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直觉能力培育四题_黄良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6498223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0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美直觉能力培育四题_黄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审美直觉能力培育四题_黄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审美直觉能力培育四题_黄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审美直觉能力培育四题_黄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审美直觉能力培育四题_黄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审美直觉能力培育四题_黄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直觉能力培育四题_黄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审美直觉能力培育四题黄 良审美创造性直觉, 是一种在认识中通过契合性或通过同一性对事物的审美隐约性把握, 它 含有若干审美隐喻和审美象征成份, 也正因为此, 审美直觉的含义与产生共鸣的力量往往是无限的, 同一般的概念凭逻辑推衍出的知识理念相比较, 应该说审美直觉能力具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生命本源性质。 现代审美教育认为审美直觉能力应该是被培育的重要的审美能力, 然而, 直觉能力所固有的非逻辑状态常常让人难以论证甚至难以描述, 因而在直觉力培育上面总觉得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基于此, 本文从人四个方面来把握审美直觉能力的特征, 也即从该四方面指出审美直觉能力培育的现实可操作性。 一、 审美直觉:

2、非逻辑推论性所谓/ 非逻辑推论性0, 是指人的精神在把握对象时不是依赖抽象的逻辑思维, 而是直接面 对实在具体的对象。近现代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的发展, 特别是当代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大量渗进日常生活, 很容易就使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取代了人们所有的其他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当然 有其巨大的价值, 科学技术惊人的成就都与其相联系, 但是, 关注人文精神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就不可能用纯粹逻辑精神去把握, 事实上海德格尔所描述的那种人类的两难状况是存在的:/ 技术对人类现代文明而言是种风险和危险, 但是人又无可避免地要通过技术支配物质0 。我们的审美教育是否应该对此难题作出回应呢? 据记载, 1930

3、年, 鲁迅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演讲, 就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进行审美教育。为了显示真实的美, 为了说明何为艺术, 他在黑板上挂了两幅画: 一幅是 19 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名作5拾穗6, 一幅是英美烟草公司的商业广告月份牌上的时装美女。月份牌上的美 女妖艳精致, 矫揉造作, 却并无生命之美可以感受。而5拾穗6中的三个农妇, 虽然衣服破旧, 宁静无息, 但那雕塑般的单纯而凝练的姿态, 坚实庄重, 并与大地融为一体, 不仅显示了人和土地息息相关的命运联系, 而且呈现出令人崇敬的母性美和生命美。在这样形象性的直觉对比中,清晰地显露了艺术美并不主要在于外部形貌和姿态的妖冶, 而主要在于生命之美的充分揭

4、示, 艺术和非艺术的分水岭就在于对生命美和人性美的创造。由此也可以看出, 审美教育既非只对各种审美形态的阐释和美学知识的解析, 也非仅仅组织一些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 而是有目的有计划、 前后有机联系地运用恰当的审美形象对受教育者的直观的教育。 加强审美教育, 增加各种教育中的美育因素, 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但是, 其他教育中的直观性原则不能代替美育的形象直觉性。/ 直观教育0遵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最终仍要进行抽象、 概括, 运用概念、 判断和推理, 进行逻辑论证、 理性说教, 德育和智育都是如#65#成都大学学报( 社科版) 1999 年第 2 期 教育与教学此。而审美教育始终都是

5、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感染受教者, 对活生生的审美对象直接观照、直接感受、 直接领悟, 理性认识始终渗透于感性体验之中, 通过对鲜明、 生动具体的客观对象的直觉感知, 产生情感激动, 受到感染, 层层深入地实现客观对象与主体心灵的对话, 不知不觉地 受到触动、 感染、 影响, 获得感悟。特别须强调的是, 美育的核心目的并不在知识认知方面。在实行美育实践活动时, 一方面要选择具有针对性和高度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 抓住客体 具体感性形象, 坚持诉诸具体形象, 让对象形象感染, 打动学生。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形象直觉活动, 依靠自身的自觉, 主动投入, 积极感受, 直接体验, 身心融入。这既要避免系

6、统逻辑讲授, 抽象说教, 又要避免越俎代庖, 主体失落, 坚持形象直觉, 主动投入。 二、 审美直觉: 非分解拆析性所谓/ 非分解拆析0, 是指心灵整体性地把握对象, 不是解剖性地把握。分解性思维是科学技术性认识的基本方法, 就类似西医将一个活体解剖分开, 分别检查各个器官功能一样。而审美掌握则是整体有机性地掌握, 艺术欣赏更是如此, 所谓/ 七巧宝塔, 拆开不成片断0说的就是 整体的美学价值在组合之中。直觉的整体有机性原则, 在处理与掌握生命对象时尤其重要。只要在审美中不仅注意审 美对象, 而是更关注审美主体 ) 人, 则整体有机性原则就特别突出。既然掌握对象不是依靠拆析, 而是具有生命感的

7、人对对象的整体把握, 则领悟就显得很重要了。领悟也是一种掌握, 但它不靠解剖分解, 正因为不靠分解, 故称为/ 悟0。 常人多已经习惯于分解事物, 美育却要训练用整体有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不要动则肢解, 不要动则分割。在观念上须明白, 保持对象的整体有机性正映衬出审美主体生命的需求。关于审美直觉的整体性特征, 有必要提及诗学家严羽。宋代诗歌美学家与诗人严羽对艺 术中的/ 悟0有独到的认识, 他在总结自己和前人的创作经验, 吸取前代的诗歌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自己的论诗主张和审美理论。他在5沧浪诗话#诗辨6中开宗明义提出了/ 学 诗者以识为主0。所谓/ 识0, 所谓/ 辨0, 就是识

8、别辨别诗歌审美特征的能力, 也就是对诗歌鉴赏判断掌握的能力。他明确认识到, 为了很好地掌握诗歌的审美特征, 就必须培养和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有了这种审美能力, 作品的高下优劣就能了若指掌, / 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0 。可以看出, 严羽所主张的对诗歌的辨识能力, 主要是辨识诗歌的/ 气象0和/ 兴趣0的能力。怎样才能获得对诗歌的审美掌握呢? 严羽明白地说: / 惟悟乃为当行, 乃为本色0 。/ 悟0本佛教禅宗用语, 严羽借以比喻在学习诗歌创作和欣赏中应重视对前人诗篇的主观的体验和领会。 / 本色, 就是本然之色, 当行, 犹言内行0 。诗人和欣赏者有了/ 悟0的本领, 就具有了诗歌创作和欣赏

9、的本然之色, 就能成为诗歌创作和欣赏的内行。严羽主张的/ 识0是指一种独特审美能力( 对诗歌的/ 气象0的差异和/ 兴趣0的深浅的鉴赏 掌握) , 严羽主张的/ 悟0就是指一种整体审美活动( 领会和理解诗歌的/ 气象0和/ 兴趣0的审美直觉及其过程) 。/ 悟0与/ 识0的关系十分密切: / 识0( 审美掌握) 是通过/ 悟0( 整体审美直觉) 来 获得, 提高的; / 识0( 已具有审美能力) 能促进、 推动/ 悟0( 整体审美直觉) 的进行、 实现。在西方现代美学理论中, 数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最推崇直觉活动。克罗齐的全部美学观点从/ 直觉即表现0引伸出来。他认为, 直觉产生意象, 是最基层

10、的感性认识, 但这意象不是来 自客观现实而是由直觉创造出来以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 这种主观感情的表现本身就是艺术。直觉人人都有, 因此人人都不能离开艺术。/ 人是天生的诗人0 , 艺术家与一般人只是量的区#66#别, 不是质的区别。表现成功就是美。克罗齐还强调: / 表现即心灵的活动这个看法还有一个附带的结论, 就是艺术作品的不可分性。每个表现品都是一个整一的表现品0 。这种/ 直觉即表现, 表现即艺术, 表现成功即美0的见解对现代审美教育的直觉能力培养有一定借鉴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当代审美教育的理论家们对此/ 非拆析性0整体性原则已经较多给以了注意, 甚至不妨说,/ 非拆析性0整体性

11、原则是现代人用以抗衡现代技术分解主义的人文精神 在审美教育领域中不多的几个重要堡垒。笔者注意到, 一部份美育学理论家在极力寻找更为妥贴的汉字用语来表达美育的整体有机性质, 例如有的学者指出美育活动并非一般的教育活动, 因为汉语/ 教育0颇有几分居高临下的分解式的/ 施授0意味, 而美育更应该是种美本身的有 机整体感染熏陶的活动过程, 于是提出美育的/ 以美育美0 概念, 这虽然不无讨论余地, 到底这种新提法显示出对美育整一性特征执着的根本性思索。 三、 审美直觉: 我物同一性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将/ 我物同一性0规定为审美直觉的/ 不审意义0 特性。所谓直觉 / 不审意义0, 并不是指直觉不关系

12、到价值, 而是说, 审美直觉本身即有强烈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此外, / 不审意义0、 / 我物同一0是指直觉心理专注于对象自身, 无暇旁顾。而通常人们 习惯的理性思维, 首先就在因果联系、 道德联系、 功利联系中去看待事物, 甲是乙的因, 乙是甲的果等等, 于是事物已经不复是事物自己, 它成了各种关系中的某个角色。这种思维方式在科学理性思维中很主要, 也很重要。而在审美心理中, 事物自身的特征被直觉盯住不放, 事物的 其他诸种关系皆被淡化, 唯强化了事物自身和审美主体的融洽关系。所以, 直 觉/ 我物同一0是人对物的情有独钟, 反过来也可以说是物对人的情有独钟。直觉让主体与对象的眼中皆只有对

13、方, 就象一对热恋的情侣, 除了双方存在以外, 其他的存在仿 佛对他俩都/ 无意义0。直觉这种/ 我物同一0实际是/ 我的眼里只有你0的情感状态。智育和德育虽都包含着情感 因素, 但智育的本质在于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 情感主要是一种动力因素, 需要冷静的思考, 采取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 而不能以主观情感代替客观真理。德育的本质在于社会功利性, 要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充满了约束性甚至某种强制性, 而不能任 凭主体感情用事。美育恰恰以感情为内容, 使知、 意、 情获得和谐统一。失去了情感体验, 也就失去了审美教育。例如在日常绘画素描教学中, 无论艺术教育还是审美教育,

14、 都不能孤立地强调素描对象的形态结构和解剖特征, 而应强调对象整体结构和情感表现的关系, 如人体扭曲的 身躯同痛苦心情的关系, 舒展的身躯同轻快心情的关系等等, 这就不仅使学生提高运用线条、色彩塑造充满情感活力形象的能力, 而且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 产生美育效应。审美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 而是始终洋溢着情感激动并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经由情感而自然心领神会的教育。 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形象进行情感体验培育审美主体, 使受教者在与对象融为一体的感应体验中激发审美情感, 加大审美追求力度, 提高情感净化深度, 增强识别、 体验美丑的强度, 在怡 情悦性之中和在欣起感情波涛之后, 获得精神上的升华。审美教育

15、始终以情感人, 而不是以理服人。讲/ 道理0常常同讲/ 意义0联系一起,/ 不审意义0的直觉, 其内蕴恰恰在避开/ 道理0而求助 于情感开发, 情感领悟。所以, 审美直觉/ 我物同一0性特点, 要求在实施美育时, 既不要进行灌输, 采取强制手段, 更不要施加压力, 而要通过亲身情感体验促使受教者心甘情愿而又主动积#67#极地投入自我情感, 从中获得自我教育。人们皆知, 审美教育的效应是潜移默化的, 有如春风化雨, /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0, 在不知不觉之中, 在轻松愉悦之中, 情感和心灵获得了净化和升华。梁启超在5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6中所谓: / 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 如近墨朱处而为

16、其所染,人之读一小说也, 不知不觉之间, 而眼识为之迷漾, 而脑筋为之摇扬, 而神经为之营注: 今日变一二焉, 明日变一二焉, 刹那刹那, 相断相续; 久之而此小说之境界, 遂入其灵台而据 之, 成为一特别原质之种子。 0 审美直觉的整一性特点, 不仅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受教者的审美情感, 而且有利于推动教育, 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完善。现代教育学很强调愉悦性原则和发现教学法, 强调受教育者的我物同一的体验, 美育的主体与对象融为一体的体验, 恰恰就有利于身 心健康, 激发起感官和心理快感, 焕发精神愉悦, 提高学习热情, 乐于投入受教, 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变苦恼为愉悦, 变消极为积极。美育固然如此, 其他一切教学活动也都应这样, 在其中渗透美育因素, 像美育那样在身心愉快之中去领略和体悟。 四、 审美直觉: 非抽象概念性这是指审美直觉心理不是从概念出发去认识事物, 也不依赖概念去推衍, 而是直观对象的具体实际存在。孔子所谓/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0, 这里虽然强调/ 名0即概念, 但 显然指的办/ 事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