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武术的武德教育与专项素质训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216340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竞技武术的武德教育与专项素质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竞技武术的武德教育与专项素质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竞技武术的武德教育与专项素质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竞技武术的武德教育与专项素质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竞技武术的武德教育与专项素质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竞技武术的武德教育与专项素质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竞技武术的武德教育与专项素质训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竞技武术的武德教育与专项素质训练 近代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破打开之后,在中西体育文化的碰撞交融 中,竞技武术脱颖而出。其以传统武术为母体,借鉴西式体操与西 方竞技体育的组织形式与先进思想,历经曲折、磨砺而逐步走向成 熟,形成一个由竞赛制度、运动队训练体制和技术体系组成的完整 体系,成为当代武术运动的主体。竞技武术以其强身健体、养精益 神、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的实际功效,吸引了众多武术爱好者,特 别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对武术更是兴趣浓厚。望子 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勤学苦练获得一技 之长。1 武德教育:武术训练的道德指向武德,是在中国传统理论思想的浸润与规范下,在武

2、术长期 的实践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它协调着习武者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武谚有云:未曾学 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武术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 的先决条件。尚武崇德以期达到内圣外王的至高境界是众多传统武 术家终其一生的价值追求。然而竞技武术追求强烈的功利目的性,造成在训练中片面注 重技术训练而忽略对武术精神及内涵的不良现象。刘鹏认为,源远 流长的传统武德,精微而博大,在武术训练中发挥着广泛而积极的 作用,但不可避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我们在弘扬我国古代优秀传 统武德的同时,必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与时代需求相接轨, 树立新的武德观,同弘扬民族文化、培

3、育民族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并在武术礼仪中体现,贯穿于武术技法的习练,教练及教师须以自 身为表率,将武德教育渗透于武术教学的全过程。1王格、李静从武德教育在训练的不同阶段的具体实施出发, 将武德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刚入训练队阶段、具备一定训练基础以 及完全熟悉环境阶段。以武术礼仪、课堂常规为教学起点,帮助学 生熟悉环境,遵规守纪,克服缺点,步入正轨。在训练一段时间后, 主动调动学生的技击性,培养其全局观念、团体意识,学会合作。 对于已训练几年的老队员,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自 觉自律意识。2竞技武术基础训练需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训练动机,培养他们高尚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4、,促进其身心 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以及正确的社会荣辱观。2 专项素质:武术训练的基础武术套路作为竞技武术的主要形式,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 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 武术套路运动实践证明,身体训练是技术训练的基础。所谓武术套 路运动员的专项运动素质,是指根据武术技击特点和需求所表现出 来的从事武术运动所必须的速度、力量、柔韧、灵敏、弹跳力和耐 力等技能能力。3武术套路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此类项群运 动表现为战术和运动技能对运动员的影响最低,对身体素质的要求 较高。2.1 力量素质当前以高、难、美、新为演练要求的武术套路运动技术难度 大,用力突然,连

5、贯性强,武术套路运动主要是由各部分肌肉驱动 身体各关节及全身整体配合的运动,在运动时各关节肌肉会同时作 用于它所跨过的几个关节,如果没有强壮有力的肌肉做保证的话动 作就非常的容易变形,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容易导致各种运动损伤的 发生。4根据所查阅的资料,目前国内外大量的关于力量素质的发展 敏感期的研究报告基本上都认为男子在 14-20 岁,女子在 12-18 岁 之间,因此,在刚开始进行武术训练时,不宜进行过大运动负荷的 练习,应通过武术基本功的习练实现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对武 术的初步认知。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入以及运动员身体的不断发展, 应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适当增加武术练习的强度以及一

6、 些必要的力量训练。同时要注意在增加强度的同时保证习练者的营 养需求,适时增加趣味性力量训练。努力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及手 段,使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达到竞技武术运动的要求。2.2 柔韧素质在武术训练中非常注意柔韧性的训练,柔韧素质的高低直接 影响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质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武术运动员的运动生命。在武术训练中,一般把对柔韧性训练的注意力放在屈 髋(如压腿、劈腿、踢腿)、下腰和肩关节等方面,往往忽略了对 其他关节柔韧性的训练。5在训练及比赛中发现,有的运动员膝、踝关节柔韧性不好, 在做某些步型时出现动作规格不高、稳定性差等问题。究其原因是 在日常训练中忽略了膝、踝关节的柔韧性练习,而下

7、肢的力量型训 练又较多。虽使下肢力量不断增强,而有关的肌肉弹性和伸展性却 逐年下降,价值又不注意训练有关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膝、踝关 节的柔韧性则可能越来越差。6在训练时,可采取以下几种训练方法来提高膝、踝关节的柔 韧性:(1)单腿屈膝后搬腿;(2)跪仰卧;(3)双腿屈膝后搬腿; (4)背伸压踝;(5)开膝深蹲振动。将其作为日常训练中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全面提高运动员的柔韧素质。在近几年的柔韧性训练 方法的发展中,出现了几种新型训练方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 法、意念辅助训练法、振动刺激法、热效应训练法。7新方法的出现也为我们改良柔韧性训练方法提供了借鉴,在 青少年武术教学训练中,可采取以上训

8、练方法,循序渐进,进一步 提高全身柔韧水平。2.3 速度素质与弹跳力素质速度素质训练分为加速能力、绝对速度和速度耐力三大部分, 其中加速能力和速度耐力训练队武术运动关联最为密切,在完成套 路中的步型、步法变换以及手法变换中起着重要作用。8速度素质 突出的运动员,在完成套路时,节奏分明、动作迅捷清晰,快速有 力,真若动如脱兔,静如卧石.7-14 岁是青年儿童发展速度素质的敏 感时期,在该阶段应加强儿童加速能力的训练,常用速度练习有: 40-60 米加速跑、200-400 米变速跑、高抬腿跑等,还可进行追逐 游戏以及球类游戏,在趣味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加速变向能力。而随着武术运动的快速发展,套路中的腾

9、空动作的高度和难 度不断有新的突破,潇洒飘逸的腾空跳跃成为每一个优秀武术运动 员的必备条件之一。在运动生理学中,7-15 岁是青少年儿童跳跃素 质快速增长阶段,与协调性、速度和力量共同发展。常用的弹跳练 习有:立定跳、抱膝跳、蛙跳、跳绳;各种跳跃动作的分解练习与 完整。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运动负荷的合理度,防止过量练习对运动员造成损伤。3 常见难度动作的科学分析新版武术竞赛规则的修改实施,使武术套路比赛更加具有竞 技性、观赏性。比赛中的指定难度动作已成为整个套路的核心,其 完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提高难度动作训练 水平对提高运动成绩至关重要。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多运用视频 分析

10、、问卷调查、人文学、科学实验等研究方法对难度动作进行生 物力学分析。由于性别的原因,男性运动员与女性运动员身体素质 与生理结构大有不同,故在分析时应单独分析。在武术套路典型跳跃难度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及训练方法研 究中,郭志禹等人针对男子武术运动员常做的四个难度动作进行分 析,得出成功完成这 4 个典型跳跃难度动作要注意把握腾空高度和 离、落地时的速度。部分难度动作出现率较低是因为不正确的落地 姿势极易造成运动损伤等重要结论。9陈峰等人在女子武术运动员的难度动作特点与训练中应用摄 像分析等手段,对女子武术运动员的难度动作进行运动生物力学诊 断,寻找落地不稳定因素,提出个体的理想技术模式,模拟比赛

11、负 荷强度训练难度动作,在备战奥运会和全运会的训练中,提供科技 服务。10也有学者针对个别具有代表性的难度动作的训练方法进行研 究,影响旋风脚 720 度成功完成的主要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技 术的掌握程度,空中本体感觉,心理因素,腾空高度,静力性力量 和柔韧性。11在不同的阶段应使用相应的技术方法进行训练,以 到达预期的目的 .4 武术训练对青少年身体的影响青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相比,有其独有的特点。从运 动系统来看,儿童的骨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质柔软,骨骼短细, 软骨成份较多,骨化尚未完成。从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来看,儿童 血液含量的绝对值小于成人而相对值则比成人高。从神经系统来看,

12、儿童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发展不均衡。武术训练可刺激儿童的应急 能力,提高灵敏性,改善儿童前庭机能,显着提高前庭稳定性,促 进儿童感官机能的良好发展。12这些已经被武术训练实践所证明。武术训练能使少年儿童的 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得到改善,安静时心律徐缓,血压较低,明显形 成运动心脏.13通过对照试验证明:武术运动员的骨密度和骨硬度 均显着高于普通青少年,长期有规律地进行武术锻炼有利于提高人 体的骨骼质量。145 结论与建议(1)老师及教练应结合青少年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在练 习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运动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力量训练。同时要正 确进行柔韧练习,重视形体训练,在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同时保持 良好的身体形象。(2)技击是武术本质的主体,在训练中应加强对青少年儿童 的攻防练习,改变对套路只是花架子的错误观点,实现套路也有真 功夫的目标。可借鉴传统武术训练中的拆招、喂招的教学方法。(3)通过利用音乐陪衬、讲解动作的攻防含义和学生合作学 习等训练手段的不断改革创新,增强武术训练的趣味性,吸引更多 的中小学学生参加武术训练。(4)提高训练手段的科学性,预防并减少在训练过程中常见 的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