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激素的调节》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27081 上传时间:2018-06-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过激素的调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通过激素的调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通过激素的调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通过激素的调节》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通过激素的调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过激素的调节》(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2 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阐述血糖平衡调节和甲状腺分泌的分级调节机制。 (2)举例说明激素间的协调作用和拮抗作用及反馈调节的原理。 (3)说出激素调节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2)尝试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解释一些生命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认同 不迷信权威,不囿于成见的创新精神。 (2)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关注应用激素类药物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血糖平衡的调节。 (2

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调节反馈机制 2、教学难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 (2)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来源:Zxxk.Com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安排 2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1、激素调节的发现 (1)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分析”促胰液素的发现。思考并讨论一下问题: 沃泰默的实验内容?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科学发现包括哪些内容? 他们科学发现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迪?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科学家们发现促胰腺素的过程: 探究 者沃泰默斯他林、贝利斯实验 假设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的控制胰腺分泌胰液受化学物质 的调节控制实验 步骤 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腔内 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 切除

3、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血管, 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将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 磨碎后制成 的提取液注入同一条已切 去一段小肠 的狗的静脉内 实验 现象 胰腺分泌胰液; 胰腺不分泌胰液 胰腺仍分泌胰液胰腺分泌胰液实验 结论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的控制胰腺分泌胰液确实受化学 物质的调节控制 (2)说出激素调节的概念。 由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的进行调节。(3)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学生观察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图。教师讲解各种激素的主要来 源及功能。 异常时的主要表现激素名称主要来源主要功能分泌不足 分泌过剩甲状腺激 素素甲状腺促进糖和脂肪氧化分解,促进生 长发育,提高中枢神

4、经系统兴奋 性若幼年易 患呆小症甲状腺功 能亢进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提高多种组织的兴奋性,加速代 谢胰岛素胰岛 B 细胞调节代谢,降低血糖糖尿病 胰高血糖 素胰岛 A 细胞调节代谢,使血糖升高促胰液素消化管促进胆汁和胰液中 HCO3-的分泌抗利尿激 素下丘脑、神经 垂体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水分从尿中排出生长激素垂体促进生长,影响代谢侏儒症 巨人症或 肢端肥大 症 促性腺激 素垂体维持性腺的正常生长发育,促进 性腺合成和分泌性腺激素 促甲状腺 激素腺垂体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雄性激素 (睾酮)睾丸间质细胞维持和促进男性生殖器官和第二 性征的发育性器官萎 缩、第二 性征减退雌性激主要是卵巢维

5、持和促进女性生殖器官和第二 性征的发育2、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概念。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 3.9 -6.1 mmol/L(0.8- 1.2g/L 或 0.1%)的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血糖平衡具有重要的的意义:为机体 各种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提供能源物质。血糖过低时容易出现低血糖病, 血糖过高时容易出现糖尿病。糖尿病人有现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症状。(2)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结合“问题探讨”与“思考与讨论” ,学生思考,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马拉松运动员只能跑 1 min 左右(0.81.2 min) 。可能会导致血糖含量短暂的轻度下降,但

6、仍能基本保持稳定,不会影响运动。因为在运动过程中,血糖会因补充肌肉消耗的糖类物质而含量下降,同时,血 糖会随时从储能物质的分解、转化等得到补充。 教师讲解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血糖可以通过三条途径得到补充:食物中的糖类 经过消化和吸收、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及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这是因为 这些被吸收到体内的葡萄糖一些被氧化分解了,一部分合成糖原储存起来了, 还有一部分转化为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所以血糖含量很快恢复正常。 板书: 血糖来源: 1)主要由小肠吸收 2)肝糖元转化(肌糖元不能转化) 3)其它非糖物质转化(甘油、氨基酸等) 葡萄糖去向: 1)主要进行氧化分解,最终生成 CO2 和 H2

7、O,同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 要。 2)合成糖元(肝糖元和肌糖元),暂时储存能量。 3)转变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3)结合血糖的来源和去向图,阐述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 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主要方式) 2)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是由胰岛 B 细 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 A 细胞分泌的。 3)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直接刺激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 素,同 时抑制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或脂肪酸,同时抑制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 质转化为葡

8、萄糖等,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当血糖浓度过低时,可引起胰岛 A 细 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即: 血糖浓度偏高时,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 使血糖水平降低。 血糖浓度偏低时,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成 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4)反馈调节的实例。结合“旁栏思考题”生思考师提示。 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 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人体通过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也是一种反馈调节。请学生试从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入手,说明反馈调

9、节的例子。提示:反馈调节有正负反馈之分,其中负反馈在日常生活及人体的生理活动中 都很常见。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冰箱、空调等的调温系统都是根据负反馈 原理来设计的,机体内的许多生理活动,如绝大多数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等 都是负反馈调节的最好例子。正反馈在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中也是存在的,如排 尿反射、血液的凝固过程、分娩过程、月经周期中黄体生成素的释放等。日常 生活中也不乏正反馈的实例,如某位学习刻苦的同学得到表扬后,学习更加刻 苦。 (5)结合“与社会的联系”思考师提示。提示: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与人们 的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

10、,体力活 动过少,从而造成肥胖(脂肪堆积)等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现代社会人们的 压力越来越大,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等多种应激状态,体内升高血 糖的激素(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会 大量分泌,从而使血糖升高。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 糖尿病病人应控制进食糖类食物,减少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适量 增加高纤维及淀粉类食物。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 和慢跑等。在此基础上,适当使用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 3、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1)引导学生回忆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指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之一是提高细胞

11、代谢的速率 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2)提出讨论话题:当人在寒冷中瑟瑟发抖时,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 增多。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以的细胞。那么甲状腺 分泌甲状腺激素收到哪些器官的调节,这些调节有什么特点呢? (3)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展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 (4)归纳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指出其中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三、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提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第一个特点: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出示医院化验单,提出问题: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为什么 可从血液中化验出激素水平? 学生阅读教材,认识激素的第二个特

12、点: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播放多媒体模拟动画,表明有些激素只能对特定靶器官、靶细胞起作用。 说明: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 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学生通过观看模拟动画,理解激素的第三个特点: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五、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 第 2 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 激素调节:有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的进行调节。 二、血糖平衡调节 1、血糖的概念 2、血糖的来源与去向 3、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 血糖浓度偏高时,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血糖浓度偏低时,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 化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三、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四、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六、教学反思六、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