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与真理——海德格尔哲学解读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61538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死亡与真理——海德格尔哲学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死亡与真理——海德格尔哲学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死亡与真理——海德格尔哲学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死亡与真理——海德格尔哲学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死亡与真理——海德格尔哲学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死亡与真理——海德格尔哲学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死亡与真理——海德格尔哲学解读(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死亡与真理死亡与真理海德格尔哲学解读之一李海峰无中生有,生死相依。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理,体现出一种将死亡悬置起来存而不论的中国式的理性态度。然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死亡问题的思考,揭示出“死”比“生”更深刻, “死”比“生”更具有源始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死是有限的人的本性的尺度,另一方面,它是有限显现的存在的尺度。 ”(1)海氏想要提醒人们:未知死,焉知生?一、一、 “唯人能死唯人能死”与与“整体存在整体存在”现代社会需要一种直面死亡的思考,渴望一种现代性的死亡观念的产生。海德格尔关于死亡问题的思考,特别是其早期哲学中的死亡观,就是死亡之现代意识的一个极为深刻的

2、概括:“只要死亡存在 ,它依其本质就向来是我自己的死亡” ,(2)应该说,海德格尔是真正从形而上学层面上系统揭示生与死之关系的第一位哲学家。死亡问题的提出,是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的环节之一。海氏对此在之存在分析,必然要涉及此在之存在的本真性和整体性,因为:首先,对此在之存在的准备性分析不具有源始性,我们的先行具有一向是只包括此在之存在的非本真的日常方式,我们总是将此在之存在显示为一个不完整的存在者。其次,说此在之本真存在即是“操心” ,并没有澄清和明确解释学的处境,即包涵在阐释中的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先行掌握的前提的整体性,没能证明此在的整个结构要素确实构成一个统一体。最后,将此在作为整

3、体置入我们的先行具有中的任务,需要一个生存论上的死亡概念,因为只有通过生存论的死亡概念才能有效地讨论此在的整体生存。所以,海德格尔需要对死亡进行一次与众不同的阐释,并且是对此在生存论意义上的阐释,这种阐释是从一种哲学本体论的意义上思考死亡问题,而不是像以往大多数哲学家那样在伦理学范围内谈论死亡,这种阐释将显示此在具有其本真的能在:“死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3)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存在,就始终具有某种此在所能是和所将是的东西仍然悬欠着,终结本身就属于这种悬欠,而此在作为在世的终结就是死亡。这一终结始终规定着此在能成为整体的

4、可能性。由此可见,对死亡的生存论阐释是为了揭示此在之可能的整体存在,具体点说,就是有针对性地回答“此在怎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本真自我”这一问题。这是由于此在首先和通常是作为能在生存,并以“常人”的方式在世,即处于“沉沦”状态或者说非本真状态,因此,此在只有领会自己并有所筹划,才能达到本真状态。要想达到本真状态,此在必须学会一种完全不同于“常人”的态度对待其存在者状态上的迷误,而获得这种态度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即此在之存在的各种结构要素能否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于是,死亡,在海德格尔看来,就成了使此在的生存在世作为一个整体能被把握到的关键因素。在海德格尔那里,死亡对人的生存具有根本性的意义:1、此在的死亡

5、这种可能性具有不可替代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死亡是人的“专利” ,唯有人能意识到自己会死,死亡是不可言说的纯粹个体化的东西,一般的死亡是不存在的。此在在日常在世中有很多可能性供其选择和展开,其中任何一种可能性都可代替。然而,死亡这种可能性不可代替,因为别人的死亡代替不了自己的死亡,我们也不能以自己的死亡来取走他人的死亡。2、此在的死亡这种可能性是最本己的:“终有一死者乃是人” 。(4)既然死亡总是自己的死亡,我之为我,此在之为此在,就在于这个死亡,因此,每个此在向来都必须亲自承担其死亡。每个此在具有独一无二的绝对价值也就在于死亡的不可代替性,而死亡的不可代替性决定了死亡是此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3

6、、此在的死亡这种可能性是在场的:死亡作为一种可能性不在此在身外而远离此在,此在的死亡就在此在的存在中出场,此在有死,此在的存在是向死亡的存在。此在始生就始死了,只要此在存在,它就死着,就拥有死亡这种可能性。此在的一切可能性存在都是向死亡存在,而且这一切可能性存在也只有在向死亡这种可能性存在中才开展出来。向死亡存在,不是局部、片断,而是整体、过程。4、此在的死亡这种可能性是无所关联的:此在的死亡是本源意义上的,本源的死亡只能是自己显现出来的死亡。此在本质上对它自己展开,而其展开的方式是先行于自身。“先行使此在领会到,在能在中,一切都为的是此在的最本己的存在” ,“只有当此在是由它自己来使它自身做

7、到这一步的时候,此在才能够本真地作为它自身而存在” 。(5)总之,此在的整体存在就是生命存在,生命存在也就是可能性存在,正是死亡组建着此在的整体存在。因此,海德格尔“关于死亡的整个分析具有解释学的意义。它服务于此,即,从此在终结而来看到它的整体性。整体性此一概念是理解存在与时间的钥匙” ,(6)也是通向源始真理的必不可少的路标。二、二、 “先行到死先行到死”与与“源始真理源始真理”死亡是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 “先行到死”则是此在整体存在的根本保证。先行就是自我超越、自我创造。先行的本真领会活动,是展开本真之此的方式,是我们把握本真整体存在的根本内涵的一个关键环节。“先行到死”

8、,就是指此在领会着死亡而存在,即以有情绪的领会让死亡作为可能性展开出来,也是指此在把死亡承担起来,提前进入死亡,而不是实现这种可能性,更是指此在只有敢于自由地面对死亡,才能找到失落在社会中的自我,从沉沦中解放出来。海德格尔指出, “在生存论上,此在存在到头就等于说:向终结存在。作为有所领会的向终结存在,亦即作为先行到死,决心本真地成为它所能是的东西。 ”(7)因此,先行的决心体现此在生存上的本真能在。既然“先行的决心把向死存在带入本真生存” ,海德格尔自然而然就把我们引向了源始的和本真的真理现象。他这样说, “我们曾借决心现象来到生存的源始真理面前” 。(8)海德格尔的真理思想是一种“生存论真

9、理观” ,它的基本内容如下:首先,海氏指出,作为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一切真理都同此在的存在相关联, “唯当此在存在 ,才有真理,唯当此在存在,存在者才是被揭示被展开的。 ”(9)这说明,他所讲的真理乃是“源始的真理” ,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而不是认识论或判断理论意义上的。其次,海氏把源始真理看作既是此在的生存的真理、本真的真理,也是传统真理概念的存在论基础。因为,在最源始的意义上,真理乃是此在的展开的状态,而此在的展开状态中包含有世内存在者的揭示状态。 “最源始的真理是命题的处所 , ” “是命题真理的存在论条件” 。(10)再次,海氏认为根本不存在被称为“理念”的“绝对”的真理,只有真理的出现

10、发生。真理同存在相联系,真理所意味的和“事情” 、 “本质” 、“自己显示着的东西”是一样的。人并不是也不能去发现揭示脱离开人而存在的真理。最后,海氏指出真理的本质是“去蔽”Aletheia,然而,此在的实际状态是,既处于“揭示状态” ,同时也处于“遮蔽状态” 。在此在敞开的时候,揭示和遮蔽同时发生,因此,“此在在真理之中”也即是意味着“此在在不真(遮蔽)之中” 。这说明,真理与非真理不是相互排斥的,在本质上它们是互补的。上述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属于他的早期思想。这一时期,海氏主要从此在着眼来考虑存在问题,在“除蔽”的意义上定义真理。由于强调真理与此在的密切联系,在人的有限性、历史性的基础上对真理

11、的本质进行规定,因此其真理观带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然而,海德格尔的真理观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海氏认为存在的真理是一种前科学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是此在的产物和反映,倒是此在在真理中。此在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或认识主体。这是对传统形而上学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超越。其次,海氏主张证实是依据存在者的显示进行的,所证实的是事物的被揭示状态,揭示活动恰恰是要去除判断的任意性,所以生存论命题与实在论命题相符合是假象。这就与实在论的客观主义区别开来。再次,海氏把先验的自我把握为实际的生存,事物在其被揭示中显现其自身,一切存在不能简单、笼统地归结到主体或意识。这又与一般意义上的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还

12、有,海氏反对哲学史上的“永恒真理”观,认为此在的存在与真理的存在是一回事,此在有限,因此真理也有限, “永恒真理”是一种空幻的主张。最后,海氏还对怀疑论提出反驳,指出怀疑论否认真理存在只停留半道上,其实只要此在存在,即使没有任何人进行判断,真理也已经被设为前提了,真理是抹杀不了的。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事物或存在者的真理已较少被看作是此在的作为,更强调事物的自我生长、自我绽放和自我澄明。但是,海氏始终强调的仍是存在论基础上的真理、本质的真理,把符合论的真理看作奠基于并由此派生,认为一种本真领会的真理是矫正技术时代科学真理的偏差,进而获得一种本真、诗意的生活的根本条件。在早期著作存

13、在与时间里,海德格尔首先提出真理的本质是“去蔽” ,即 aletheia。后来,他另辟蹊径,从语言、艺术、技术等领域思“存在之真理” ,认为真理就是去蔽与遮蔽的张力所敞开的场所,并在真理的本质一文中明确提出:“真理的本质乃是自由。 ”(11)何谓“自由”?“自由乃是绽出的、解蔽着的让存在者存在” 。(12)让存在者存在,意味着此在和存在者打交道。此在凭它的构造自己让自己涉足那个一切存在者在其中存在的开放领域。此在一方面要在存在者中,并通过它们达到那个开放,另一方面,此在要超越这些存在者达到开放本身。既然“在源始的意义上,自由是指人的存在” ,(13)具体点说,就是人向存在的“开放” ,那么,真

14、理的本质恰恰在于作为敞开的自由之中。由于真理是此在之存在方式的生存论状态,是“进入存在者本身的被解蔽状态之中的展开” ,所以,自由作为让存在者存在,就是揭示存在者意义上“真理的本质”的实现,人生存一场,就是“让存在者存在” ,参与“存在者之解蔽” 。海德格尔对真理本质的新阐释,是对前期“向死的自由”观点的修正和发展。海氏对此在的“本真存在”由“向死存在”到“敞开自身”的新思路,揭示出真理的本质就在于此在的开放性、生存和超越。三、三、 “向死存在向死存在”与与“泰然任之泰然任之”死亡学说是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德格尔那里,思考死亡,是进行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的基本途径,也是存在哲学真理

15、观形成的不可逾越的重要前提。直面死亡,是为了更好地领会生存的意义,是为了更顺利地到达存在的真理。因此,海氏才喊出:“向死存在”!向死存在是此在的存在方式。 “向死存在本质上就是畏” 。(14)海德格尔认为,畏是此在别具一格的展开状态,是此在的一种基本的现身情态,畏之所畏者就是在世本身,而不是任何世内存在者。 “畏使此在个别化为其最本己的世内的存在。 ”(15)“畏造就个别性” ,个别性把此在从沉沦中收取回来并使此在回归到本真状态。是“畏”而不是“怕”令此在先行到死。畏的本质是什么?海氏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一文中提出,畏启示着“无” , “无”在畏中显露自身。(16)“没有无所启示出来的原始境界,就

16、没有自我存在,就没有自由。 ”(17)那么, “无”又是什么?海氏在 1950 年的演讲稿物中说, “死亡乃是无之圣殿” , “作为无之圣殿,死亡乃是存在的庇所。 ”(18)由此可见,死亡与虚无原来是一回事,是死亡在向个人启示他的存在根基虚无,虚无是一切存在物背后的真正本体。我们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把海德格尔的哲学叫做“死亡哲学” 。然而,它不同于一般的死亡哲学。就死亡哲学而论,最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首推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他把死亡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认为“哲学是死亡的练习” ,人只有在死后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而“死亡无非就是肉体本身与灵魂脱离之后所处的分离状态” ,(19)理念王国高于现实世界。近代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认为理性、精神是绝对的、永恒的、不死的,而死亡只是对个体生命的否定,是对直接性的自然意识的否定,是自然意识达到自为意识、自在存在达到自为存在的环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可以说是现代“死亡哲学”的“大师” ,他的彻底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完全是非理性的:“人生必定是某种错误” ,生存就是无聊, “唯有死亡才是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