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三首》教学案例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14063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古诗三首》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1.古诗三首》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1.古诗三首》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1.古诗三首》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1.古诗三首》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古诗三首》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古诗三首》教学案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古诗三首教学案例一、课题:S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 21.古诗三首 二、作者:果城阿九 三、QQ:1109619449 四、主题词:异同 感情基调 悲愤 分类组合 再现 五、案例摘要:本节课先从整体上把握三首古诗的感情基调,再分别找出它们思想的切入 点,了解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感情变化的不同之处,接着对学过的一些古诗按 诗歌的内容或作者、朝代等进行归类,巩固学生对教材编排的认识,最后指导 将题临安邸这首诗进行扩写作赏析再现,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欣赏 及写作能力。 6、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教材的编排思想,从课文的感情基调着眼,找出异同点,让学生对课 文编者的思想

2、有一定的了解,再结合古诗分类练习和指导扩写来加以巩固,突 破本课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一教学难点。 七、教材分析:这是一组精读诗文,包括出塞 题临安邸和示儿三首古诗,都表 达了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第五单元赤子情怀这一壮烈历史画卷的开 篇之作,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学情分析:1、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先立足于他们自读熟 读,结合文下注释,使用有关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再进 一步抓住诗中的关键语句,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感情的切入点, 同中有异,从而了解三位诗人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三位诗人的生平,他们生活的时代情况

3、不了解。 是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时最主要的障碍。 九、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 、让学生学会借助课外资料,结合教材注释,正确 理解诗意。 (2) 、诵读、品味、感悟重点诗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 、背 诵并会默写古诗。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先自学后合作再探究的学习过程,明白诗文大 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并从阅读的内容展开想象。 (2) 、通过图片播放, 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的情境,赏析古诗意境,与诗与人对话。 (3) 、 通过感情朗读、归类练习、扩写再现、拓展延伸等活动,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 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让学生感受诗

4、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 情操,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2) 、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十、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明白诗文大意,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 诗句强烈的爱国情感。2、难点: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感情的切入点,同中有异,从 而了解三位诗人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十一、教学流程示意: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主要有 5 个方面。首先是导入: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称为“赤子情怀” !我们这节课要学 习的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 定会有所了解。接下来是整体通读,把握三首诗的诗意:这是本节课

5、的重点内容。有结合 学生的预习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有关键字词的品悟;有课件方面的运用辅助 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有质疑问难等。再是比较异同点:相同之处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 不同在于作者及其抒发感情的切入点, 出塞王昌龄表面上写的是秦汉战 火不绝,实际是借古喻今,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 音,使人寻味无穷。 题临安邸写的是南宋的权贵,借写景来表达情感,辛辣 讽刺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示儿写的是北宋 遗民诗人自己的临终绝唱,直接诉说自己一直以来的心事。 然后是赏析再现,这一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 1、归类练习:对已学过的古诗进行分组练习

6、。可按朝代、作者、诗歌内容 等划分,这种“举一反三”紧扣文本的课程资源拓展,既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 淀,又提高了他们鉴赏古诗的能力,让学生在提升文学内涵的基础上得到了更 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2、扩写:由于出塞的风格雄浑,时间空间跨度大;示儿属于临终 绝唱,学生不易把握分寸,故都只要求学生能作欣赏,不作再现。而题临安 邸是诗人借景抒情,学生可自由发挥想象,表现南宋权贵贪图安逸、腐败无 能、不思进取的丑陋嘴脸。因此可进一步作扩写练习来再现诗的情感。最后是总结延伸:强调三首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升华情感。 十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称为“赤子情怀”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三首古诗

7、 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二)新课:1、教师:谁能用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为大家介绍一下你对这三首诗的 了解情况。 2、点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可补充。相机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3、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 、全班一起读三首古诗,读出节奏和重音。 (2) 、学生自由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点名反馈,师生一起订正。 (1)、 出塞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时就存在着的边 关景象: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战火依 旧没有消散。 第二句是哀叹将士们不远万里离开家

8、乡戍守边关,很多人从此没能再回到 故乡和亲人团聚。 第三、四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戍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 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2) 、 题临安邸 诗的第一句,描绘出杭州的美好景致: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第二句质问那些醉生梦死的贵族统治者,你们在西湖边上所过的轻歌曼舞 的荒淫生活,到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呢? 第三、四句更加尖锐地揭露权贵们已被暖洋洋的风吹得昏沉沉、晕乎乎, 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老家汴州了,早把先朝故都、中原山河、国家耻 辱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3) 、 示儿 诗的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表现了诗人 豁达的生死观。 第二句是向儿子

9、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他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情,就是 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 第三、四句写出了对儿子们的嘱托和希望,要他们努力奋斗、实现自己呼 号一生的“北定中原”的心愿,不要忘记你们父亲在九泉之下等候着祖国统一 的喜讯。 5、再读古诗,运用课件,帮助学生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 、 出塞 a.教师播放悲壮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读出塞 。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及诗 人流露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b.课件及课本中的插图辅助学生理解出塞的意境。c.引导想象:假如你是一名戍守边塞的将士,九死一生之际,夜晚独望一 轮明月,你会想些什么呢?(家乡) 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引导:能回到家乡吗,为什

10、么?这时候想得最多的 应是什么?体会将士们的心情。 (无奈、悲愤) (2) 、 题临安邸a.教师导读:一边是金兵攻破都城,占我河山,残杀百姓;一边是那些权 贵们苟安杭州,仍然在西湖边上是朝朝笙歌,夜夜曼舞。看到这一切,诗人林 升心急如焚地问:-(学生用其中的诗句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b.课件出示。看到这些,你会问些什么呢?(西湖歌舞几时休?)c. 从这句问话中,你想到了什么?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愤怒、悲痛) (3) 、 示儿 a.教师引领学生进入诗境:学生看课件,老师用舒缓的语气说:“我已 86 岁了,马上就要离开人世,可国家连年战乱不止,金兵为非作歹,滥杀无辜, 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朝

11、廷的军队应立即向北进军,收复中原。但我 快要离开人世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国家统一呀,我死不瞑 目哇!”(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满怀悲 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作为遗嘱,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死时圆睁着 双眼。 ) b.听到、想到这,你会怎么读?c.指导学生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d.了解本单元“赤子情怀”的意思:至死不渝对祖国高度忠诚和热爱的一 种情怀。 6、品悟字词,深化主题。 a.点名说说“但使”的意思。 (要是) 教师:从这种假设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愿望?(希望起任良将,早日 平息边塞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 b.引导学生理解“暖

12、风” 、 “游人”在诗中的意思。 (指名反馈:“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 之风。 “游人”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 c.“熏” 、 “醉”两字精妙之处。 (刻画出了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 显贵的丑陋嘴脸。 ) 7、质疑问难,你还有哪些不懂得地方?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词句互文的手法。再比如出塞一诗借古喻今的 写法等。 (三) 异同: 1、教师:这三首诗的共同点是什么? 相同:忧国忧民 感情悲愤 赤子情怀 2、不同之处呢? 不同在于作者及其抒发感情的切入点, 出塞一诗作者王昌龄表面上写的 是秦汉战火不绝,实际是借古喻今,对朝廷用人不

13、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题临安邸林升写的是南宋的权贵,借写景来表 达情感,辛辣讽刺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示儿 陆游写的是北宋遗民诗人自己的临终绝唱,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四)赏析: 1、教师:回顾一下,我们已学过哪些古诗?将这些古诗进行分组练习。 2、指导扩写。学生想象当这些权贵们正在歌舞升平时,突然听到其中某人 醉后呓语:“金兵打来了!金兵打来了”众人是什么反应?3、学生想象情景,回答反馈。要求学生将自己想到的或别人说的记下来, 扩写题临安邸 。 (五)总结: 这三首诗都是赤子情怀,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有借古喻今, 消除边

14、患的深切渴望;有触景生情,不禁长叹的辛辣讽刺;有盼望统一,至死 不渝的临终绝笔。 背诵古诗。课下并搜集这方面的诗歌开一个爱国主义诗歌诵读会。板书设计:21.古诗三首出塞 题临安邸 示儿唐王昌龄 宋林升 南宋陆游不同:借古喻今 辛辣讽刺 临终绝唱相同:忧国忧民 感情悲愤 赤子情怀 十三、教学反思: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的方法比较多,本节课从诗歌的思想感情入手,是由 这组三首诗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决定的。不同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也有差 别,不同的诗歌文学手法、语言风格、感情基调也各异。教学古诗要找好切入 点,学生学起来才轻松自然,老师教起来才得心应手。小学各年级古诗教学是 我一直研究的课题,另外对古诗

15、意境的再现,我个人认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 环节,所以我将其中的题临安邸要求学生根据诗意,加上学生的想象,结 合诗歌的社会背景来进行扩写。着重表达当时南宋统治阶级苟且偷安、不思进 取、腐败无能的丑态。指导学生想象当这些权贵们正在歌舞升平时,突然听到 其中某人醉后呓语:“金兵打来了!金兵打来了”众人是什么反应,来刻 画统治者狼狈不堪的丑陋嘴脸,体会诗人的愤怒和忧虑。加深对诗歌讽刺手法 的了解。不足是对课文出塞一诗的“单人独马的落寞背影”写意插图没作 细致的引导和分析。而是借助战马嘶鸣、沙场征战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诗的大 意。另外这组古诗课时安排一般都是二至三节课,我尝试结合学生的课前预习 和课件辅助用一节课完成教学,课堂容量显然增大,要求学生预习要充分,对 三位诗人的生平,他们生活的时代情况要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不会查阅资料的 一些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