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3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302317 上传时间:2018-06-25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3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3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3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3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3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3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3课件(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三教合一1.汉武帝以后2.魏晋南北朝时期3.隋朝时期4.唐朝时期一、三教合一1.汉武帝以后2.魏晋南北朝时期3.隋朝时期4.唐朝时期儒学繁盛,确立正统地位一、三教合一1.汉武帝以后2.魏晋南北朝时期3.隋朝时期4.唐朝时期儒学繁盛,确立正统地位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教传播广一、三教合一1.汉武帝以后2.魏晋南北朝时期3.隋朝时期4.唐朝时期儒学繁盛,确立正统地位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教传播广儒学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一、三教合一1.汉武帝以后2.魏晋南北朝时期3.隋朝时期4.唐朝时期儒学繁盛,确立正统地位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

2、教传播广儒学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受挑战一、三教合一1.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一、三教合一1.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一、三教合一佛教盛行1.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一、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佛教盛行1.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一、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 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 人民精神寄托;佛教盛行1.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一、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 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 人民精神寄托; 寺院占有大量土地

3、,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 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独立的寺院 经济;佛教盛行1.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一、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 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 人民精神寄托; 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 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独立的寺院 经济; 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佛教盛行白马寺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官修 寺院,被尊为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中国 第一古刹”。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现存石窟 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通,佛塔 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洛阳

4、奉先寺,建于唐初,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 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 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道教在民间传播1.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一、三教合一佛教盛行东汉末期,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行,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 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起义失败 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在江南江北广大 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 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 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道教在民间传播1.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一、三教合一佛教盛行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子 洞悉世间沧桑、慈

5、祥而睿智的形象。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4座道教宫 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儒学本身的缺陷一、三教合一道教在民间传播1.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佛教盛行儒学本身的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一、三教合一道教在民间传播1.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佛教盛行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一、三教合一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 一、三教合一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

6、影响和融合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 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 一、三教合一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 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 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 一、三教合一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 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 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 隋唐时期,儒学发

7、展进入三教合一时期一、三教合一此图绘佛、道、儒三教 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 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 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 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 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 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 夫装束的孔子相对。三教图清丁云鹏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二、程朱理学 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二、程朱理学 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8、。二、程朱理学 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宋代儒家积极参政议政;就算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不低。二、程朱理学 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宋代儒家积极参政议政;就算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不低。 宋代科举下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二、程朱理学 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指自然 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 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 传统

9、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 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的具象地位, 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二、程朱理学 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含义:以“天理”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指自然 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 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 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 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的具象地位, 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二、程朱理学 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含义:以“天理”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 代表人物:“二程”、朱熹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指自然 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 用于

10、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 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 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的具象地位, 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二、程朱理学 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二程指程朱理学的奠基 者,北宋洛学的创始人程颢 (1032-1085)、程颐(1033 -1107)兄弟二人。朱熹(1130- 1200),南宋著名 思想家。宋代理学 集大成者。二、程朱理学 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二、程朱理学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二程的理学观点(北宋):二、程朱理学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二程的理学观点(北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 天理,

11、先有理后有物二、程朱理学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二程的理学观点(北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 天理,先有理后有物“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即天理二、程朱理学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二程的理学观点(北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 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把握“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即天理二、程朱理学 朱熹的理学观点(南宋):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二、程朱理学 朱熹的理学观点(南宋):将天理与三纲五常紧密联系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二、程朱理学 朱熹的理学观点(南宋):将天理与三纲五常紧密联系 “存天理,灭人欲”3.程

12、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二、程朱理学 朱熹的理学观点(南宋):将天理与三纲五常紧密联系 对“格物致知”的深化:“物”的概念“存天理,灭人欲”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二、程朱理学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清道光七年 (1827)欧阳厚均重刻。忠孝廉节碑小结: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二、程朱理学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小结: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二、程朱理学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小结: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二、程朱理学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存天理,灭人欲”小结:以佛道思想来解释

13、儒家义理 二、程朱理学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4.程朱理学的发展:二、程朱理学 4.程朱理学的发展: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二、程朱理学 4.程朱理学的发展: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依据的教科书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二、程朱理学 4.程朱理学的发展: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依据的教科书明朝初年,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大力推崇,巩固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二、程朱理学 4.程朱理学的发展: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依据的教科书明朝初年,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大力推崇,巩固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学术思想影响海外二

14、、程朱理学 陆九渊(1139-1192),号 象山先生,字子静。南宋著 名哲学家、教育家。与当时 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 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 “心学”的创始人。明朝的 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 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 派”。1.陆九渊的生平和思想:三、陆王心学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 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 心即理也。1.陆九渊的生平和思想:三、陆王心学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 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

15、理, 心即理也。1.陆九渊的生平和思想:三、陆王心学 “反省内心”以求理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 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 心即理也。1.陆九渊的生平和思想:三、陆王心学 “反省内心”以求理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陆九渊的思想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 “心学”。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 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 心即理也。1.陆九渊的生平和思想:三、陆王心学 2.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

16、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 三、陆王心学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三、陆王心学 2.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致良知”三、陆王心学 2.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致良知”“知行合一”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