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审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287773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审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审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审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审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审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审题(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他把若干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 ,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 毛毛虫最喜欢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 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毛毛虫还 不停地坚韧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 饥饿和筋疲力尽而死去。法伯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一 句耐人寻味的话: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 只与众不同,便立刻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 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 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2、写作导引】 一材料分析: 抓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在这么多毛毛虫中 ,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便能立刻避 免死亡的命运。” 二立意参考: 打破思维的束缚; 打破陈规(常规); 抛弃盲从; 盲从别人,必定失去自我; 挑战权威,不盲目崇拜,走自己的路; 不要总是跟着前人,亦步亦趋; 要大胆尝试,开拓进取。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枝叶 后移植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 着。一个说:“没有这次修剪,它不会被人赏识的 。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一个说 :“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 叶,还要适应环境,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啊!”

3、一个 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要离开自己的 故乡呢?”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悟?请自选角度,自 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二、审题: 首先整体把握以上材料,材料体现的是三个人对“一棵长 在深山里的大树,被修剪枝叶后移植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 ”的不同态度。 初读第一个人的议论“没有这次修剪,它不会被人赏识的 。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可看出这是 两个必要条件的复句,它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只有 被修剪(改变自己),才能被人赏识;第二层”只有改变 自己的环境,才能被人赏识”。好像从此出发这就可以形 成我们的两个立意。 但认真读这两个复句,

4、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它的逻辑是: 只有被修剪,才能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移进公园,才能 最终被很多人赏识。依据这个逻辑,我们可以得出立意: 只有改变自己,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我们才能迎来被 人赏识的机会。(立意必须有的关键词:改变自己 改变 自己的生存环境 被人赏识) 第二个人的议论“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 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要适应环境, 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啊!”,既围绕树的修剪 挪移,又针对第一个人的议论。它强调“只 有付出代价,才能改变环境,受到他人赏 识”。从积极的角度立意,我们可以得出: 要勇于付出代价,换来好的生存环境,迎 来人生辉煌。(立意必须有的关键词是: 付出代价 生存环境

5、 成功) 从消极角度思 考,就是:改变成长环境,走向成功的过 程是个痛苦过程。”(当然我们不能选这个 角度) 第三个人的议论“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何必要离开自己的故乡呢?”是个比喻句。“ 金子”比喻人才,“发光”比喻展现自己的才 能,“离开自己的故乡”比喻改变成长环境。 据此我们可以有如下立意:我们可以立足 (或适应)自己的环境,展现自己的才能 或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三、须注意的问题 1、付出代价不等于努力。材料中的表述是“修枝 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 要适应环境”。所以“付出代价”应是失去原来自己 固有习惯的一些东西,额外付出一些时间精力物 质财富等东西,而这又是一

6、个痛苦的过程。它不 是简单的付出努力。所以举例时仅仅说某某运动 员努力训练是不够的,必须强调他失去了安逸的 生活快乐的享受,付出了非常人所能比的时间精 力才可以。 2、材料中的改变生存环境是指“树被修剪枝叶后 从深山移植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所以改变环境 是换个环境而不是改造现有的环境使变好。当然 我们立意中的关键词还应用“改变生存环境”而不 能换成“换个环境” 3、材料的多角度立意,大多可以归到“看问题的 角度不同,看法也不同”上来,比如“后卫助攻”就 是,因此以此作为立意是不合适的,不是万不得 已不可用此。 4、像这种多角度立意,只适合抓住一个角度,集 中论证,不可多方兼顾。比如:适应改变

7、环境。 5、材料中三个人的议论是三个不同的方向,都有 一定的道理,不管那个人的角度,我们立意时必 须完整把握他的意思,然后立意,不可只抓一部 分。“只有改变自己(付出代价)才能被人赏识”“ 只有改变环境才能迎来人生辉煌”就是没有完整理 解第一第二个人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心理学家罗伯特在地铁车站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一动 不动地躺在台阶中间,而赶地铁的人们都像没有看见他一 样,匆匆走过,个别人甚至从男子身上跨过。罗伯特感到 非常震惊,于是他停下来,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就在 他停下来之后,耐人寻味的转变出现了:一些人也陆续停 了下来。很快,这个男子身旁

8、聚集了一小圈关心他的人, 有人给他买了食物,有人给他送来了水,有人打电话叫来 了救护车。 为什么人们对这个男子的态度会有这么大的改变呢?罗伯 特认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个人的关注 ,致使情况发生了改变。一个人改变了,身边的一些人就 可能跟着改变;身边的一些人改变了,很多人可能会跟着 改变;很多人改变了,世界就可能会改变。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选定立意,确定文 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1、审题立意指导 (1)审题指导 从“一个人改变了”到“一些人就可能会跟着改变”,再到“世 界就可能会改变”,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

9、小到大、从量 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然,不能因为文字的特殊性(与普遍 性相对)而将主题仅仅局限于好人好事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无论个人的努力,国家的变革,还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都是一个由少到多、由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合 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相反,千里之堤,毁于蚁 穴;南美洲一只蝴蝶闪动翅膀,就可以引发太平洋上的一 场飓风。一个名人成功是几十年的坚持;相反,一个碌碌 无为的人也是因为他在几十年间将时间一点一点地浪费了 。 这样理解,就抓住了材料的“本质”。审题过程中,谨防抓 住“改变”“关注”两个词语和材料的特殊性(道德品质、人 性人

10、情)来理解,这样就偏离了材料的“本意”。 特别提醒:审题就是阅读材料、话题或者命 题,领会其“本质”。一般而言,所有的材料 ,无论文字材料、话题、命题,还是图画 材料,都要注意题目和材料在哲学层次上 的象征意义,也就是题目和材料的一般性 、普遍性,这样才能抓住题目和材料的“本 质”,防止脱题、偏题、离题。 (2)立意构思启迪 现在的材料作文,往往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自主 选择一个角度来行文。 本题抓住材料本质之后,就应该发散思维,由此及彼,多 方联系。比如,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联想到“中国革命 和建设”(文科生的特长)、科学的进步、社会风气的好 转、整个世界的联系等等;从小的方面来看,可

11、以联想到 个人的成长,如学习进步、身体强壮、友谊加深、道德操 守的进步等等。至于主题,可以就在选定的角度内确定。 比如写“中国革命和建设”,就可以确定主题为“没有一次次 思想革新,就没有革命和建设的不断进步”,可以简练表 述为“革新思想,前途光明”;其余兹不赘述。 但是行文过程中,无论选择任何文体,都必须紧紧扣住材 料含意,而不应该写成所选择的某个角度,这样的话就势 必偏题。 【材料】 “即使把我放在火柴盒里,我也是无限空间 的主宰者”是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名言。 火柴盒也好,无限空间也罢,其实他们都 是次要的,而最重要的是你能否做一个真 正的主宰者。 【审题立意】 这是一个话题的很单一作文题目。

12、 从辩证关系上分析,必须写的是自我是主 宰者,而不是外在的空间和环境。 从来源上可以这样分析: “即使把我放在火柴盒里,我也是无限空 间的主宰者”。火柴盒和无限空间都是指外 在的空间和环境,名言的含义是指无论我 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和背景下,我不会受外 物外人的支配和影响,我仍然会主宰自我 ,主宰外物。注意的是,人本身也是一种 环境。 “而最重要的是你能否做一个真正的主宰 者。”强调的有两点,重要的是你无论在任 何环境下,都要主宰自我;反之,主宰不 了自我,就变成次要的了。言外之意是, 主宰不了自我就会被环境和外人外物所左 右支配和主宰。 因此,本文较恰切的立意有:主宰自我, 作自我的主人,命运要

13、有自己主宰, 把握自我 应对压力,作环境的主人,排除 干扰坚守自我,成长的空间我们自己创造 ,给自己的人生一片阳光,把握好自己的 人生方向(航标)等等。 阅读下的材料,全面理解材料,可选择一 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 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小马要过河,先问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趟 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趟过。小马正 准备过,忽然松鼠告诉他,水很深,不能 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没 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多想 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 不浅,刚好过膝。 立意方法 第一步:找对象 第二步:析(故事结局)根源

14、第三步:分主次 第四步:抓关键(回到文中抓关键词句) 找对象、析根源: 小马:年轻、没有过河的经验,面对不同的答案 却善于思考。最后成功。 妈妈:理性、善于引导,教育有方。 松鼠:以偏概全,以为自己的同伴过不去小马就 过不去,他不知小马的身体要比松鼠大得多。 老牛:与松鼠相同。 小马要善于动脑,勇于实践,实践出 真知,绝知此事要躬行。 牛大伯从自身出发而非别人角度考虑 问题,陷入经验主义泥潭,不会变通。 松鼠虽然其善意的提醒是可赏的,然 犯了与牛大伯相同的错误。 妈妈育子策略,真正的爱是启发诱导 ,不包办代替。自己的经验不能替代其所 必须经历的人生。 分主次: 故事的核心显然是小马,而帮助小马

15、成功 的重要因素则是妈妈的谆谆诱导。所以小 马的角度是主,而妈妈是次,老牛和松鼠 更次。 最佳立意:遇到问题要多动动脑筋(不要 盲从别人) 次佳立意: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 1) 、题目:要勇于实践。 2)、题目:遇事要独立思考。 3)、题目:真正的爱。 4)、题目:主见 5)、题目:打破砂锅试到底 6)、题目:不会,先试试啊 正面: 1.独立思考是可贵的精神素质 2.正确的行为导向来源于独立思考 3.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走出盲从的迷谷 4.多分析,多比较,方能鉴别是非 5.真知从实践出,真理从实践来 6.试一试是成功的开始,敢试才会有成功 反面: 1.人云亦云,自陷困境。 2.缺乏独立精神的人只能扮演依附攀附的角色 3.大脑长在别人头上的人是可悲的 4.盲从没有出路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云雀见麻雀整天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就问:“麻雀太 太,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 麻雀斜着眼睛瞟了它一眼,说:“难道我还飞得不高 吗?你瞧瞧公鸡!” “公鸡伯伯,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 公鸡骄傲地在房顶上迈着八字步,反问:“难道我还 飞得不高吗?你瞧瞧鹌鹑!” “你为什么不能飞得高一点呢?鹌鹑姐姐。” 鹌鹑奋力从草尖上飞过去,得意地对云雀说:“难道 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癞蛤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