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榖梁传》导读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14811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榖梁传》导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春秋榖梁传》导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春秋榖梁传》导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春秋榖梁传》导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春秋榖梁传》导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秋榖梁传》导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榖梁传》导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秋榖梁传春秋榖梁传导读导读春秋穀梁传是春秋三传之一,是一部解释春秋经义的著作, 又称为穀梁春秋,简称穀梁传。由于春秋在儒家经典中的重要地 位,解释春秋经义的穀梁传也成为经典,列为儒家十三经之一。一、 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起自鲁隐公元年(前 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逐年简略地记载了这二百四十二年间鲁 国以及与鲁国相关的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因为传说孔子“因鲁史而修 春秋”,春秋便赋予了圣人的是非褒贬和微言大义,所谓“举得失以 彰黜陟,明成败以著劝诫,拯颓纲以继三五,鼓芳风以扇游尘。一字之褒,宠 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德之所助,虽贱必申;义之

2、所抑,虽 贵必屈。故附势匿非者,无所逃其罪;潜德独运者,无所隐其名,信不易之宏 轨,百王之通典也”(范宁春秋穀梁传序)。所以,春秋列为儒家五 经之一,历来受到高度重视。 由于春秋记事文字过分简略,难以确切详尽地了解内容,以致众说纷 纭,颇为分歧,到西汉就先后出现了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 邹氏传和夹氏传等五种解释春秋的“传”。据汉书艺文志曰: “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无师”即没有传授的老师,“未有书”即没有 撰著成书,所以,邹氏传、夹氏传后世散佚无闻,左氏传、公 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流传至今。 1、从体例、内容而言,三传是有区别的,分为两类: 左氏传详于记事,少有议论,称为“记载之传

3、”、“史传”,主要是 记叙说明春秋中人物事件的史实或未曾提及的有关内容。其引用经文比 春秋多出两年,到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去世为止;记事则到鲁哀公二十七年, 超出春秋十三年。左氏传用古文(六国文字)写成,因此属于古文经 学。 公羊传和穀梁传则长于解义,少有记叙,称为“训诂之传”、 “经传”,主要是用问答的方式,层层解释,阐发经义,其涉及年份与春秋 完全一致。公羊传和穀梁传用今文(隶书)写成,因此属于今文经学。 (崔适春秋复始认为穀梁传属古文经学。)春秋三传本来经自为 经,传自为传,互不相属,各自成书,后来才将传文分别附属于经文之后,形 成现在经传合一的格局。 2、就春秋三传的成书次第和来源而言,陆

4、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曰: “左丘明受经于仲尼,公羊高受之于子夏,穀梁赤乃后代传闻,三传次第自显。 ”所说次第后世大致认可,而来源则未必可信。 左氏传传说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广泛 流传。关于“左丘明受经于仲尼”,论语公冶长曰:“子曰:巧言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从行文来看,左丘明必是孔子同辈或前辈,孔子对他非常推崇敬重,才会与之 同恥,引以自重,“受经”之说难以成立。公羊传成书稍晚,据徐彦公羊传疏引戴弘序曰:“子夏传与公羊 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 时,寿乃与齐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

5、。”可见经过长期的流传过程,后来才成书 于汉景帝时期。至于祖述子夏,托古自重而已。 穀梁传的作者,据汉书艺文志曰:“穀梁传十一卷。”颜师古注: “穀梁子,鲁人。师古曰:名喜。”其实,穀梁子之名,有作“寘”(王充 论衡案书篇),有作“赤”(桓谭新论、应劭风俗通义),有作 “俶”,字“元始”(阮孝绪七录),有作“嘉”(钱大昭汉书辨疑) ,有作“名淑(当作俶),字元始,一名赤”(杨士勋穀梁传序疏),名 称众说纷纭,传授更不清楚。近人蔡元培、顾颉刚还认为“公”、“谷”双声, “羊”、“梁”叠韵,怀疑公羊传、穀梁传的作者同为一人。可见, 穀梁传也是经过了漫长的口头流传、增删修订的过程,即所谓“后代传闻”

6、 。至于穀梁子究竟是谁已无可考,师承关系也难以尽知。但由穀梁传多处 引用和驳难公羊传可以断言,两书绝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同传春秋 的不同学派,穀梁传成书必在公羊传之后。 穀梁传引用公羊传者,如文公十二年“子叔姬卒”条,公羊传 曰:“此未适人,何以卒?许嫁矣。”穀梁传曰:“其一传曰:许嫁以卒 之也。” 不同于公羊传者,如僖公二十二年“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条,公羊传认为:“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 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穀梁传认为:“倍则攻,敌则战, 少则守。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 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信之所

7、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 道之贵者时,其行势也。” 驳难公羊传者,如宣公十五年“冬,蝝生”条,公羊传认为: “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其诸则宜于此焉变矣。”穀梁传认为: “蝝非灾也,其曰蝝,非税亩之灾也。”)史记儒林列传曰:“瑕丘江生 为穀梁春秋。”瑕丘江公(生)为汉武帝时期的穀梁大家,穀梁传 大约就成书于武帝时期。(参见金建德瑕丘江公作“穀梁传”的推测, 人文杂志1957 年 3 期。)二、 穀梁传属于儒家十三经中的小经,其流传不如公羊传之广, 其影响不如公羊传之大,虽然长期受到冷落,却没有在历史的长河里淹没 散佚,说明穀梁传自有存在的价值、作用和意义。 皮锡瑞经学通论说:“春

8、秋有大义,有微言。大义在诛乱臣贼子, 微言在为后王立法。惟公羊兼传大义、微言。穀梁不传微言,但传大 义。左氏并不传义,特以记事详赡有可以证春秋之义者。故三传 并行不废。”所谓大义,钟文烝在穀梁补注中说:“穀梁多特言君臣、 父子、兄弟、夫妇,与夫贵礼、贱兵、内夏、外夷之旨,明春秋为持世教 之书也。穀梁又往往以心志为说,以人己为说,桓、文之霸曰信曰仁曰忌, 僖、文之于雨曰闵曰喜曰不忧,明春秋为正人心之书也。持世教易知也, 正人心未易知也,然而人事必本于人心,则谓春秋记人事即记人心可也。 ”可见,穀梁传是“借事明义”,强调礼制、重视宗法,这都关系到 “持世教”、“正人心”之大事。 (一)提倡礼制,严

9、守等级 穀梁传认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都有一定的行为道德规范, 超越自己的身份等级行事,就是违背礼仪。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但传文认为,必须尊周,尊天子,如:“朝服虽敝, 必加于上;弁冕虽旧,必加于首;周室虽衰,必先诸侯。”(僖公八年传) “考礼修德,所以尊天子也。”(隐公十一年传) 作为诸侯,必须向周天子进贡,如:“古者,诸侯时献于天子以其国之所 有,故有辞让而无征求。”(桓公十五年传) 按照名分等级,宗庙的数量有一定的规定,如:“天子七庙,诸侯五,大 夫三,士二。”(僖公十五年传) 庙堂房屋柱子的颜色都有差别,如:“礼,天子、诸侯黝垩,大夫仓,士 黈。丹楹,非礼也。”(庄公二十三年

10、传) 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如:“君不尸小事,臣不专大名,善则称 君,过则称己,则民作让矣。”(襄公十九年传)“死君难,臣道也”(桓公 十一年传)。否则,“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所以倾也”(宣公十五年传)。必须严格贵贱尊卑之别,如:“春秋之义,用贵治贱,用贤治不肖, 不以乱治乱也。”(昭公四年传) 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如:“礼,君不使无恥,不近刑人,不狎敌,不 迩怨。贱人非所贵也,贵人非所刑也,刑人非所近也。”(襄公二十九年传) 诸侯是尊贵的,兄弟之间不能随便以亲属关系相称,如:“诸侯之尊,弟 兄不得以属通。”(桓公十四年传) 夫人的地位更不能超过国君,如:“夫人之义,不踰君也,为贤者

11、崇也。 ”(成公十五年传) (二)维护宗法,尊尊亲亲 穀梁传认为,宗法是维护宗族体制、调整人际关系的规范和纽带,其 主要内容就是尊尊亲亲。 尊尊,就是要敬爱亲者,诸侯忠于天子,大夫忠于诸侯;亲亲,就是要敬 爱亲者,儿子敬爱父亲,弟弟敬爱兄长。 要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以维护尊亲的权威和利益。因此,传文主张“贵 始”,如:“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是以贵始,德之本也。”(僖公十 五年传) 要加强宗族关系,就是对于乱臣,也要表现出兄弟情谊,如:“缓追逸贼, 亲亲之道也。”(隐公元年传) 国君之位必须传给嫡长子,以保证宗法继承制,如:“春秋之义,诸 侯与正而不与贤也。”(隐公四年传) 消灭同姓国是不

12、合正道的,如:“不正其伐本而灭同姓也。”(僖公二十 五年传) 杀死长子和同母弟,更是有悖于人道,要受到谴责,如:“甚郑伯之处心 积虑成于杀也。”(隐公元年传)“诸侯不首恶,况天子乎!君无忍亲之义, 天子、诸侯所亲者,唯长子、母弟耳,天王杀其弟佞夫,甚之也。”(襄 公三十年传)要为尊者、亲者隐讳,如:“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隐公元年 传)“为尊者,讳敌不讳败。为亲者,讳败不讳敌。尊尊亲亲之义也。”(成 公元年传)“为尊者讳恥,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成公九年传) 但是不能因亲亲而害尊尊,如:“君子不以亲亲害尊尊,此春秋之义 也。”(文公二年传)显然,这是维护统治者根本利益的需要。 (

13、三)悯农轻赋,喜雨爱民 穀梁传认为,民众是君王的根本,君王应该关心农耕,满足民众生活 资料的基本需求,否则就不合正道,如:“山林薮泽之利,所以与民共也,虞 之,非正也。”(庄公二十八年传) 君王必须经常注意民众的疾苦,随时采取应对的措施,如:“古之君人者, 必时视民之所勤,民勤于力,则功筑罕;民勤于财,则贡赋少;民勤于食,则 百事废矣。”(庄公二十九年传) 还要关注水旱,爱护民众,如:“喜雨者,有志乎民者也。”(僖公三年 传) 要减轻赋税,贮存粮食,以备荒年,否则就要受到谴责,如:“国无三年 之畜,曰国非其国也。古者税什一,丰年补败,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虽 累凶年,民弗病也。一年不艾而百姓饥,

14、君子非之。”(庄公二十八年传) 如果遇到大饥荒,君王更要按照礼制的规定,与民共渡灾难,如:“五谷 不升谓之大侵。大侵之礼,君不兼味,台榭不涂,弛侯,廷道不除,百官布而 不制,鬼神祷而不祀。”(襄公二十四年传) (四)崇尚道义,慎用武力 春秋乱世,诸侯割据,战争连年不断,所谓春秋无义战,穀梁传并不 一概反对武力,而主张文事与武备并重,如“因是以见,虽有文事,必有武备, 孔子于颊谷之会见之矣。”(定公十年传) 认为训练军队,加强战备是必要的,如:“出曰治兵,习战也;入曰振旅, 习战也。治兵而陈、蔡不至矣。兵事以严终,故曰:善陈者不战,此之谓也。 ”(庄公八年传) 但是,备战要以道义为重,如:“因狩

15、以习用武事,礼之大者也。过 防弗逐,不从奔之道也。面伤不献,不成禽不献。禽虽多,天子取三十焉,其 余与士众以习射于射宫。射而中,田不得禽而得禽;田得禽而射不中,则不得 禽。是以知古之贵仁义而贱勇力也。”(昭公八年传) 穀梁传主张会盟,互不侵伐,如:“澶渊之会,中国不侵伐夷狄,夷 狄不入中国,无侵伐八年,善之也。”(襄公三十年传) 而用兵要有正义的目的,如:“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则以征无 道也,岂曰以报其恥哉!”(僖公二十二年传) 征伐要有一定的限度,如:“伐不逾时,战不逐奔,诛不填服。”(隐公 五年传) 民众是君王的根本,不能随便将民众推向战争送死,如:“民者,君之本 也。使人以其死,非正也。”(桓公十四年传) 如果以不教之民作战,则非为君之道,如:“以其不教民战,则是弃其师 也。为人君而弃其师,其民孰以为君哉!”(僖公二十三年传) (五)尊夏攘夷,礼仪为本 穀梁传站在中原华夏的立场上,维护中原华夏礼仪文化,蔑视贬斥周 边夷狄之国,对夷狄的入侵扩张行为极为痛恨,强烈谴责,如:“荆者,楚也。何为谓之荆?狄之也。何为狄之?圣人立,必后 至;天子弱,必先叛,故曰荆,狄之也。”(庄公十年传)对于夷狄之暴 行,尤为愤恨,如:“何以谓之吴也?狄之也。何谓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寝, 而妻其君之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