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社会保障调研报告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36885 上传时间:2018-06-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人口社会保障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农村人口社会保障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农村人口社会保障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农村人口社会保障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农村人口社会保障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人口社会保障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人口社会保障调研报告(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农村人口社会保障调研报告农村人口社会保障调研报告一、我市被征地农民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被征地农民和农村贫困人口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其生活和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是当前必须认真研究和及时解决的重要课题。(一)被征地农民及保障情况的现状、特点和原因(一)被征地农民及保障情况的现状、特点和原因。近年来特别是 1999 年以来,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征地规模越来越大,被征地农民数量越来越多。1、被征地农民数量及分布状况。1999 年至 2004 年,我市共征地 415298.025 亩,被征地农转非人员为 43.78 万人。总的看来,呈以下

2、几个特点:一是被征地农民数量越来越大一是被征地农民数量越来越大。1999 年以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三峡工程和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加速建设,征地速度明显加快。被征地农民陡增,农转非人员成几十倍、上百倍的增加。其中,2003 年被征地农转非人员为 12.43万人,2004 年达到 21.78 万人。分别比 1997 年的 770 人的 162倍和 283 倍,渝北、沙坪坝等区近两年的数量都超过前 10 年的总和。二是被征地农民相对集中二是被征地农民相对集中。从区域上看,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地区,1999 年-2003 年期间主城 9 区被征地农民数量占全市农转非总数的 5

3、0%。其他区县主要集中在2城镇周边的工业园区,以及水利、高速公路、铁路等大中型工程建设集中区。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 2002 年至 2004 年。这三年的征地农转非人员占了 1999 年以来 6 年总数的86%,2004 年 1 年农转非人数就一跃突破 20 万人大关,达到217831 人,相当于 6 年转非人员的 49.6%。从年龄结构上看,只要集中在青壮年。1655 或 60 岁的占 60%。男 60、女 55 以上和 16 岁以下各占 20%。从文化结构看,文化程度低,12.8%为文盲,33.8%是小学文化程度,38.5%是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只占 14.9%。三是对被征地农民的

4、补偿标准差距明显三是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标准差距明显。据调查,近郊区征地补偿标准(含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平均每亩 21000 元,渝西地区平均每亩 15000 元,渝东南地区平均每亩 12000元。有的相毗邻区县或毗邻乡镇标准相差也很大,特别是在高等级公路和渝怀铁路建设的实际补偿标准上反应更为明显。2、被征地农民安置状况。自 1999 年以来全市主要采取货币安置方式,也就是“拿钱走人” 。在具体“拿钱”上,各地均能将安置补助费、青苗费等及时足额发放给被征地农民。对属于集体性质的土地补偿费的处置,各地不完全一样,有的与安置补助费等费用一道全部分给农民个人。有的是将其中的大部分分给农民,少部分由

5、集体管理;只有极少数地方采用集体经营、集体管理的方式。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处置安置补助、补偿费,所有被征地人员,包括农转非人员则一概不管就业,都只是自找职业、自谋生计。33、被征地农民就业及生活状况。一一是就业不充分是就业不充分。据对 845 户被征地农民的调查,共有被征地人口 2116 人,其中劳动年龄段(男性 1660 岁,女性1655 岁)人口 1270 人,目前有稳定收入的就业人员只有618 人,占 48.7%;无工作(全年从事劳动时间不足 6 个月)人员高达 652 人,占 51.3%。在无工作的人员当中,青年劳动力(1825 岁)为 98 人,占 15.0%;壮年劳动力(2645 岁)

6、256 人,占 39.3%;老年劳动力(4660 岁)达 298 人,占45.7%。同时,从就业方式上看,绝大多数人员是外出打工。如涪陵区李渡镇。在 2003 年底的 4206 个被征地劳动力中,外出务工 1589 人,占 37.8%,在本地企业就业的 470 人,占 11. 17%,本地从事个体经营的为 270 人,占 6.42% ,余下 44.6%的人无事可做闲散在家。二是生活水平逐步下降二是生活水平逐步下降。被征地农民绝大多数处于城郊结合部,征地前,主要经营收入较高的蔬菜、花卉、水果、家畜家禽饲养、水产等,还有房屋可出租,收入渠道较多,收入相对较高。土地被征用后,其主要生产资料失去了,也

7、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渠道和基本的保障条件,除一次性发放的补偿费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生活水平逐年下降。据对 340 户征地年限较早的被征地农民生活状况的抽样调查,2003 年人均现金收入为 1916.4 元,人均现金支出为 2256.8 元,人均收支缺口为 340.4 元;差额部分目前靠动用征地补偿款来弥补,对今后生活如何办,则感到十分茫然,使得被征地农民感到生活压4力大,有后顾之忧。被调查者中有 64.1%的人认为被征后生活开始下降,23.5%的人认为没有大的变化,只有 12.4%的人认为目前的生活状况变好了。4、造成被征地农民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1 1)补偿标准低)补偿标准低。广大农民

8、及基层干部认为,现行的安置补偿标准是按照 1999 年的物价水平制定的,由于补偿标准偏低,加上近几年物价上涨、生活水平提高,明显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住房补偿不能补偿住房。以主城区为例,人均按1820 平方米补偿面积,按经济实用房价格每平方米 900 元补助经费,而目前市场上已没有经济实用房出售,市场房价基本都在 1700 元/平方米以上,补偿数与实际需要数相差 800 元左右,而人员入住还要花钱进行装修。由于建(构)筑物本身的补助费不足,被征地农户只得用安置补助费去贴补。据调查,涪陵区、黔江区、渝北区等被征地农民中有 50%以上的安置补偿费用在了建房上,个别地方达到 70%80%。 二是被征地

9、农民生活安置年限缩短。据了解,主城区范围内的土地补偿和生活安置补助费人平约 2 万元左右,其他地区在 0.81.7 万之间。 (由于土地差价,人均面积不同而导致补偿费用差距较大)如果分别按目前主城区城镇消费支出 5562 元/年,农民人均消费支出 1602 元/年计算,其总补偿费全部用于生活开支,也仅能维持生计 3-5 年,比几年前有明显缩短,并且有相当一部分被征地农户用了相当部分补偿费去贴补住房。(2 2)补偿方式不尽合理)补偿方式不尽合理。1999 年以来,我市基本采取货5币方式进行补偿安置,以现金方式通过银行或者村社直接一次性付款到农户,从现象上看,这种方式简单、公平,但留下的隐患不少。

10、被征地农民一下子拥有了一笔资金,便加快了消费步伐,据调查有 70-80%的农户进行了家庭装饰,60-70%的农户新购置了家用电器等家庭日用品,用这仅有的一次性补偿费超前消费。虽有部分农户将余下资金存到银行,但由于增值不大,并且向城市生活水平靠近的形势所迫,也使不少农民加快了消费进程,甚至少数农民有参与赌博或大吃大喝等不健康消费行为,在短时间内就将一家人送进了贫困的行列。(3 3)就业扶助不到位)就业扶助不到位。近年来,由于主要采取了货币安置方式,基本上是拿钱走人,钱拿了以后就万事大吉,政府没有采取相应的扶助措施。一是转岗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没有把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作为一件大事

11、来抓,既没有明确具体的责任单位,也没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和措施。据了解,到 2003 年以前,对被征地农民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任何形式的培训,2004 年起,才有渝北等少数区县开展了针对这类人员的培训工作,但数量相当有限。培训内容也 有待完善。二是对农民的自主创业缺乏政策支持。至今没有一个区县或部门明确几条硬性的政策规定,支持被征地农民自主创业。三是对吸纳被征地农民就业的企业缺乏适当的政策引导,致使被征地的地方企业办了不少,招工的人数也多,但就近吸纳被征地农民的却很少。四是对被征地农民的服务缺乏具体的服务主体,城市相关部门认为他们是农民,没有及时纳入工作对象和范围。6而农村相关部门认为他们已不是农民,

12、也没有进行相应服务。导致这部分人在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就业服务、权益保障等方面缺乏具体的服务主体。(4 4)被征地农民难以适应新的就业方式)被征地农民难以适应新的就业方式。一是择业观念落后。不愿干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和“失面子”的工作;二是文化素质不高;三是劳动技能差,据调查,不少被征地农民除会农活之外,掌握一门其他技术的不到 15%,掌握两门以上其他技术的不到 5 %。(二)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二)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001 年进入扶贫开发新阶段以来,我市始终把扶贫开发和农村社会保障放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积极开展“综合开发、片区推进”扶贫模

13、式,创新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机制,深入推进集团式社会扶贫,建立特殊贫困群体救助机制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取得了明显成绩,农村贫困人口特别是一般性贫困人口的数量大为减少,贫困程度有所减轻。但就全市来讲,农村贫困问题还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在创新扶贫方式、着重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成为当务之急。1、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现状及特点。(1 1)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广、数量大)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广、数量大。2002 年起,在开展新一轮扶贫工作中,我市被列为国家级和市级重点扶贫的区(县)共 18 个,占全市 40 个区县的 45%,其中 17 个分布在渝东南和三峡库区,占该片区区县总数的 90%。全市有扶贫开发特困

14、村 3270 个,占总村数的 16%。其中:14 个国家级重点贫7困县的特困村为 2354 个,占全市特困村总数的 72%,占所辖8366 个村的 28.1%。4 个市级重点贫困县的特困村为 419 个,占全市特困村总数的 12.8%,占所辖的 1784 个村的 23.5%。二是贫困人口数量多。截止 2004 年底,全市仍有贫困人口 285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 12%,其中,绝对贫困人口 65 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 22.8%。 (2 2)贫困程度深)贫困程度深。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均收入极低。据市扶贫办 2003 年底对 27 个 600 元以下的特困村的调查,人均收入仅为 473 元,

15、比全市的 2215 元少 1742 元,仅相当于全市水平的 21%。二是人均占有粮食少,仅为 364 公斤,缺粮户比例达到 22%。三是特困户比重高。600 元以下特困村的绝对贫困户比例高达 64%;600 元800 元贫困村的绝对贫困户比例亦有 35%。四是居住条件极差,600 元以下的特困村的危房率达14.4%,砖混结构住房户比例只有 5%,仍有 1.5%的农户无房,600 元800 元贫困村有 1%的农户无房,危房率达 9%;。五是基本缺乏再生产能力。由于经济收入低,只能维持基本生存,根本没有能力维持简单再生产,据调查,人均纯收入在 600 元以下的村有 60%以上的农户无法维持简单再生

16、产,人均收入600 元800 元的村有 50%左右的农户无法维持简单再生产。2、对绝对贫困人口的扶持难。从主观方面讲,一是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生产技能低,发展能力弱。据调查,人均收入在 600 元以下的地方劳动力小学完成率仅为 55%,人均收入600 元800 元的地方小学完成率为 73% ,绝大多数劳动力只8掌握了一般粮食作物的简单栽培管理技术。畜牧养殖也只会传统的管养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才。二是智力障碍和长年生病。据调查,特困人口中,因残疾和长年生病缺乏劳动能力致贫的占 50.7%,这些人基本属于“不救不活” , “扶也难扶”的状况,基本没有自我发展能力。从客观方面讲,一是自然环境恶劣。据调查,到 2004 年底,全市仍有 12 万户,37 万人生存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高寒地区、边远山区和深山区、石山区。这些地方土地贫瘠,水利奇缺,石漠化严重。二是交通十分困难。山高坡陡,沟壑纵横,道路通行十分艰难,有的地方要经过数十里地才能见到公路,半径几公里无人居住。三是自然灾害频繁,滑坡、泥石流、干旱、石漠化现象加重,因灾返贫率一般都在 10%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