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三国演义_叙事结构新探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6509840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8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三国演义_叙事结构新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_三国演义_叙事结构新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_三国演义_叙事结构新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_三国演义_叙事结构新探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_三国演义_叙事结构新探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三国演义_叙事结构新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三国演义_叙事结构新探(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三国演义叙事结构新探一韩国李哲沫所谓叙事结构,就是小说所叙述 的事件的组织形态。三 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的叙事结构不像公水浒传、儒林外史那样时常引起学术界的争论,或褒或贬,莫衷一是,但也不是没有值得探讨的问题存在。本文拟结合西 方的叙事学理论和中国古代的小说评点,在前贤与时贤的基础上,对公三国叙事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予以重新检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三 国是一个极度动乱的时代,所发生过 的历 史事件多如繁 星,因此作者首 先需要面对的,乃是选材和剪裁问题。小说不 同于止 史,它不必以事件的大小作为依据,而是要以作品的主旨,一也就是作者在小说中所要传达 的理念作为标准。所以假如想 了解

2、这部小说的叙事结构,便不能不 先去探讨它的中心思想。换句话说,三国的叙事结构是根据作品主题思想的需要精心组织 的。三国的作者倾注在叙事结构上的心血,主要是为了更充分更深刻更突出地表现“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主题是作品的灵魂,要表现主题,决不能离开完美、和谐、统一的艺术结构。三国着重描写魏、蜀两 国的矛盾斗争,始终把刘蜀放在止统地位,成为小说反映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三国“拥刘反曹”的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呢这种“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所谓“拥刘”并不是因为刘备具有汉王室的血统,虽然书中诸葛亮常常利用这一点做宣传,来加重刘备的份量,但从作者对桓

3、、灵二帝的贬斥,以及对刘璋、刘表的昏庸的描写,可以看 出姓不姓刘并 不重要,重要的 是,刘备的人格与作为足以构成一个“仁君”的典型,更重要的,辅佐刘备的文臣武将,代表的都是忠贞止义的一力一,尤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更是后世文人所赞扬歌颂的勤政爱民的贤相”。因此,所谓“拥刘”,其实是作者对于“仁君贤相”的歌颂,事实上也是三 国故事流传的那些 年代,曾经遭受过酷政之 苦的人民的共同渴望。相对的,所谓“反曹”,乃是 因为曹操奸险、狠毒的性格,这一点 史书上已有明文记载,尽管历 史上欣赏他的文学才华或政治手段的不乏其人,但无论如何不 能抹去他那狡猾残暴的本性。少年时装疯诬叔许绍称他为“乱

4、世的奸雄”,他竟大笑因误会而杀吕伯奢全家,却说出“犷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都见于本传裴松之的往。从这些片断就可以看 出,曹操绝非善类,更不要说什么“仁君”了。因此,所谓的“反作,也只是对于暴君酷政的谴责和 唾弃罢 了。弄 洁长三国一书的中心思想之后,我们才明 白,为什么一个魏、蜀、吴三 国争夺天下的故事,读起来却像一部“蜀汉兴亡史”。本来,小说既然是在叙述三二国的 史事,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三线并行的结构,来交待三国的兴衰。但在“拥刘反曹”的中心思想 的引导 下,作者在安排情节 时却不能不以蜀汉的兴亡为主轴,而以曹魏和东吴为陪衬,其 中,作为与“仁、贤”相对 的“暴、酷”的曹魏政权的地位又重于

5、东 吴比如说,全书一百二 十回中正写蜀汉的占了九十多回。而且,小说全朽一百二十 回,从第一回桃园结义到诸葛亮北伐中原病逝军中,共五十一年的历史过程就用了一百零四 回的篇 幅而以后的四十六年的历 史,只写 了十六回就草草结束了。小说把重点放在前五十年,便是根据主题需要对历史题材进行剪裁的结果。这是小说结构 由以蜀汉为 中心所决定的旁证。前五十年的历史舞台,主要由蜀、魏占据。刘蜀事业历经挫折,由弱小走向兴旺,人心所向蜀汉的人物忠义彪炳,雄姿英发,作者对刘蜀的歌颂达到无以复加 的地步。与此同时,在刻画刘蜀对立 面的过程中也完成了曹操这个反面典型 的塑造。这是三国叙事结构的主要特色之一众所 周知,三

6、国是以叙事为 主,水浒是以写人为主。几三国作者按照历 史的写法去写小说,把事件作为情节的最小单元,用一连 串的事件组成整个历史,于是,在三国里,大故事 中套着小故事,小故事下甚至还有更小的故事,九曲连环,环环紧扣。分析一,我们会 发现,罗贯 中将全 书分成十六个结构单元一董卓之乱,回、二豪强争霸川回、三官渡大战回、四三顾茅庐一回、五刘备转战回、六赤壁大战一回、七三气周瑜回、刘备取 川回、九争夺汉中回、十关羽之死回、十一曹巫篡汉回、十二夷陵大战一回、十三七擒孟获回、十四六出祁山一回、十五九伐中原弓回、十六曹魏灭蜀回这些结构单元长短都不一样,长的有十几个章回,短的也有三四个章回,都是全书艺术结构的

7、有机组成部分,与艺术主线丝丝相扣。例如,官渡、赤壁、夷陵三次大战,都是沿着艺术主线的脉络发展而展开的,每一次战争都是三 国历 史进程的一个标志。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一开创天一三分夷陵之战鼎足之势瓦解,就像三国艺术结构 的三根大梁,支撑着整部小说宏大的艺术框架。罗贯 中的聪 明之处在于,他懂得只要写好三国时期发生过的一系列战争和其他重大事件,以事带人,那么人物也就在其中了。如果以人带事,就会把三 国历史分割得支离破碎。再者,这十六个结构单元都以一个历史事件为中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三国的整个情节如果失去其中任何一个故事,链条都将断裂,血脉都将梗阻。这些相对独立的小故事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因

8、果关系,它们在小说的时间和空间中所处的位置是不一可稍微变更 的,绝不容许错位和颠倒,三国的这种情节外在结构与石昌渝先生所说的单体式结构是完全契合的。二其次,我们看看三 国情 节的内在线索。对三国的内在结构类型,研究界有不 同的看法或以为三 国的结构属于单线组合,或以为它是网状结构到底三 国的情节内在结构属于哪一类型呢”我以为它的情节 内在结构更接近网状式结构。这里所说的线性式或网状式结构指的是情节 内部的经络,这经络便是矛盾冲突简一单地说如果一部小说情节 由单一的矛盾冲突构成,那就属于线性式结构。如果一部小说情节 由多种 矛盾冲突构成,那就属于网状式结构。我认为,这里的关键在于怎样看待三 国内

9、部的矛盾冲突。一 部三国,循着 由三国鼎立 向统一的历 史潮流,让多种多样的矛盾抗争 在 同一历史横断面上交替发展迅速变换,由此推演出丰富多 彩的故事情节而小说的作者 则站在整个历史事件的制高点仁从社会生 活 的全景中确定和清理出主要子盾,让其他各种矛盾受其牵发而 交替展开像长江大河一样,时有波澜,时有恶浪,时有漩涡,起伏不已,但大江东 夫的趋向始终分明这样的情节结构不仅使历 史事件包蕴 的复杂关系得到全面的正面的描绘,而且在艺术上形成集中性和整体感,创造了一个多样性和集中性基本统一的整体结 构分析一下上而所 说的十六个结构单元,我们可以看到每个结构单元里包含着至少一种以卜矛盾冲突卜在第一个结

10、构单元中,董卓进京,宦官断了种,外戚绝了根,统治阶级内部近百年的宦官与外戚的矛盾,演变 为豪强与豪强之 间的矛 盾和斗争。这其中有董卓与王允代表的东汉王权 的斗争,有董卓万各路诸侯讨卓联军的斗争有豪强 袁绍与袁术的 斗争,有豪强孙坚与刘表的斗争,还有董卓徐党李催、郭 吧与王允代表的东汉王权的斗争,蕴含着主题思想的巨大容量,包含着丰 富的社会内容,贯穿着多种复杂的矛盾冲突。很 明显,董卓之乱乃是这个单元的主要矛盾,也是这一单元各类矛盾网络交织 的中心所在网状结构必有一个如同轴心的要子盾整部一国的卜要矛盾是什么情节内在的主要线索和 次要线索之间有什么 关系笔者认为三国的主要矛盾与三 国的中心思想有

11、 密切 关系。前面说过,尽管三国以蜀汉的兴亡为主轴,而以曹魏和孙吴为陪衬,但是三国的主题思想是“拥刘反曹”。因此,从整个三国的矛盾冲突来看,其主要矛盾可以说是蜀汉和曹魏之间的斗争,孙吴显然被放在魏蜀矛盾 的陪衬地位。例如,三 国反映魏、蜀、吴 的矛盾斗争魏、蜀之间历来有战无和蜀、吴之间有和有战,以和 为主魏、吴之间也是有 战有和,却以战为主。由此可见,蜀汉和曹魏之间是始终对立的关系,这是作者 为了表现“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而精心设计的。不过,三国时期政治抗争极 为错综复杂,各种社会矛盾和政治纠葛纵横交错如果 只抓住主要矛盾作单线条的发展,势必不能全 面地反 映 出三国的各种错综复杂 的矛盾关系

12、。所以,三国的叙事结构采取了复式线索来贯穿全 书的内容,即一条主线和五条副线。关于这一点,郑铁生在三 国演义 艺术欣赏中有详细 的论述,他认为,三国艺术 主线是三足鼎立的形成、发展和兴亡的历史进程和在这一历 史进程 中曹操、刘备、孙权三个高能政治军事集团的兴衰脉络。五条 副线则分别是一汉献帝与挟天子的豪强董卓、曹操和曹王的矛盾第二回至第八回二曹操集团在扫荡群雄中崛起,统一北 方后,与孙、刘争霸、第三回至第一一 九回三孙权巩固江东,鼎足一方,与曹、刘争霸第二九回至第一二回四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和诸葛亮实践隆中路线,一与曹、孙争霸第一回至第一一九回五司马氏权力膨胀,代魏灭昊,一统天 下第一六回至第一二

13、回。关铁生还将主线和五条副线的关系归纳 为两种汉献帝副线和司马氏副线属于并列关系曹操副线、刘备副线和孙权副线 属于交合关系。因为后者是交合副线,有时它又与主线重合为一,例如,曹操副线 当中,第三回“董卓之乱”到第三叫 回“官渡之战”就与主线重合。有 时采用一条虚线,刘备副线 当中从第一回到第三五回“三顾茅庐”之前,以 及孙权副线 中第 八五回“夷陵之战”以后,都采用了一条虚线郑铁生指出七线贯穿结构过程的始终,是最能体现主要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的基本事件的一条结构线索。,副线紧紧环绕主线的发展脉络而朝纵向或横向发展,它具有阶段性,沿着历 史进程的某一阶段出现,而 后消 失 或演化主线 与副线有

14、时并行发展,有 时相互交叉,有 时若即若离,其形态取决于主线 的发展,副线则处于服从的地位,但它的延仲与扩 张,都为主线的发展提供不可缺少 的根据。在探 讨三国的结构单元和矛盾冲突线索的基础之上,还有必要从宏观结构的眼光来探讨三国的情节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反映三国叙事结构的总体面貌和特征。关于情节分段法,学者之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将三国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有人分成五个阶段笔者认为,从三国叙事结构和矛盾冲突 的角度来看,将软三国的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是比较合适的。从第一回桃园结义,到第三七回三顾茅庐 为止 为第一大段,可以称为三国的酝酿期。这一大段虽然以曹魏集团的兴起壮大为主流,写曹操在军阀权臣

15、彼此分合不定、冲突不断的情况下趁势崛起,并在官渡大 战中击败袁绍,巩 固了北方势力,但是主流 中蕴含着蜀汉集团形成的支流,而且在描写蜀汉集团形成的部分,却更见用心,“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以及从“屯土 山关公约三事”到“会古城主臣聚义”二五至二八回对关公形象的塑造,都是作者所着力经 营的 主要情节,也是三国一书的精彩段落。当曹操大势已定时,刘备兄弟还到处寄人篱下,尚不 足以称一方之雄,但个个都已经崭露头 角,并且在经过患难的考验之后,感情、道义基础已牢下可破,使曹操不敢小看。曹操一听到刘备往找刘 表,便顾不得袁 绍,急着想要攻打荆州三四 回。至于东吴,此时 自立于东南一

16、隅,曹操 尚无暇顾 及,而书中止写东吴事 的也仅有“碧眼儿坐 领江东”这 一回。从下笔与选材的详略繁简,就可以明显看出作者 心目中“三 国”地位的高低轻重了。从第三八回诸葛亮定三分的隆中决策,到第五八回赤壁之战结一飞少一一一一曰曰一束为第大段,可以称 为花国的形成期,如果说三 国的结构是以蜀汉 的兴亡为主轴的,那么诸葛亮就是轴的中心部分。诸葛亮虽然迟至第三八回才登场,但这并不坊碍他作为全 书主角的身份,这是与宋江在水浒里的地位恰成 对比的因为三国 的历史,几乎就是照他所规划的样子去发展的事实上,诸葛亮出现之前并没有所谓的“三国”,三分鼎足是他在隆 中对策 中的设针,而在他死后,“三国”也就逐渐瓦解了。可以说,诸葛亮是设计“三国”的工程师,但他虽然成竹在胸,仍须依照时局的发展来构图。在蓝图中,用来奠基三国以成鼎足之势 的,便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一书最重要的战役,从布局到结束,前后共用了十三 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