符号中非语言符号的缺失

8、。例如在手机短信中最常使用的是文本符号,而忽视了现实中的非语言线索, 比如面部表情、 目光接触、 肢体语言、 语音语调、 两人间距、 环境作用等, 而将对话置于所谓的 “ 社会真空”( s o c i a lv a c u u m )中。而非语言符号对语言信息有重要的补偿、 替代、 强调和重复作用, 因此,N M C人际传播的直接性受到削弱,同时也由于对新媒体文本操作能力的要求 (如打字能力) 使得传播对象受到限制。 2、 传播身份上的缺失。我们认可在新媒体中忽略身份对于传播的便利性,但匿名性却也默认了虚假的存在。例如在网络中, 虚拟社区的交往便难以判断真实并加以规范化管理。 因此在N M C

9、人际传播中,人可以变得更为坦白也可以进行刻意的伪装。真诚和欺骗这两大潜在可能始终存在。于是, 传统的诚信制约机制无法有效实施, 最终可能造成普遍的新媒体社会的信任危机。 3、 传播功能中情感满足的缺失。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对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流不足的弥补, 但在N M C人际传播中, 这样一种缺乏亲身与人接触、 与自然接触的交流, 有可能使人面对庞大而神秘的媒介机器而无法满足其真实的对话欲望时,那么就将进一步加剧现代人的孤立心理。所谓的 “ 容器人” 便是在这样一种情感需求缺失下的产物,个人有可能独坐一室“ 联络全世界” , 却仍然感到 “ 我们的生活疏离淡漠” 。 4、 传播内容优

10、质化的缺失。在新媒体相对开放的传播领域内,对传者的素质要求降低而其传播主动性又得到鼓励, 因而各种信息与内容竞相出现, 一时间 “ 乱花渐欲迷人眼” 而无从选择。 一些暴力、 色情、 迷信等传播内容成为污秽社会的出口, 尤其对缺乏辨别力的青少年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在N M C人际传播中, 人们的匿名性往往成为低俗内容的传播屏障,可以逃避传播责任而不顾伦理规范, 因此在传播内容上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新媒体人际传播理应走向自觉调适并成为建立在人际性基础之上的社会化传播模式,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对其进行引导, 主要可从个体、 大众媒介、 社会秩序三方面入手:(一) 明确个体在新媒体人际传播中的角色定

11、位 1、 从逃避现实压力转向协调身心健康发展对于个体而言,利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传播能比现实世界的人际传播更轻松,并且可以作为紧张的现实生活的一个泄压阀。但是, 如果用这种方法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 日久天长, 负面效果就会越来越明显, 甚至会像是一种毒品, 麻醉自己, 让自己忘却现实烦恼与痛苦。因此, 人们应摆正自身利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流的正确目的,主要是为了缓解现实生活压力, 调节心情。若长时间沉溺于如互联网游戏等令人精神极度亢奋的活动中,往往会影响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2、 从多重身份冲突转向对自我的正确认知由于新媒体人际传播可采用非面对面的方式, 人们能够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 以不同的身份与陌

12、生人进行交流。当一个人以各种不同的面目出现时, 别人对他的认识也就难免失真。反过来, 3 3ME D I A O B S E R V E R2 0 0 6 . 0 4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这些来自他人的评价,会使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混沌。这些角色往往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产生冲突,若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甚至有可能导致 “ 人格分裂” 。这样, 关于自我的认识也就很难正常建立起来。因此, 新媒体人际传播要求培养个体对自身的正确认知, 脱离虚拟的多重角色, 建立健全的人格。 3、 从被动接受无选择性转向明辨是非扩展良好人际圈子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广泛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大大拓展。一向被定位

13、于 “ 受者” 的惯性使个体往往不是一味地接受滚滚而来的内容, 就是被淹没在信息潮流中无从选择。因此, 在新媒体人际传播中建立社会协作关系, 是通过了解他人,和让他人了解自己,培养自身对良莠好坏的辨别力, 并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伙伴, 获得与生产、 生活有关的信息, 也满足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二) 发挥大众媒介在新媒体人际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1、 范围广泛性使人际互助行为频繁发生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大众媒介,其传播范围得以不断扩张。在危难事件发生后, 人们借助于新媒体 (如手机短信) 能够及时处理紧急情况。又如在面对诸如吸毒、 家庭暴力、A I D S以及各种其他精神的或

14、身体的疾病时,人们会选择新媒体 (如网络) 等比传统方式更为安全的途径来解决这些羞于启齿的难题,施助者和受助者都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新媒体使人际的互助行为能够摆脱种种束缚, 祛除种种疑虑, 为人们之间的无论是物质还是情感帮助、 心理支持, 都提供了更多渠道。 2、 手段多元化使交流反馈的质量提高处于新媒体环境中的大众传播, 可以运用多种除了常规手法之外的手段进行交流与反馈,E - m a i l或手机短信都是有助于新媒体人际传播的有效方式。鉴于新媒体中存在非语言符号的缺失, 人们发明了许多独特的符号作为情感或表情的补充, 如网络语言和符号脸谱。因此, 我们看到在新媒体中的交流反馈由于 “ 特殊

15、符号”的存在不仅使 “ 质”包含了更多内容, 而且也在 “ 量” 上有了大幅度增加。 3、 权威主体控制主流话语的传播新媒体人际传播的话题发起者可以是不同主体,但我们还是习惯于倾听某个权威主体更具公信力的声音。所以, 大众媒介中的权威主体对于人际交流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而这样的权威认定, 往往取决于媒体自身良好的过往记录。如人们常常会引用“ 今天的晚报上讲了这样一件事” , 然后在新媒体中传播开后, 就具有了相对强的可信度。由此我们认为, 大众媒介中的权威主体若能很好地控制主流话语的传播,就能在新媒体人际传播中起正确的引导作用。(三) 规范新媒体人际传播的秩序 1、 对信息 “ 潘多拉盒”

16、 的控制新媒体打开了信息的 “ 潘多拉盒” , 人们在享受信息获取的方便和无限丰富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更多的信息污染。无论在数量还是危害程度上, 它都远远超过了传统传播方式。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因噎废食,既然每个个体都可以是传播信息的发起者,那么也应提倡自觉成为信息的管理者。自检、 自律、 自爱的个人行为与政府社会相关部门的控制相辅相成,并形成独特的“ 优胜劣汰” 信息筛选机制, 使得新媒体人际传播成为更具建设性的知识聚合与传递方式。 2、 对匿名传播的 “ 双刃” 效应的处理匿名传播保护个人的隐私和言论自由,也使得交流双方不受个人或社会因素的搅扰,更好地交流思想传递情感。但人们也不再需要为自己的言行承担真实的责任,因此也就可能暴露出许多人性的弱点。现在我们利用各种技术、 法律对新媒体人际传播的变动性进行必要的规范和整治, 应当是对这样一种自由规则和秩序的维护,秩序和规则既是自由的成果, 也是自由的保证。当然, 运用伦理道德等内在的规范力量,是发挥匿名传播正功能作用的本质约束力量,也是新媒体人际传播所追求的最终理性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