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_顽疾_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6515140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的_顽疾_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城市的_顽疾_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城市的_顽疾_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城市的_顽疾_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的_顽疾_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的_顽疾_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综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经济与管理研究#城市的 /顽疾 0) 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综述张 洁(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摘 要 近些年来, 随着中国城市化、 工业化、 现代化的进程加快, 在城市中出现了一个新生群体) ) / 城市贫困人群0, 他们主要由下岗职工、 退休职工及其家属、 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构成。学术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也一直持续不断, 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以这些文章为基准, 对城市贫困和致贫原因加以整理分析, 并进行综述。关键词 城市; 贫困; 贫困群1978年以来, 中国社会经历着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样历史性的深刻变革,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0消失了, 取而代

2、之的是按市场运行规律来配置资源, 与之相应的, 在 / 一部分人先富起 来 0的同时, 也有一批人沦为城市中的 /城市新贫困群体 0 。其主体已经由传统的 / 三无人员 0转向失业下岗职工, 退休人员及其家属, 或无劳动收入的残疾人, 长期患病人员, 未获得社会保险的鳏寡老人。并且这个群体的数量还在不断地扩大, 他们在整个城市化、 现代化、 工业化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步履维 艰, 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的隐患。鉴于最近几年有许多学者都对城市贫困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有许多真知灼见。本文正是基于此, 希望能够对贫困的概念, 贫困的成因进行一个综述。一、 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 ) 贫困的概念有关

3、贫困概念的研究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 从衣食住行的缺乏到知识储备的不足, 能力素质的逊人一筹到社会资本的匮乏, 层次在不断的深化, 大致可以分为 3个阶段。 最初, 国内学者对于贫困的定义主要是从经济水平、 生活状态、 收入情况这一角度来说明的。如陈微就认为: 贫困是指特定收入水平所造成的一种生活状态, 处于这种生活状态的人们, 其生活状况明显低于其他的社会成员, 难以维持生存。 (陈微 1999)史昭乐、 黄勇认为, 贫困是个相对的概念, 指在社会分层的 结构中, 以一定的收入构成作为参照系数, 某些社会成员处于基本生活需求无保障的状态。 (史召乐, 黄勇 1999)某些学者提出了/ 绝对贫困

4、 0的说法, 也即是指的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 生活处于危机之中。以上对于贫困的定义都是从贫困者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一方面来解释的, 给我们的是一种直观素 描 ) 贫困就是生活未达到温饱状态, 生活需求得不到必要满足。这类定义直接而清晰地告诉我们贫困的基本特征, 贫困和人们的基本生存紧密相连, 吃饭、 穿衣是基本的生活目标, 生活和消费水平受到了收入水平的限制。但是强调的是表面现象, 内涵过于单薄。 对贫困进行定义的第二个阶段除了描述贫困的基本特征, 同时也将机会和能力的不足纳入考察、 定义的范围之内。吴忠民认为: 贫困是指社会成员生活标准的低下, 社会成员发展机会的匮乏及发展能力的不足。

5、 (吴忠民 1999)同时, / 相对贫困 0的概念也反映了这一点, 是指社会成员能够维持自己的基本生 活, 但其发展能力和机会低于社会所公认的基本水平, 由资源分配不公造成。这一层次的界定已经开始逐渐深入, 开始探索人们能力不足及发展机会不足与贫困间的恶性循环。尽管表面看来, 这似乎犯了概念解释中的 /因果循环定义 0的错误, 因为能力不足及发展机会的不平等更像是致贫的原因而非概念内 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社会现实的发展, 贫困并不仅仅是温饱这么一个单一的维度, 在某种意义上看,#25#第 23卷第 3期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6年 6月 Vo.l 23. No . 3 Journal o

6、f Panzhihua University Jun . 2006温饱的短缺易解决, 但是能力和机会的贫困易造成就业不足、 收入锐减, 失去生活主要来源也会招致贫困 和返贫现象的出现。在这一阶段, 贫困的含义可以被描述为, 个人和家庭由于能力不足或机会分配不公而难于达到期望的生存及发展水平。世界银行也曾将贫困界定为: 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上更进一步, 从更广的层次进行了解析。唐均提出了三个层次; ( 1)社会上客观存在的生活状况, 没有足够的收入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 ( 2)普遍公认的社会评价; ( 3)由社会脉络造成的结果, 缺乏/ 手段 0, /能力0以及/

7、机会 0与工作环境的不适应有关。 (唐均 2002)而洪朝辉从公民权利的角度来看贫困, 它是指获得社会权力的机会和渠道不足。因为如今在城市中贫民群体没有办法参与游戏规则的制订, 而明文规定的权力却难以得到强制实施, 应有的社会权力被剥夺的现实使得他们在经济权力上也处于弱势。 (洪朝辉 2003)英国有位大臣指出过, 许多穷人/ 往往由于民族、 等级地位、 地理位置、 性别及无能力等原因而遭到排斥。而特别严重的是在影响到他们命运的决策之处, 根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0。这类定义在质上有所突破, 对于贫困人口所涉及的短缺内容已经由单纯的衣食住行延伸到了权利和尊严, 社会资源的范畴, 从自然属性的满足

8、扩展到了社会属性的保障。(二 ) 贫困成因1 、 自然原因或自身原因这一类的致贫原因, 各位学者强调的主要是贫困人口家庭负担重和自身素质不高而引起的贫困。吴忠民说: 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成员的个性意识逐渐觉醒, 个人潜力有了发挥的空间, 但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 社会分配结构的改变, 使得能力与分配直接联系在一起, 部分市民与市场保持着同步关系, 而另一部分则相对逊色; 既然有富余起来的人, 那么也应定有贫民。李强、 洪大用认为: 一些 /农转非 0的人员尽管国家给与了补偿金, 但是由于数额少和使用不当, 又没有一技之长, 在生活节奏和消费日益增快和提高的 社会而日渐拮据; 还有些/ 半边户0一边

9、要在城里工作, 一边要负担农村家里的生活, 由于经济压力过大而陷入贫困。杨亚指出: 在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失业人口, 而这部分人大多属于教育资本投入不足, 文化素质偏低的劳动阶层, 由此导致他们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机会不多。曾经也有一份对下岗职工的调查, 其中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了 60 % 。王培暄还进一步补充道, 有的人尽管负担很重,但却仍然抱着计划体制下城镇职工或国有企业身份的优越感, 贪图体面地工作, 不愿从事社会声望较低的职业。此外, 还应该注意到: 某些家庭和个人之所以贫困是因在生育问题上超生, 抢生而被罚款或四处躲避而 /越生越穷 0, 有的是因为违法犯罪而被在监禁,

10、沾染恶习, 如吸毒、 赌博, 投机经营遭受损失, 这都会致贫和引起返贫现象的发生。这虽然是致贫的原因, 但笔者认为它的影响不及后两类, 应该看到, 从某种意义上讲, 正是由于贫困群体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 其权利和社会资源的贫乏使得他们对于改变自己的处境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0的。他们本身就是 /落伍者0, 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使他们的境况改善。2 、 体制、 结构性原因这主要是指在经济体制转轨大背景下, 不同群体其获益程度是不同的; 社会分配体制的转换, 社会分层也在加剧; 加之在社会转型期间, 各种法规、 制度还存在许多的真空地带, 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杨亚指出: 由于市场化的转轨, 以

11、前 /高就业, 低收入 0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转向市场配置资源、 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时代, 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 使得劳动要素不断被资本技术所取代,一些落后产业被淘汰, 许多工人被淘汰, 缺少收入的他们很快就沦为了贫困人群。王培暄补充道: 在一些衰老行业中, 例如: 纺织、 轻工、 煤炭等减发、 拖欠工资是时常发生的现象, 苦于不能正常领取生活费, 加上往往是几代人都在同一家企业中工作, 这样/雪上加霜 0的打击对他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王培暄 1998)同时在社会规则、 社会保障之中还存在着真空状态, 对于这一点, 笔者认为是一种 /过程的不公平 0, / 条 件的

12、不公平 0, 参与竞争活动的不同群体和个人处于一种不平等的条件下, 竞争规则对一方有利而对另外一方不利, 在 /强势群体0获得利益的同时 /弱势群体 0承担着负面的代价。学者吴忠民曾经称其为/ 非正常因素 0。 (吴忠民 2002)杨亚指出国企中的腐败问题是贫困人口产生的原因之一, 产权的不明晰, 使得在企业中劳动的个人不明他们在其中所占的份额, 进而导致失去了决策权和参与权, 领导层由于没有约#26#第 23卷 攀枝花学院学报 第 3期束和监控体系而滥用职权, 蜕变的结果往往是企业破产, 职工下岗。这部分人本来就承担着养家糊口的 责任, 失业无疑是一张无情的手将之推入贫困的旋涡中。强势群体获

13、得可利益的代价却要由弱势群体来担负。社会保障体制功能的缺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样也是影响深远的。社会保障体制是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律规定对于生活达不到社会平均生活标准的人口的物质或金钱的资助, 是 / 最后一道安全网 0。但从现实来看, 它并没有起到安全的作用。在市场体制之下, 大部分的经济活动都按照市场 /优胜劣汰 0的规则进行, 对这样的贫困群体, 本来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来进行调节的, 但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 近年来全国每年流失的各类税收约有 5700) 6800亿元, 失去了这样一笔收入, 就很难保证其救助能力了,救助不到位, 他们的生活情形就令人堪忧了。有学者用了社会支持结构来说明这样的一

14、种状况, 社会结构由一元向多元的变化, 住房、 医疗、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的市场化, 个人的保障项目很大程度上同个人能力和经济实力成正比, 显然, 它们与贫民几乎是 /绝缘0的。3 、 社会、 文化原因这是对于贫困原因一类较新的解释, 开辟出了研究贫困问题的新视角。周长城主要从社会资本的获取和保持来解释。他的主要观点是: 不平等和贫困是社会各群体之间在利益分配过程中争夺资源的结果。由于各个群体在关系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不同, 所拥有的权利和资源也就不同, 强势群体往往能够凭借权利、 资源优势优先获得使用资源的权利, 所在阶层间的强联系保证了资源的优先流通, 而贫困群体却无有效的沟通网络获取机会和

15、资源而总陷于贫困中。因而, 他得出结论说: 贫困人口的贫困因为其社会资本质量的低劣而产生。 (周长城 2003)笔者比较赞同这一种意见,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 /差序格局0来说明中国社会, 个人的关系数量和质量都可以个人为圆心向外推出, 贫困群体由于他们的弱势地位, 其密切 的联系基本上局限于同一层级的范围之内, 很难达到更广的层次, 获取信息和机会的概率就低, 获取高质量的社会资本很难。洪朝辉的解释和前者大同小异, 他提出: 经济贫困是对社会权利贫困的折射, 要解释城市中贫困人口的贫困根源, 就应该从社会权利的贫困中着手。许多城市贫民并非生就贫困, 也并非自己懒惰。有许多贫困状况不是主观因素造成

16、的, 而是客观条件不公, 正是由于无法享受平等的教育权, 晋升机会, 住房等权利, 才在经济上沦为绝对或相对贫困, 他们的最大悲哀也在于一旦贫困就再没能力 / 翻身0了。 (洪朝辉 2003)还有不少学者从贫困文化的角度予以说明, 综合其观点来看, 主要是: 贫困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指的是贫困群体是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 行为方式、 价值规范, 贫困群体将其视为一种精神上的/保护伞 0。在贫困家庭中, 有许多家庭都几乎没有教育开支这一项目, 有也很少, 大多数人认为投资过大, 时间又长, 收益来得慢, 他们更多的需要是一些/ 实惠 0的利益, 物质利益相对于精神利益对他们而言更具有诱惑力, 由此陷于贫困和少于接受知识和培训机会的恶性循环之中。这一点也的确引人深思, 教育本来是贫困群体实现向上流动的一个途径, 但无奈与认识的不够, 加之教育费用年年攀升, 使得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