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学(袁振国)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301333 上传时间:2018-06-25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教育学(袁振国)(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节 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 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 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 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 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 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三、教育发展的

2、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 本特征。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 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 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教育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加强了学 年教育,强化并延长了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 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 的结果。第2节 教育学

3、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 的科学。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被 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 。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 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第1节 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一、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二、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 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20世纪70年代受经济滞胀和教育悲观主义的双重影响,教育 扩张速度有所放慢,

4、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向提高质量。20世纪80年代是教育改革和新增长的时代,各国普遍致力于 建立灵活、多样的教育体制,追求具有高质量、高效益的教育系 统,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高科技蓬勃发展的90年代,实行 教育多样化,追求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成了教育的新的理 想。第2节 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一、规模迅速增长教育增长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教育发展是教育 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 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二、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双轨制即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 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 互不沟通

5、的两个学校系统。单轨制即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 、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后,单轨制逐渐替代双轨制。三、内涵逐渐扩大正规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 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 活动。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 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 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 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 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四、不平等严重存在教育平等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

6、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 ,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 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各用其材各展其长的 种种歧视和阻碍。第3节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一、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 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二、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 的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三、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 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 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四、教育信息化教

7、育信息化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 革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 点学习固定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 底转变。第1节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教育历程二、“文革”十年中的教育三、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改革第2节 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一、义务教育二、高中阶段教育三、民办教育四、高等教育五、教师六、教育经费第3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 价值观的体现。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1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

8、作用个体发展呈现历史性与社会性、顺序性与阶段性、共同性与差异 性等特征。个体发展既是现实地展开,又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教育分不开的。教育的 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 的重要影响作用。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其能动的实践,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人 的发展经常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二、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 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 反映其差别性。从广义看,个性是由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一 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的;从狭义看,仅指心理特点而言,它是以世 界观为核心的一系列个性特征的结合。第2节 教育对

9、人的地位的提升一、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二、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三、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四、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个体的个性化包含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个体特征的发展,最终促成个体价 值的实现。但个体的个性化与个体的社会化是统一的,教育的功能在于促 进二者有机的结合与统一。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它反映在四个方面:教 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 发展人的个性。第3节 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一、素质的含义、分类与结构人的素质即人的本质、本性。既然人具有自然本性

10、与社会本性,因而 人的素质就应当由自然的与社会的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素质可分为三类,即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 后天的社会素质。这三类素质是基本的,无论划分为若干种素质,都必须 从属于这三类。二、素质教育的内涵、目的与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它可以分为做人 与成才两个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偏重于共同要求;后者是 前者的发展,偏重于区别对待。素质教育有三大任务,即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形 成社会素质。这三大任务是交互作用、共同提高的。三、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或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是素 质教育的内容或途径。二者既不可彼此取代

11、,又不可混为一谈。 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目标,就体现了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 育的统一。第1节 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 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 格的社会成员。在当代,社会赋予教师一系列重要的职业角色,教师肩负着重大 的社会责任。教师只有通过专门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从业资格, 才能成为合格的专业人员。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需要通 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逐 渐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相对成

12、熟的教育专业人员,能够信守教育理想, 献身教育工作,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强调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参与专业 决定,负起专业的责任;行为的表现较有弹性,较能容忍压力,具有较强 适应性;具有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 教学的能力。第2节 学生一 、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指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学校教育的 对象,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他们又是具有 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素质的个体,教育者必须承认并尊重这一事 实,满足学生受各方面发展的需要。二、学生的社会地位青少年学生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权利的主体,依法享有生存 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

13、安全的权利。三、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其 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的和质的变化。第3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师生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现代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 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的、发展 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的民主型的师生 关系。三、师生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第1节 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一、中国古代的学习理论中国古代学者认为学习对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培养 品德和塑造人性具有积极的意义,提出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 行的学习过程论,并

14、对志向、注意、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在学 习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二、现代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或 模仿来形成与改变行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的过程,重 视整体性与发现式的学习。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 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 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观察者获得的实质上是榜样活动的符号表征, 并以此作为以后适当行为表现的指南。第2节 学习的心理条件一、智力因素与

15、学习智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活动的稳定心理特征,是观察力、 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心理因素的综合。智力水平往 往影响着学习水平,并制约着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个性心理因素,主要包括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对学习活动能产生巨大的动力、 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作用。第3节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一、知识的学习过程知识学习是指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 的过程。在知识学习中,学习者自身的认知结构、学习材料的逻 辑意义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心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接受学习 与发现学习是知识获得的两种基本学习方式,而

16、把握记忆与遗忘 的辩证关系,是知识保持的基本前提。二、技能的学习过程技能是指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经过练习而学习一种动作方式或 智力活动方式。技能学习一般经历分解模仿、整体掌握和协调熟练 三个基本阶段,指导、练习和反馈在技能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三、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它分为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为迁移而教”,在教育 实践中对于优化教材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4节 学生的学习差异一、学习差异与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学生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它涉及生 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是 因材施教的基本前提。二、学习差异与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根据个人基础与特点以及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 化而采用的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揭示学习 中各种变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学习策略是可以加以训练的,其训练 的过程也就是学会学习的过程。三、学习差异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组织 教学,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