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之下还有社交吗?

上传人:nbwa****ajie 文档编号:46465151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57.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匿名之下还有社交吗?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匿名之下还有社交吗?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匿名之下还有社交吗?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匿名之下还有社交吗?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匿名之下还有社交吗?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匿名之下还有社交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匿名之下还有社交吗?(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匿名之下还有社交吗?核心提示 选择了社交这条路的匿名应用们,在通过人性把产品引爆之后,正面临着再利用人性完成一个更可持续的转换。人们在匿名之后最喜欢讨论什么?性!我连续用了两个礼拜的匿名社交应用无秘,里面 10 条信息有一半跟性有关。这还不是国内匿名应用独有的状态,福布斯记者 Ellen Huet 在用过 Secret 后也发现了这种情况。过去几个月在 Secret 上,关于性的内容更新越来越频繁地在我的信息流中出现:一名男子(以华丽的行文)详细描述与一名女子的偶遇,最终还与她的母亲也发生了性关系;另一名男子则以色情视频系列阁楼信使(Penthouse Letters)的风格描述一名女子在拥挤

2、的巴士上偷偷向他暴露自己的下体她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这跟匿名社交应用所宣称的自由表达颇有出入,因为毕竟原本的目的是通过在匿名状况下朋友间的自由表达达成对彼此更深入的了解,促进现实中的社交关系,很难相信对性的大肆谈论能达到这个效果。匿名应用们也在努力,最近它们都添加了私信功能,对这些所有人都没有 ID 的应用而言,私信给里面的蒙面者们提供了建立联系的通道,让他们能私下沟通,甚至最终见面,让社交这两个字名副其实。但从我的经历看,这通道似乎没有起到原先设想的作用。私信的设置是,只有朋友或朋友的朋友才可以给彼此发私信,并且内容在 5 分钟内会被销毁。无秘的创始人林承仁解释这样设置的原因:模拟现实中人

3、与人交换秘密的场景,没有记录,听后既焚。可当它被数字化到手机中后面目完全不同,现实中朋友之间不会悄悄在耳边说我下面很肿胀,你晚上来我家这种话吧。我又顺便在这些私信里做了一些小调查,你们真的在这里约成功了吗?这时匿名应用的好处倒是显露出来,各位都诚恳地表示目前并没有,甚至还有人与我哭诉他被姑娘放鸽子的经历私信聊了一晚上终于到正题时姑娘就走了,隐匿在漫漫面具之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他甚至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个姑娘。至此为止,一个问题越来越在我脑子里盘旋,挥之不去:匿名之下真的有社交吗?哪怕是一点可能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得回到匿名应用诞生的基础,以及社交这件事的本质上。实名社交网络的天然缺陷点赞之

4、交,这是今天实名社交网络中的一种古怪的人际关系。由于点赞这个动作几乎没有任何成本,人人都成了点赞狂人,但似乎并没有让你与朋友间的关系更近了。甚至点赞成了一件恼人的事情,因为它廉价且泛滥,让人反感。无秘创始人林承仁也感受到这种焦虑,实名有实名的价值,但也有一些事情它是解决不了的,恰恰需要匿名来解决。他这样解释自己做无秘的初衷。这种实名无法解决的问题,感性上是一种不真实感。在实名社交网络中,似乎每个人都有完美的生活,每个人都非常热爱工作并特别勤奋,假期也都是有史以来最美妙的,自己的孩子和猫猫狗狗花花草草当然就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生物。更有甚者,不少人将自己的社交账号作为营销的工具,将里面的朋友变成了

5、营销对象。这个时候真的很难说那还是不是朋友圈。这些可能是实名社交网络的天然缺陷:让人在其中展现更积极更阳光一面。加州大学的一群研究者花 3 年时间研究了超过 10 亿条 Facebook 状态和 1 亿用户,得出的结论是,在 Facebook 中,好消息传的更快更多,坏消息传播得更少。同时,好消息能促使朋友们生产更多好消息。于是在 Facebook 这种实名社交网络中,人们总是显得比在现实中更乐观更正向更幸福。在实名社交网络不断壮大的过程中,这个缺陷也越来越明显,自然催生了新的机会。在 Facebook阴影下找到空间的 Snapchat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一波匿名应用也是看到了这个空隙。一

6、句话来说匿名的出发点其实就是在匿名状态下更放松的表达。在现代社会中深受各种压力的人格外有这方面的需求,但这些匿名应用真的满足了这个需求吗?成也人性,败也人性尽管出发点是匿名状态下人可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但有意思的是,一些匿名应用在引爆自己时选择了另一个的方向人的窥私欲。朋友圈的匿名爆料这是无秘的标语,乌鸦的口号则是上班黑同事,下课黑同学,无论爆料还是黑,其实都击中了人性中窥视的欲望,而往往所窥视的是阴暗内容。它确实成功引爆了产品。拿无秘来说,它一夜之间的引爆正归功于用户在应用中对社交圈子的爆料和对他人的攻击。林承仁坦率地表示,之所以一开始用爆料来定义产品,纯粹就是为了营销。即便没有刻意为之,这

7、种内容也难以避免地成为匿名应用最受关注的原因。在 Secret 的例子中,则是包括 Path CEO Dave Morin, TechCrunch 创始人 Michael Arrington 等在内的硅谷公众人物被恶意曝光。自然地,在瞬间引爆后就是一片退潮声音。最初的秘密和无秘都先后被苹果应用商店下架,数据已经无从得知,之后借友秘的名字重新上线之后也没有最初的辉煌,在最高到达 20 名位置后就一直徘徊在 100 名左右。Secret 官方中文版在中国区苹果商店最高登上过第二名的位置,之后很快跌出 100 名开外。Secret 也一样,应用商店排名常常连 1500 名都进不去。跟实名社交应用中人

8、性倾向于表现出积极一面一样,在匿名状况下,似乎人性也更倾向于表现出阴暗的一面。其实某种程度上,这就是真实。写作欧洲风化史的傅克斯对于真实有一个听起来颇为怪异的主张:真实并不在于中庸,而正是存在于极端。他举了鲁本斯名画乡村节日为例,这幅画表现了乡村节日中疯狂的酗酒纵欲。他承认通常乡村节日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但这副画却是真实的,因为画家在夸张的时候摒弃了一切能够引起误会的外衣,发掘出现象的核心。将他的理论放在匿名社交产品身上,匿名的形态摒弃了人性中其他面貌,让其中某一方面以最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平时它隐藏在日常生活中,于是这种真实变得触目惊心,让人无法接受。这里无法忽视的是关于人性的一个事实,尽

9、管人性厌恶虚伪,但也并不见得多享受丑陋。于是以解决虚伪为起点的匿名应用自然走上了人性的另一个极端。中美的匿名社交产品其实都意识到这点,并希望能改变目前的状况。比如 Secret 希望将里面的内容按照不同话题来整合,这样用户看到的信息流会根据他们喜欢的话题来排序。如果用户不喜欢色情、恶毒的内容,这些内容就不会被展示给他们。无秘则通过建立社区规则改变产品的内容和调性。比如当用户犯规后就会被警告,如果在一段时间内连续犯规就不能再发言。同时,由于其中最恶劣的人身攻击总会涉及到人名,机器会自动识别涉及到人名的内容,并交由审核人员审核。但我对这种努力的效果持怀疑态度。曾经有一款叫 Postsecret 的

10、应用也尝试过各种方法试图改变应用内恶毒信息泛滥对用户造成伤害的情况,甚至包括审核每一条信息,但最终发现并没有效果,于是公司决定主动下架这款应用。社交的本质是建立信任回到社交应用的根本,社交的本质是什么?社交的目的很多,功利的目的包括挣钱、学习等,也有比较不那么功利的目的,比如缓解孤独感,还有更纯粹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心。但它无不建立在一个前提下:信任。实名社交网络自不必说,其他如基于兴趣的社交网络,像豆瓣、知乎这种,用户在其中就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交流并建立信任,然后发展到现实中的真实社交关系,还有如基于缓解孤独的社交网络如陌陌,也是用户之间通过阅读互相的个人照片、简介,再通过聊天建立信任,最后才见

11、面。匿名应用正好相反,它恰恰建立在彼此不信任的基础上。朋友之间不信任彼此,所以才需要匿名去吐槽,唯一可以信任的就是这个应用,但这也要打上问号。我在无秘中看到一条关于见(yue)面 (pao) 的留言:如果约到自己女朋友怎么办?正是因为不满足于实名社交网络才走进匿名世界,即便在其中相谈甚欢,也一定不敢撕开面具坦诚相见,因为大家彼此本身就是朋友关系。我们不喜欢暴露自己,尤其当身处于熟人之中时。而这是文明社会的基本法则。只举一个例子,比如性,人类文明社会建立以来,性规范逐步确立,很多相关内容都不被鼓励在社交生活中公开出现,也正因此人们才如此热衷于在匿名情况下讨论它。但这并不表明它可以公然回归到阳光下

12、,至少目前不可能。性学研究者江晓原曾经用性张力来形容人处于原始欲望和社会规范中间所感受到的力量,他说,在文明社会中,性张力永远不会减弱为零。在性问题上,人类必须保持必要的张力。同样,在人性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相比起来,同样出于满足缓解实名社交网络压力需求出发的 Snapchat 对人性的把握就显得更有技巧。它并没有打破实名这个基础,而是通过破坏内容被记录这个特性的方式让人重新在社交中感到轻松。并且,它更鼓励亲密朋友间的分享,而不是面向几百个人的发布。呈现的结果是,尽管 Snapchat 中也不乏色情图片,但更多是温情。我在菲律宾潜水期间认识了一位 22 岁英国女孩,Snapchat 是她使用频

13、率最高的应用。有天晚上我们一起去餐馆吃饭,餐厅老板现场表现了一些非常棒的民谣,她立刻掏出 iPad mini,打开Snapchat,录下十秒视频发送给那边的朋友。没有滤镜、没有剪辑,跟现实一样粗糙且转瞬即逝,没有压力。匿名应用的未来在关于匿名的产品中一直就有两条路,一个是社交,另一个是媒体。比如知乎中的匿名回答问题,产生了无数在实名情况下不会出现的内容。更典型的例子可能是美国的 Glassdoor 网站, 用户能匿名在其中点评雇主及发布薪酬情况,这个网站已经成了人们在求职时的一个重要参考,它有任何实名网络或任何媒体都不可能有的内容。媒体天然喜欢黑幕,爆料本身就是媒体词汇,两者一拍即合。无秘在生

14、长过程中也曾经看到过这条路,但最终还是选择社交,林承仁觉得媒体价值比较小,他想做更大的事情下一代社交网络产品。他的探索是最新推出的产品友问,他解释这是介乎实名与匿名之间的一种半匿名状态。产品形态为你可以向你的朋友提问,并收到你朋友的匿名提问。我下载并注册了这个产品,发现里面唯一的朋友就是林承仁自己,我的朋友们对这个产品并不是很有兴趣。没有了爆料的动力后,这款产品丝毫没有当初秘密的风头,7 月 25 日上线以来在应用商店中的排名一直在下滑,目前已经跌出了 1000 名开外。下一代社交网络产品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唯一能确定的是,实名社交网络之下确实有空隙,下一代社交网络必定会伴随着下一股互联网潮流

15、一起出现。Snacpchat CEO 在今年 1 月 AXS Partner Summit 上的一段演讲让我印象很深:未来互联网的趋势是到处都是互联网,没有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差别。因此用户也没必要专门为了互联网上的一个社交网络账号通过各种手段美化自己,也就自然改善了实名社交中的社交压力,这是 Snapchat 得以受用户欢迎的基础。用这个趋势来看,匿名应用不是消除,而是增加了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间的差异。匿名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很难与现实世界打通的世界,因为在现实中,谁也不可能匿名。无论如何,选择了社交这条路的匿名应用们,在通过人性把产品引爆之后,正面临着再利用人性完成一个更可持续的转换,帮这群抱着爆料的心态走进匿名世界的用户们找到真正有用的、更为正向的东西。本文作者:纪云; 来源:极客公园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中国最大最活跃的产品经理学习、交流、分享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