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治疗十大误区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508510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64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血压治疗十大误区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血压治疗十大误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血压治疗十大误区(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空气污染会对人体器官造成伤害, 诱发多种疾 病, 这一点已经得到广泛认识。不过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一项最新研究发现, 空气污染还会增加骨折风 险。 美国骨质疏松症研究会的统计数据显示, 在美 国, 每3秒就有一个人因骨质疏松症而骨折。此次 研究中, 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的科 学家们, 对美国西北部920万人的医疗保险资料进 行了评估, 为的是研究汽车尾气和由骨质疏松引起 的骨折之间的联系。 大气悬浮颗粒物 (PM2.5) 对人体伤害极大, 它 们穿透力很强, 能够深入渗透进人体组织。研究人 员发现, 人暴露在空气污染环境中, 会使体内甲状 旁腺激素水平降低。该激素能调节人体对钙的吸

2、收, 它的降低会导致骨骼退化, 增加骨折几率。因 此, PM2.5较高的地区, 骨折发生率比其他地区高, 尤其对老年人来说风险较大。 此次研究带头人之一、 哥伦比亚大学环境健康 科学家安德丽娅 巴卡雷利说:“我们的研究表明, 生活在洁净的空气环境中会改善人体骨骼健康, 也 是预防骨折的有效方法之 一。 ”高血压是临床多发病、 常见病 之一, 严重威胁国民健康。但有些 老年人认为随着年龄增长, 血压高 是正常现象, 就算查出高血压, 也不 认真对待。以下几种错误想法, 控 压时尤其要避免。 血压高但没症状, 不用吃药。 大多数早期高血压患者没有明显症 状, 随着病情进展, 才有可能出现头 痛、

3、头晕、 耳鸣、 颈背部肌肉酸痛等 症状。即使没有症状, 持续的高血 压也会对心、 脑、 肾等靶器官造成严 重损害。专家表示, 高血压需早发 现、 早治疗。一旦诊断为高血压, 就 应积极干预治疗。早期高血压患者 如果经过干预, 改变生活方式后血 压恢复正常, 可在医生指导下酌情 减药或停药。 一旦吃药会产生依赖性, 副作用也较 大。降压药属于非成瘾性药物, 和高血压的 危害相比, 降压药的副作用微乎其微。所以 已经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 最好不要随意停 药, 防止停药后血压升高。 血压高时吃药, 血压正常就停药, 不用 坚持。高血压是慢性病, 通常需要长期甚至 终身服药来控制血压。停药后血压波动幅

4、 度过大会增加心梗、 脑梗等并发症发生。降 压药的作用不仅是降血压, 还有维持血压平 稳, 避免更多脏器伤害。 开始不能用 “好药” , 否则病情严重时无 药可用。降压药不会出现耐药情况。目前, 临床公认高血压患者治疗的 “好药” 是指长效降压药, 即口服一次, 降压作用持续 24 小 时以上。短效降压药物通常只用于突发性 血压增高, 作用时间短, 长期用药易引起血 压波动。建议患者根据个体情况, 咨询医生 选择合适的长效降压药, 避免降压过猛。 发现血压升高, 要快速降到正常。一般 情况下, 血压是缓慢升高的, 所以降压过程 也要平稳。即使高血压急症也不可快速降 压, 以免引起脑灌注不足等意

5、外发生。 根据偶测血压值来判断高血压。很多 人测一次发现血压高, 就认定自己是高血 压, 这是不对的。判断是否患上高血压, 不 能以在门诊或家里偶尔测得一两次血压偏 高为准。确诊标准为, 连续测量非同日的3次血压值, 若均高于 140/90 毫 米/汞柱, 才判断为高血压。 血压越低越好。血压是保 持身体器官灌注的动力来源, 血 压短时间内降得很低, 超过自我 调控能力限值后, 将会降低重要 脏器的血液灌注, 引起脑血栓等 不良事件的发生。理想血压的 高压值应在110140毫米/汞柱, 低 压 值 在 7090 毫 米/汞 柱 之 间。缓慢降压才能减少不良事 件发生。 吃药盲目追求新、 贵,

6、频繁 换药。选择一组适当、 理想的降 压药物并不容易, 需要长时间的 观察和验证。只要能保持血压 稳定不波动, 且没有明显副作 用, 药品品质有保证, 就应坚持 服用。 长时间一味服药而不定期到医院检 查。服用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 即使血压稳 定, 也应定期到医院复诊, 观察药物是否产 生副作用, 对心、 脑、 肾等靶器官是否产生不 良影响或药量是否相对不足。 跟着别人经验擅自用药。高血压病因 复杂, 临床有很多分型, 每个人身体素质以 及基础疾病都不相同, 照搬他人经验, 跟风 吃药易产生用药安全风险。高血压患者应 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坚持药物治疗, 还要调 整饮食、 少吃盐、 控 制体重、

7、戒烟限酒、 放松心情。刘大妈刚学会使用微信不久, 在 朋友的推荐下开始加入一些同学群, 找回很多久未联系的朋友, 觉得微信 群实在太好了。于是她开始越来越 多地 “入群” , 有广场舞的、 字画的、 社 区的、 老同事的, 甚至自己学着建微 信群。随着微信群组变多, 刘大妈发 现手机整日响个不停, 信息太多, 有 时分不清缓急, 听见手机响就觉得心 烦。无奈求助于儿子, 帮她关掉了微 信群的提示音。儿子劝她可以退出 一些群, 可刘大妈担心面子上过不 去, 都保留下来。 不可否认, 微信群方便了人与人 之间的沟通。可随着加的群越多, 每 次打开微信都看到海量对话, 无力顾 及之余, 微信群也成为

8、摆设, 增加了 思想负担。因此, 面对众多微信群, 首先要做到谨慎加入。如果亲朋好 友邀请你加入一个群, 你可以先问问 他群的用途再考虑。其次, 只加入必 要的微信群。家中亲人、 三两知己建 个群方便交流肯定是必要的。但若 某些微信群中只有一两个你想联系 的人, 不妨直接私下加为好友, 这样 可以及时删掉 大群。对于因某次活动或 聚 会 建 的 群 , 也 可 以 在活动过后 及 时 删 除 。 另 外 , 面 对 不同的微信 群 , 要 有 轻 重 之 分 , 差 别对待。对 于重要的群 体 、 重 要 的 工 作 群 , 多 些关注会避 免错过重要 信息。而不 太 重 要 的 群 , 可

9、以 设 置 静 音 , 偶 尔一眼带过 地翻阅下即 可。有了这 种 “ 区 别 对 待” , 会让你 的精力避免 消耗在一些不必要的人或事物上, 避 免情绪受影响。 正因为微信群面对的是一个群 体, 大家也会通过网络来了解你这个 人。因此在微信群里, 我们也有一些 需要注意的。第一, 避免在群里一对 一聊天。可以私聊的没必要在群里 说。所谓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如 果你都不喜欢群里有太多无关信息, 那就不要因为自己的聊天而占用群 里所有人的精力和时间。第二, 群里 领了红包后不要总是毫无反馈。抢 红包是一项能够动员起全部群成员 互动的方式。抢到红包的人, 理应回 应一句感谢, 哪怕是

10、一个表情。收钱 之后总是默不作声, 这让他人做何感 想?第三, 道德绑架惹人厌烦。“不给 自己投票就不是朋友”“没参加聚会 就是不把大家当兄弟” , 以及用自己 的标准大肆评价其他人的做法都应 该避免, 这些说法都会让人感觉不舒 服。 微信群, 就是一个小社会。选择 群就是选择一个圈子, 有选择地加 入, 以对他人的期待要求自己。选择 自己愿意交往的, 成为大家愿意靠近 的, 会让你的网络社交更加舒适。动脉硬化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 管疾病, 通常表现为动脉管壁增厚、 变硬、 管腔狭 窄。动脉硬化发展到较晚期, 就会形成动脉钙 化, 易导致脑卒中、 心梗甚至猝死, 危及患者生 命。 骨质

11、疏松症患者带来的动脉硬化风险不容 忽视。临床研究发现, 这类患者同时患有动脉硬 化, 以老年女性居多。我国第三军医大学的学者 曾对1724名50岁以上的女性进行5年多的随访 发现, 动脉钙化显著增加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骨 折风险。一项来源于哈佛大学医学院超过25 年 的关于骨量丢失和动脉硬化发展的研究也显示, 骨量丢失严重的老年女性, 常伴有严重的冠状动 脉和腹主动脉钙化。 目前, 骨质疏松症增加动脉硬化风险的原因 并未完全阐明, 但多数研究表明, 这两种疾病的 产生及发病机制互有影响。骨质疏松患者钙流 失增多, 引起血钙降低, 继发性地导致甲状旁腺 激素上升, 造成骨吸收增加, 血钙水平再次上

12、升, 钙离子在动脉壁内膜中沉着增多, 从而出现血管 壁粥样硬化或钙化。同时, 动脉硬化患者的骨组 织易发生病理变化, 表现为骨矿物质含量下降, 严重时可产生骨质疏松。另外, 骨骼系统的滋养 血管发生动脉硬化和粥样硬化改变, 也会导致骨 质疏松。 由此可见, 更年期女性在预防骨质疏松症的 同时也应当重视心血管健康, 应提早进行血管评 估, 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劳累。需要提醒的 是, 动脉硬化发展缓慢、 隐匿, 早期可无任何症 状。一般人的动脉血管弹性从20岁开始逐渐减 弱, 40岁以后逐渐明显, 50岁开始出现早期症状。健康话题健康话题医学发现医学发现健康常识医生的话医生的话心航塔台心航塔台

13、空气脏, 易骨折 孙开元尿糖高尿糖高血糖高血糖高撒小军撒小军骨头脆, 血管受连累 王宏宇高血压治疗十大误区余 霖微信群, 让人又爱又恨 马健文很多人认为, 尿糖阳性就是糖尿病, 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尿糖水平取决于肾 糖阈水平。正常人的肾糖阈值是 8.910 毫摩尔/升, 当妊娠或一些疾病发生时, 肾 糖阈值会下降, 即阻挡糖分进入尿液的门 槛降低了, 血糖在8.9毫摩尔/升以下时也 可能出现尿糖阳性。 临床上, 尿糖阳性可分为生理性糖尿 和病理性糖尿两种。生理性糖尿多为一 过性 (某一症状在短时间内一次或数次出 现) , 包括: 1.滋养性糖尿。糖尿多发生于 摄入大量糖类食物后, 或胃切除手术后

14、、 甲状腺功能亢进, 导致小肠吸收葡萄糖过 快, 从而引起血糖浓度暂时性升高, 当超 过肾糖阈值时而发生一过性尿糖阳性。2. 应激性糖尿。常见于急性脑血管意外、 脑 外伤、 剧烈运动、 情绪波动等, 在上述应激 状态下, 血糖会暂时性过高, 伴有糖尿。 随着应激状态解除, 血糖恢复正常, 尿糖 转为阴性。3.妊娠性糖尿。孕妇由于细胞 外液容量增加, 抑制了肾脏重吸收葡萄糖 的功能, 使肾糖阈值下降而出现尿糖阳 性。另外, 在妊娠后期, 由于乳腺分泌过 多乳糖, 随尿排出产生乳糖尿。 病理性糖尿可分为: 1.真性糖尿。患 糖尿病时,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 或因胰 岛素作用障碍, 致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 尿。2.肾性糖尿。患有慢性肾炎、 肾病综 合征等肾脏疾病时, 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 收功能下降而出现尿糖阳性。有些情况 下, 如服用大量维生素C、 异烟肼、 洋地黄、 噻嗪类利尿剂等药物时, 可能出现尿糖结 果假阳性。 因此, 对于尿糖阳性者, 要结合患者 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从疾病的生理和病理 多方位去考虑, 切不可 单凭尿糖阳性就轻易 得出糖尿病的结论。健康吧 2017年11月24日星期五新闻热线 8244111广告热线 824896504B专刊部主办 责编 / 叶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