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楚辞的区别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80868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与楚辞的区别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诗经与楚辞的区别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诗经与楚辞的区别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诗经与楚辞的区别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诗经与楚辞的区别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经与楚辞的区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与楚辞的区别(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的诗歌 305 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编集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

2、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 6 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 544 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体例分类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

3、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 15 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 160 篇 。大部分是民歌 。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 篇,共 105 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 篇 ,商颂5 篇 ,共 40 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 ; 国风 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

4、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思想内容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 、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

5、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周礼春官大师云

6、:“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例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又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

7、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之意。另如周南关雎 、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是“兴而比也”。另如卫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 , 这显然又是“ 赋而比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

8、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 18 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

9、本。 楚辞中国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韵文形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 16 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楚辞书影(南宋嘉定六年刊本)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

10、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

11、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今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四库全书总目说:“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而各为之注。”但刘向编定的楚辞16 卷原本已佚。楚辞章句即以刘向楚辞为底本,它除了对楚辞做了较完整的训释之外,还提供了有关原本的情况。在楚辞章句的基础上,南宋洪兴祖又作了楚辞补注。此后,南宋朱熹著有楚辞集注,清初王夫之撰有楚辞通释,清代蒋骥有山带阁注楚辞 ,等等。他们根据己见

12、,作了许多辑集、考订和注释、评论工作。诗经用的是赋、比、兴的手法,比较委婉含蓄,所谓“发乎情,止乎礼”。而楚辞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达,手法上更直接。区别存在的原因是:诗经的诗歌多是黄河流域周文明的诗人所作,遵循礼教。楚辞为“蛮荒”的长江流域楚国人所作,没有太多的束缚。你看诗经,召南也是南方诗歌,所以就远比“国风”系列奔放。再看楚辞,招魂,就知道什么叫:强烈抒发,不顾礼教了。 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这两种所谓主义的源头,前者为诗经,后者当推楚辞。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 600 多年的 305 篇诗歌作品

13、。这305 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 160 篇,因为这 160 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

14、,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彷徨山泽,仰天叹息,呵而问之”(王逸语)。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如此,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

15、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此外,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得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开拓,也把发挥应用达到极致。辞家们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在离骚中,屈原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龙鸾凤、飘风云霓、高冠奇服、玉鸾琼佩,它们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或媲君主,或譬贤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这些都已不再是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而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了。这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这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尝试。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内容提要: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楚辞是浪漫主义的奠基 之作。诗经与楚辞在主题的“当代“性上并无二致,而因表现的题材不同, 形成悬隔文艺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意义的巨大区别。从审美感觉的 角度看,诗富于声,骚重于色。 关键词: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