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议论文专题训练议论文阅读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31091 上传时间:2018-06-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议论文专题训练议论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议论文专题训练议论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议论文专题训练议论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议论文专题训练议论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议论文专题训练议论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议论文专题训练议论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议论文专题训练议论文阅读(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议论文阅读考查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 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能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试题特点议论文阅读题就考查内容而言主要有:1对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2 对论据 类型的认识、分析;3对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4对论证结构的清理、划分;5对文 或段的结构进行理解或划分,快速辨识文或段的中心句、关键句。就题型而言以填写简答 题为主要题型。出题角度多样,有填写、问答、解释、阐述、概括、补写、整理、图表等; 还有一定量的开放性试题;少有选择题。 试题例析例一 读书与思考钟敬

2、文 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 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 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 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 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 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 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 能够处理

3、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 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 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 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做垃圾处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 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 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 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

4、,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 “不学”,那不可避免地 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 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 考,才能吸收营养; 。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选自 2002 年 3 月 6 日中国教育报 ,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 2第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答: 3试结合语境,在选文第段结尾的横线处补写出一个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 句。 答: 4从选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从思想内容和

5、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说说感受最 深的理由。 答: 5选文在论述读书时引用了名言警句。请你根据平时的积累,另写三条有关读书的名 言警句。 答: 6结合选文。填充下面的读书卡片(其中“内容摘要”一项要求用你自己的语言概括出 选文的主要内容) 。7请简要介绍一种你的读书方法。 答: 此文设题 7 个,分别考查中心论点、论证方法、仿句、意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名句积 累、读书笔记、读书方法。前 4 个考点侧重于文章阅读,后 3 个考点考查语文的学习习惯 与学习方法。第 1 题紧扣文题来把握,强调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第 2 题是道理论证, 注意不能与修辞方法混淆。第 3 题的仿句应从两方面入手,即中心内容与

6、前面相关,句式 与前面相似。如:思考,才能增长智慧。第 4 题为开放性试题, “你感受最深”的话是没有 限制的,关键在于说明理由,思想内容和语言方面都要兼顾。第 5 题也是开放性试题。写 名言警句时应注意:内容与读书有关,与本文不重复。引用要准确。有一定数量。 第 6 题的形式是做读书卡片,能力点是摘抄概括,重点是内容摘要,必须摘录本文的主要 内容。第 7 题为开放性题目,读书方法的介绍应简明,有条理,有实用价值。参考答案: 1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2道理论证 3示例:思考,才能增长学问 4略 5略 6题目:读书与思考 ;作者:钟敬文;出处:2002 年 3 月 6 日中国教育报 ; 内容摘

7、要(主要内容):本文论述了读书方面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在读 书中思考特别重要的观点。 7略例二 做一只生命的“候鸟”在大自然中,每当严酷的冬季来临,不在少数的动物像狗熊一样,吃饱喝足,长一身 脂肪,便躲进洞穴,不声不响地睡上一个冬天。最困难的时期,它们就这么轻松地熬过去 了。而候鸟,却要成群结队地远走高飞,到另一个更适宜生存的地方过冬。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存智慧,前者立足忍耐,相信时间能改变一切;后者却勇于闯荡,以空间的变化来达到目的。反思一下我们人类这种所谓的“高级动物” ,富余的是狗熊式的 生存哲学,缺乏的恰恰正是那种万里迁徙,不畏艰难的候鸟精神。专门研究“穷人的哲学”的古古先生

8、说:“如果一个人一生能坚守一个行业一个地 方,相信也会有所成就,在某个领域成为德高望重之人。但是如果他不停地迁徙,或许会有更 多的机会,人生会有更多的风景。很难说哪种方式更好,两种人会各有所获。但现代社会 的开放性,使每个人都能面临更多的机会,如果你没有去尝试过,你就不知道自己的潜能, 不知道是否会有变好的前途。 ”常言道:树挪死,人挪活。对候鸟式生存的人来说,尽管付出了动荡不安的代价, 但他们却因此获得了许多发展机遇,有了更多成功的希望。而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往往 就是因为对动荡不安的生活方式怀有深深的恐惧,才错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我们常常忘 记自己也有一双“翅膀” ,因而便老是在生活的“悬

9、崖”面前惊恐万状,踌躇不前。候鸟们总在不停地飞行,飞行,所以它们生存得很好,过得很有意义。对人类而言,面对生活的“悬崖” ,我们何不有一点候鸟的精神,下决心对自己大喝一声“奋起”?或许 生命便由此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进入一片辽阔的天空。(选自做人与处事2003 年 3 月,有改动) 1作者提倡做一只生命的“候鸟” ,文中的“候鸟”所具备的精神是: 。2这篇文章的论点是 。3从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来看,本文的分析问 题部分是哪几段?4从论据的基本形式来看,第段属于 论据;从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角度 来看,第段先从 面论证,后从 面论证,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5若要给本文补

10、充论据,下列名言恰当的一项是( )A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般短促?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利用。 (法)巴尔扎克B你应该寻觅机遇,而不能静候它来敲你的房门。马克斯威尔马尔兹C要是遇上有利时机,须好好利用,但不可损害他人的利益。(尼日利亚)哈吉阿布巴尔伊芒D谁若是有刹那的胆怯,也许就放走了幸运在这一刹那间对他伸出的香饵。(法)大仲马 第 1 题考重点词语的理解,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作答。第 2 题要 求回答本文的论点,通过对全文内容的把握不难看出论点是做人要有万里迁徙,不畏艰难 的候鸟精神。第 3 题考议论文的结构,对行文思路的理解。第 4 题考论据的运用,答题时 要根据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本

11、文的论据形式。第 5 题是一道客观题,仍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 上作答,否则否则会误选 D。参考答案:1万里迁徙,不畏艰难 2段 3道理 (或理论、事理) 正 反 4B 例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美)海伦凯勒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 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才能更 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以为生命还比较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 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

12、何尝不是如 此?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更是如此。然而,那 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 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对会想到健康的幸福。 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 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寞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有什么特 别的东西。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我终于体会到了这样一个道 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我多么希望看看

13、这世界上的一切,如果说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 让我亲眼看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这一切却如此冷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 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平庸。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 西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界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 的生活更多的意义。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教授应该 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 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 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这那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 停留在何处。 第段中加点的“事事” ,前一个“事”的意思是 ,后一个“事”的 意思是 。 作者在第段中说“如果以为生命还比较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 意义,有朝气” ,那么, “我们每一天”应该如何度过才有意义,才能“更显示出生命的价 值”呢?(请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名言回答) 答: 3在第段中,作者说:“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 ,如果把句中的“聋” 改为“盲”或“瞎”好不好?为什么?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