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关专家的创新路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455048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41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攻关专家的创新路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攻关专家的创新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攻关专家的创新路(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主编: 赵路校对: 么辰E-mail押专 题 2012 年 3 月 12 日星期一Tel押 (010) 82619191-8120社址院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 猿 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19园 新闻热线院园员园原愿圆远员源缘83 82614597 广告发行院园员园原愿圆远员4586 82614588 传真院园员园原愿圆远员4586 广告经营许可证院京海工商广字第 8037 号 零售价院1援0园 元 年价院228 元 解放军报印刷厂印刷姻本报记者 郑金武 通讯员 刘海英黑框大眼镜后面, 闪烁着王小勇沉着、 睿智 的眼神。采访时爽朗的笑声和平易近人的话语, 让记者如沐春风。 王小勇是吉林长春人

2、, 开朗率直的性格透露 着东北汉子的本色, 思路开阔、 条理分明的谈风 彰显着航天人特有的工作作风。 在北京空间机电 研究所里, 王小勇被大家称为 “攻关专家” , 因为 不论遇到怎样的难题,王小勇都能创新思路, 寻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 使问题迎刃而解。 “我其实个性挺强的,认准的事都要坚持去 做。” 说这话的时候, 王小勇有些内敛, 但旋即又 变得兴奋,“好在我们所长和其他所领导都是对 人信任、 敢于放手的人, 我作的技术决策, 他们都 能完全支持。正是因为有着宽松的环境, 我们科 研人员的创新思维才尤为活跃, 型号系列产品的 更新换代与技术升级才会顺利实现。” 这样的信任和氛围, 使

3、王小勇这位 “攻关专 家” 在自己的创新道路上, 走得顺畅而充满张力。成长王小勇的父亲是大学老师,母亲是中学老 师。 “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成绩优秀,做事严 格。 他们的严格赢得了学生的尊敬, 每年节假日, 我家都有许多学生上门拜访父母。 许多学生已经 毕业十多年了, 也仍然跟我父母有联系。 ” 谈及父 母, 王小勇至今仍不乏敬佩之情。 而父母那 “严谨 做事, 严格做人” 的工作作风, 也深深影响着王小 勇, 并成为他成就事业的思想基石。 上大学时, 王小勇进入了当时唯一一所对口 航天单位的重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1993 年, 王小勇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 进入北京 空间机电研究所工作

4、, 当得知这个自己即将展开 职业生涯的地方, 因多年来在光学遥感领域取得 的卓越成就,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 光学遥感技术的国家, 他不禁欣喜万分, 并暗下 决心: 一定要在这里干出个名堂来! 于是, 凭借着一股冲劲, 王小勇用心学习、 苦 心摸索、 尽心钻研, 先后承担了资源二号、 遥感二 号、 资源一号 02B、 遥感四号、 实践九号 A 卫星等 一系列空间光学遥感相机的研制工作, 积累了丰富 的工程经验, 光学有效载荷专业理论水平有了质的 提升。在研究所良好的成长环境中, 王小勇逐渐走 到了科研队伍的前端,成为遥感技术领域的领军 人。 这些年王小勇获得的荣誉便是对他在航天攻关路

5、上成长的褒奖, 他曾荣获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 号。2005 年、 2008 年, 王小勇分别获得国防科学技 术奖二等奖, 2007 年度获得中国航天基金奖个人 奖, 200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如果说, 当年吸引王小勇的是研究所亮眼的 科研成果、 卓越的创新能力、 厚实的航天文化底 蕴, 那么, 在经历了型号研制的历练后, 那份吸引 早已转化为创造的激情和对岗位的热爱。攻关航天工程是系统工程, 王小勇说:“比如卫星 做整星测试,前面有几十名技术人员一线作战, 后面许多专家在作技术支撑, 有上千名技术人员 在同一时间内做一件事。这对许多人来说, 是很 具有神秘感的, 而事实上这又是很

6、有使命感的一 件事。 ” 正是这神秘感和使命感, 给了王小勇在专 业领域不断创新的动力。 思路开阔、 勇于创新是同事们对王小勇的一 致评价。 “目前, 卫星光学遥感主要向 三高 方向发 展, 高时间分辨率、 高空间分辨率、 高光谱分辨 率。 ” 多年的精深研究, 王小勇对专业的发展方向有准确的把握。 2002 年,王小勇担任了研究所某背景型号 预研项目的负责人和主任研究师, 全面负责项目 研制工作。该项目相机是国家急需的产品, 相机 镜头研发的指标要求高, 相机机身又要实现轻小 型化, 这是矛盾的焦点, 也是技术上的大难题。 同 时,还要解决相机多体运动学问题, 国际上通常 采用增加补偿机构的

7、方案, 但这样将会使得相机 体积庞大, 无法实现轻小型化。 怎么办? 他另辟蹊 径, 针对在有效扫描角内, 运动矢量相对线性关 系的特点, 制定出运动自补偿技术方案, 巧妙解 决了难题。 2004 年, 该项目通过了专家验收。相机的研 制成功, 不仅解决了国家对宽覆盖相机产品的迫 切需求,更重要的是创造出扫描型 TDICCD 相 机这一新的相机产品类型, 并解决了扫描型相机 像移补偿和力矩补偿等技术难题, 这标志着研究 所为我国扫描型可见光遥感相机的技术发展奠 定了基础。突破遥感二号卫星系列工程是我国首个对地观测的卫星星座, 其四颗卫星星载多款空间光学遥 感相机是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首批工程相机

8、换 代升级产品, 它们的成功研制和出色的在轨应用 效果标志着研究所在空间光学有效载荷专业领 域的技术实力有了突破性发展。 身为相机研制指 挥和主任设计师, 王小勇回忆起当年艰辛的攻关 岁月, 不无感慨地说:“真是遇上了一道道难以穿 越的屏障啊!” 2004 年,王小勇接手遥感二号工程系列首 颗星载相机的研制任务, 他发现总有一个困扰无 法解决光学镜头主反射镜对外界应力过于 敏感, 使相机装调过程异常困难。 为了啃下这根 “硬骨头” , 王小勇带领研制队 伍不辞辛苦, 加班加点, 反复调试。多少个日夜, 王小勇和他的团队坚守在实验室,多少次试验, 王小勇和他的团队都不敢丝毫马虎, 直到每一个 问

9、题都解决为止。正是这样的协同攻关, 保证了 相机研制的质量和进度。最终, 遥感二号卫星相 机按时交付并成功应用。 2007 年 5 月, 遥感二号卫星成功发射, 卫星 上装载的两台研究所研制的 TDICCD 相机成像 清晰、 细节丰富, 标志着我国对地观测能力迈上 了一个新的台阶, 研究所长焦距高分辨率相机研 制水平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大家都沉浸在喜 悦中时, 王小勇又开始了新的思考。 其实, 更早在 遥感二号相机研制后期, 他已经在琢磨其换代产 品遥感四号卫星相机的技术升级工作了。 如他所料, 遥感四号星载相机任务的研制周 期非常短, 质量要求又很高, 好在有了超前的谋 划, 才使得他在

10、后面的道路上指挥若定。 王小勇始终认为:航天产品没有尽善尽美, 只有再探索、 再进步、 再突破。而研究所 “为用户 提供最优产品” 的研制理念, 恰恰成为他不懈追 求的思想支撑。他不断鼓励团队成员:“研制航 天产品, 不能停留在已有成功的光环里, 不能束 缚在成熟经验的条条框框中,一定要学会发 现, 敢于尝试, 这样才会有新的突破, 我们的产 品升级才不是纸上谈兵。 ” 于是, 他带领队伍瞄 准遥感四号卫星相机相对于遥感二号卫星相 机的质量提升空间, 经过周密的思考和机理分 析后, 王小勇明确了缩短周期、 技术升级工作 的突破点。 接下来, 讨教光学专家, 组织技术人 员开展分析计算, 跑光学

11、加工外协单位研究新 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进行大量试验、 验证等工 作便挤满了他的生活日历。由于考虑周全, 定 位准确, 试验充分, 操作方法巧妙, 各项突破方 案的进展比想象中顺利,连老资格的航天专家都由衷地佩服王小勇“小伙子肯动脑, 在决 策上有年轻人的魄力, 问题找得准不说, 还总能 想出破解办法。” 辛劳的付出收获了成功的果实。技术升级 后, 以往难度较大、 动辄耗时一年多的相机系统 装调工作, 如今都是一次成功, 周期缩短为 2 到 3 个月。更令人兴奋的是, 2008 年 12 月 4 日, 遥 感四号星上相机不负众望, 从太空传回了第一幅 卫星图, 赢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发展谈到发

12、展, 王小勇笑着说:“有了创新才会发 展, 而工程创新的落脚点是应用, 无法像理论创 新那样天马行空, 我们的创新, 更多的是在不断 解决新问题中积累经验。 正如遥感二号卫星系列 工程相机的研制, 经历了 10 多年的历程, 破解了 一个个难题,形成了独特的先进技术与方法, 推 动了研究所的光学技术发展, 并为我国长焦距高 分辨率相机研制探索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当 然, 王小勇也深刻认识到, 要发展, 基础研究非常 重要。 王小勇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多年空 缺, 主要原因是对基础研究不重视。拿我们相机 研制来说, 随着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对新材料、 新 器件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

13、这些事实上是要 通过基础研究来实现的。此外, 没有基础理论的 深厚功底,工程技术研究的功底就不会扎实, 思 路就不会开阔。我们现在鼓励学生在进入项目 前, 就扎实学好基础知识。所里非常提倡他们就 相关基础理论作深入研究。” 而今,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已成为我国空间 光学遥感领域的主力军, 研制的近百台套空间光 学相机成功在轨应用, 在国土普查、 资源开发、 环 境监测等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最新成功发射的资源一号 02C 卫 星和资源三号卫星上, 研究所研制的多台空间光 学遥感相机因其传回的高质量遥感图像, 获得了 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多名院士的高度评价, 指出:“资源一号 02

14、C 星和资源三号卫星的成功 在轨运行是卫星载荷研制、 数据处理等单位共同 努力的结果, 标志着我国民用遥感研制工作步入 了新台阶, 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是我国民用遥 感领域的转折点。” 这些是研究所几代航天人自主创新的发展 成果, 我们相信, 承载着新时期航天使命的王小 勇及其研制团队的创新之路将会越走越宽。王小勇“攻关专家” 的创新路记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遥感专业总工程师王小勇姻李亮“还有前面的声音常在催促我,叫唤我, 使我息不下。 ” 这是鲁迅作品 过客 中的一句 话。 因为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机械“技术 工” ,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 曾经的纺纱 “熟练 工” 融亦鸣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机械制造

15、。 因为 他越来越懂得, 自己从哈尔滨科技大学 (现哈 尔滨理工大学) 、 清华大学一路到美国, 只为 追寻更加广阔的 “机械世界” , 直到成为现在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制造工程研究所教授。 这就是融亦鸣, 一个总在路上的人。海外绽放, 梦想在路上1985 年, 融亦鸣前往美国深造, 先后获 得威斯康星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肯 塔基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随后任职 于美国南伊利诺依大学技术系以及美国伍斯 特理工学院 (WPI) 。 一步步走来,融亦鸣的研究领域逐渐涵 盖了机械制造系统与过程、 CAD/CAM 及其 集成、计算机辅助工具技术和基于网络的制 造系统。 因专业之故, 融亦鸣与

16、美国工业界过 往甚密,其中包括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 FORD 和 GM,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公司 P&W 和 GE Aircraft Engine, 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 Caterpillar, 最大的汽车零件制造 公司 Delphi, 以及最大的专用机床厂 Ingersoll 等。在美国这些 主要机械制造公司的资助下, 在 NSF、 空军和能源部等美国联 邦机构的支持下,融亦鸣先后主持科研项目 50 余项,仅近 5 年的外进科研经费就超过 600 万美元。他的课题组也发展到 拥有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及访问学者十数人的规模,到 2011 年底共毕业博士 11 人,论文硕士 35 人以及非论文硕士十数 人; 共发表学术专著 2 部, 技术论文逾二百篇, 以及一项应用 专利。而早在 1998 年, 美国能源部制造技术展望的正式文件 中就录入了他的相关研究成果。他本人也曾于 1995 年、 1998 年、 1999 年在美国机械工程学会 (ASME) 以及在 2009 年美国 金属材料学会 (ASM) 年会中主持分会工作。鉴于他的突出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