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节选)》教案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15012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窦娥冤(节选)》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窦娥冤(节选)》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窦娥冤(节选)》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窦娥冤(节选)》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窦娥冤(节选)》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窦娥冤(节选)》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窦娥冤(节选)》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窦娥冤(节选)窦娥冤(节选) 教案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2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形象的典型意义,感受窦娥的反抗精神。3认识封建社会官吏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4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质朴本色、富于抒情性的语言特色。5领会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形象的典型意义,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戏剧鉴赏要点一、戏剧鉴赏要点戏剧三要素(戏剧人物、戏剧冲突、戏剧语言)探究主题把握戏剧人物探究主题:把握人物特点、分析人物关系把握戏剧冲突探究主题:人物

2、自身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把握戏剧语言探究主题:人物典型语言、潜台词、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与情节关系鉴赏戏剧的注意点:了解剧情脉络,理清人物关系;把握矛盾冲突,感知人物形象;品味戏剧语言,欣赏艺术手法;力求全面解读,探究社会主旨。二、元杂剧常识二、元杂剧常识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 ,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通常放在第一折前,起类似序幕的作用 。 )剧本构成:唱词(每折的曲子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宾白(以唱为主,以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角色组成:旦、末、净、杂旦:女角色,

3、包括正旦(女主角) 、副旦(女配角) 、外旦(老年女角色) 、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末:男角色,包括正末(男主角) 、副末、外末、小末四类。净:多扮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杂:卜儿(老妇人) 、孛老(老头儿) 、驾(皇帝) 、孤(官员) 、徕儿(小厮) 、细酸(读书人) 、洁郎(和尚)等角色。演唱:多一人主唱,可分为“旦本戏” (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 (男角色主唱) 。三、作者关汉卿简介三、作者关汉卿简介2元曲四大家之首(其他三大家: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 ) 、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 ) 、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 ) ) 。主要作品有窦娥冤 救风尘 望江亭 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

4、十大悲剧之一。他是我国戏剧创始人,一生创作杂剧六十多种,数量超过了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958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 , “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 ,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四、朗读与感知四、朗读与感知现在人们自感委屈时常说:“我比窦娥还冤!”那么,窦娥有何冤?为何冤?冤何深?请大家进入课文,穿越历史时空去聆听窦娥那微弱但却坚定有力的呼声。1跳读课文,看

5、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唱词、宾白、科介分别是哪些部分?出现的角色有哪些?【明确:共出现 31 个曲牌,如“点绛唇” “混江龙” “端正好” “滚绣球”等,分别属于“仙吕” 、 “南吕” 、 “正宫”三个宫调。不带括号的大字是唱词,括号外的小字是宾白,括号里的小字是科介;出现的角色有卜儿(蔡婆) 、冲末(窦天章) 、正旦(窦娥冤) 、净(赛卢医) 、副净(张驴儿) 、孛老(张驴儿父亲) 、孤(官员) 】2分角色朗读课文,概括节选戏剧的情节,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疏通难懂句意。楔 子:蔡窦亮相,交代背景;窦父赶考,留下孤女。第一折:婆婆遭劫,二张搭救;父子逼婚,窦娥争理。第二折:

6、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第三折: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第四折情节:窦天章科举得中,三年后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3思考:推动戏剧情节展开的矛盾冲突是什么?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窦娥与婆婆之间的冲突;(窦娥一面抵抗着张驴儿,一面对婆婆的行为予以沉痛的劝阻乃至斥责。戏剧冲突发展的结果,导致张驴儿欲毒死蔡婆婆而误害了自己的父亲。这虽然有极大的偶然性,但正是全剧发展的关键:由此而发生了窦娥被诬告,展开了全剧最激烈的冲突)窦娥与官府的冲突。五、赏析重点剧情(全剧高潮第三折)五、赏析重点剧情(全剧高潮第三折)1齐读“端正好” ,

7、思考:此曲中哪些词语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3【明确:“没来由” “不提防”可见窦娥无辜受冤,是蒙冤。 “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难怪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并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2试读揣摩“滚绣球” ,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对天地的情感态度变化:信赖怀疑控诉悲愤)【明确: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二十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守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却不得,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

8、最神圣的东西。怨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冤屈,控诉黑暗的世道。 】3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控诉天地就是大胆的抗争,可为什么又屈招呢?又怎么甘心忍受这冤屈?这样做的代价可是牺牲生命。【明确:屈招是怕婆婆受刑,不走前街走后街是怕怕婆婆伤心见其善良。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读“叨叨令”后道白最后三行、 “快活三” 、 “鲍老儿” ,感受其善良和牺牲精神。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来反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这里刻画的窦娥心底越善良美好就越显出价值,显出冤屈之深。善美却蒙冤又忍冤,令人悲愤。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就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挥洒

9、同情之泪。 】4.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可以增强悲剧气氛;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5含冤的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分角色朗读,一男生扮监斩官,一女生扮对白中窦娥,一女生读三桩誓愿。其他同学思考:三桩誓愿是如何从时间、空间、地点及监斩官态度来写的? 内容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表现应验时间瞬间一段时间三年时间越来越长应验地点法场荒野山阳范围越来越广监斩

10、官态度答应呵斥怒喝态度越来越强烈【明确: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强烈,层层深入,是全剧的最高潮。 】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应验了吗?不,暂时只应验了两桩。现实生活中这反常的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封建迷信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明确:不是迷信。理由:一是从观众来说,符合中国百姓善恶有报的心理,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二是虽然不合生活逻辑,但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再现了广大人民4伸张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美好愿望。三是刻画了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四是显示窦娥的冤屈,表达作者对社会的腐败黑暗的憎恨之情。从艺术上看,大胆想象、夸张,设计出超现实的情节,属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让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

11、艺术舞台上得以实现,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美好的愿望,是传统文学的习惯。 孔雀东南飞中“化鸟” ,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 ,都让苦难中的人们悲苦的心理得到一丝慰藉。 屠刀砍了窦娥头,但砍不倒天理; 邪恶毁了窦娥人,但压不住正义。 】有人认为窦娥是善良的野蛮人,她的誓愿“六月飞雪,楚州亢旱”是一种复仇,一种盲目的野蛮的报复,将一己私仇扩大至整个楚州之人,你如何认识这种看法呢?【参考:实质上这涉及美学问题,即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实用价值是理性,主要讲道德的善恶,而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文学欣赏是以情感人,当观众沉浸在戏剧的氛围中,完

12、全忘记了其他利害关系,为她而悲,为她而恨,已达到文学作品的教育目的。如果我们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窦娥冤的话,我们就不会去考虑这一番誓愿究竟会造成多少人的伤亡,究竟会造成多大的财产损失。而只会为她的悲而悲,为她的恨而恨。比如“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激起人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秦王朝暴虐统治的愤恨,但我们不会去质疑这一情节的真实性,更不会去想孟姜女哭到长城后并不能使始作俑者受到惩罚,反而加剧了老百姓的痛苦,让更多的“万喜良”去受苦受难,而是为孟姜女掬一腔同情泪,甚至为她修建了“姜女庙” 。 】窦娥发三桩誓愿与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是否矛盾呢?【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

13、。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六、赏析窦娥形象六、赏析窦娥形象1结合以上分析和以下几个问题,赏析窦娥形象。从窦娥对婆婆的态度中可以看出她具有怎样的品质?窦娥为什么不肯嫁给张驴儿?面对坎坷的人生遭遇,窦娥持什么思想观念?小结: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孝顺善良、刚毅顽强、贞烈正派、相信天命又富有反抗精神的古代劳动妇女形象。2窦娥本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的女子是如何成为一个具有

14、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的? 【明确:从剧情中可以了解到窦娥的经历。她先是而后又年轻守寡,被张驴儿父子恃强霸占,再加上太守桃杌的草菅人命、严刑逼供,把窦娥推向悲剧的结局。这一步一步的逼迫,5也使得窦娥善良的性格越来越坚强。她不答应张驴儿的逼婚,还是抱着守贞洁的道德观念。就是在被张驴儿以父死相要挟时,窦娥对封建官府还抱有幻想,企图以官府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在遭到桃杌的毒打后,这一幻想就消失了,希望也彻底破灭了。由于她来自生活的底层,受的迫害越多,对封建社会的罪恶认识就越清楚,反抗就越强烈。由此可见,窦娥并非是一开始就对官府有着清醒的认识,而是在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对她撒开一面大网,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15、,才走上反抗的道路。可以说,窦娥的反抗是被迫的被整个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逼出来的,越是善良的人被逼反抗,越能体现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揭露和否定。对于窦娥的形象应有这样的认识:一方面,她自始自终都是一个善良的女性;一方面,其性格又具有明显的发展节奏,由一个善良的弱女子,一步步发展为以生命控诉封建社会的壮烈女性。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七、赏析主题七、赏析主题1窦娥勤劳、善良、孝顺、安分、刚烈,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女性被毁灭的原因是什么? 张驴儿父子,他们救人纯属巧合,救人之后立即乘人之危,贪财好色,厚颜无耻,品行恶劣,是社会黑暗势力的代表。 (窦娥悲剧的直接责任者)太守

16、桃杌,他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是贪官污吏的代表。(窦娥悲剧的主要责任者)庸医赛卢医, “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 ,他欠债不还,且要勒死蔡婆婆;张驴儿求取毒药,明知是去害人,但因有把柄在张驴儿手里,仍然把药给了张驴儿。(既是造恶者,又是助恶者)其父窦天章为追求功名不惜将女儿典押给蔡婆婆(窦娥悲剧的间接责任者)蔡婆婆,善良但逆来顺受,怯懦,动摇,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窦娥悲剧的间接责任者)2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当时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结合写作背景: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反映了当时社会以强欺弱、以恶欺善的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