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之语”述说一位农民儿子的十年扶贫故事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13935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炭之语”述说一位农民儿子的十年扶贫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炭之语”述说一位农民儿子的十年扶贫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炭之语”述说一位农民儿子的十年扶贫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炭之语”述说一位农民儿子的十年扶贫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炭之语”述说一位农民儿子的十年扶贫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炭之语”述说一位农民儿子的十年扶贫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炭之语”述说一位农民儿子的十年扶贫故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炭之语炭之语”述说一位农民儿子的十年扶贫故事述说一位农民儿子的十年扶贫故事他,生长在农村,深知农民的疾苦;他,大学毕业当上一名中学教师;却毅然弃教走进大山深处,要让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他,10 年“烧一竹”,在深山里甘于清贫,甘于寂寞,带动了当地共 8000 多农户脱贫,户均增收 3000 多元。他,桃李满天下,带出周边几省烧炭师傅数百人。“炭之语”述说一位农民儿子的十年扶贫故事包立根,浙江省衢州民心炭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被誉为中国“竹炭之父”。关于他,有许多传奇的故事。弃教进山,十年烧炭包立根今年 48 岁,遂昌县金竹镇早坞村人。1987 年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在家访中,他发现有

2、许多农村家庭贫穷得不仅小孩读书的学费交不起,就连买粮买盐的钱也没有;另一方面当地有丰富的毛竹资源,却因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毛竹卖不出。农民兄弟“守着金山银山”却在受穷。在大学里读生物与化学的包立根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能否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毛竹深加工,让农民脱贫致富?于是,他有了弃教进山烧竹炭的念头。他的这一想法,首先遭到老父亲的强烈反对。老父亲说:“立根,父母亲好不容易培养你大学毕业,就是为了让你离开农村,可你”包立根在妻子的理解与支持下,终于做通了父母亲的思想工作。1996 年,他结束了 10 年的教师生涯,来到了“中 国竹炭之乡”-衢州市衢江区。在衢江区乌溪江库区的毛竹主产区岭头、湖南、

3、坑口、长柱、洋口、举村等乡镇,与几个老乡一起在这里开始烧制竹炭,从此与竹炭结下了不解之缘。创业是艰苦的。刚办厂时,包立根就一个人管理,白天在窑场管理烧炭,上山联系收购毛竹;晚上借着昏暗的灯光,算账记账,核算成本,报价联系业务,常常熬到下半夜。发货就更累了,有一次,要赶集装箱发货,包立根一大早从岭头乡到赖家村窑场安排挑炭,找拖拉机运炭,再从赖家村走十多里山路到岭头,急匆匆赶到汽船埠头,刚好赶上汽船,一下船又抢上车到城里,赶在下班前到林业局,办好出运证,再从城里赶回岭头,联系船运,安排运炭到埠头装船,已经夜里十点多钟了。一整天忙得没时间吃一点东西,包立根想在路边旁边小店吃碗面条。他夹起了面条,却咽

4、不下去,只喝了几口汤,因为饿过头了,就吃不下了。店老板看后说:“做生意真太辛苦了。 ”那时候,除了每天辛勤忙碌之外,资金周转也十分困难,该付给农民的工资和毛竹款经常付不出,都是先欠着,等货款到了再付。外贸公司付款也不及时。记得 1996 年底,到了农历12 月 25 日,包立根才拿到临安外贸的一笔货款,包立根立即叫上姐姐一起,一个村一个村的挨家挨户为农民发工资,付毛竹款,包立根姐弟俩一声声“对不起”、 “对不起”,农民们都很感动,说:“过年了还来给我们送钱,真是好心的老板,讲信用。 ”这次一共付了八万多元,付清欠款后已经是大年三十了,然后才匆忙赶回遂昌老家过年。包立根创业时不仅十分劳累,生活也

5、极端俭朴。据说有一次包立根到职介所招工,工作人员看到他一副又老又土的打工仔样,误认为是来求职的,对他说:“你还是去养猪吧,那不要什么技术的。 ”还有一次,包立根到城里办事情,山里头出来赶到城里已下午一点多钟了,包立根饿了,便到路边小食店对老板说:“老板,给我烧个大蒜肉片。 ” 店老板看看眼前这个面黄肌瘦、头发乱糟糟、衣裳皱巴巴,一副乡下人的打扮,担心不给钱,就说:“肉片很贵,烧碗面条算了。 ”“好的,请快一点。 ”包立根回答。创业又苦又累,还冒风险,实在太难了,几位一起干的农民没有再坚持下去。包立根面对库区贫困农民,面对帮助支持他的*部门,他没有退路,上刀山下火海,他只有往前冲。包立根的创业精

6、神,不仅深深感动了当地农民,也深深感动了*机关干部。有一次发货,包立根总共只有一千多块钱办出运证,不巧客户来验货,中午吃饭要出洋相了。人生地不熟的,包立根心里犯了愁。包立根到原衢县林业局林政股,试探着问办证员:“汪阿姨,我想办出运证,可是”包立根一五一十地述说了自己的窘境,办证员很同情,帮他办妥了一切手续,并借了他 200 元钱。接过出运证和 200 元饭钱,包立根止不住泪水流了出来。免费培训,造福四方经过不断的研究探索与工艺改进,竹炭的生产技术获得了巨大成功。1999 年竹炭产品获中国国际竹文化节,国际竹业博览会金奖。2000 年组建了衢州民心炭业有限公司,并承担了*星火计划项目竹炭生产技术

7、及系列产品开发 。2002 年又实施完成了浙江省科技项目环保型竹炭及系列产品产业化开发 ,并荣获浙江省人民*科技进步三等奖。为了让更多的农民掌握竹炭生产技术,使他们通过发展竹产业脱贫致富,包立根潜心研究,撰写了竹炭生产工艺浅述 、中 国竹炭竹醋液产业发展与展望 、 高纯度竹醋液生产技术等多篇论文,分别在*刊物上发表。从 1996 年开始,包立根的公司十年如一日免费为农民培训技术,包立根公司管吃管住,派技术员免费上门指导,没向农民收过一分钱。不仅周边县市、连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省份的许多农民也纷纷慕名前来求教。包立根一概无私传授技术,他成了农民们的知心朋友,久而久之,他被人们誉为中国“

8、竹炭之父”。包立根成功了。在他带动下,竹炭产业迅速发展,2001 年,衢州市衢江区第一个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 国竹炭之乡,2003年建成了 300 亩竹炭特色工业园区,2005 年 2 月包立根公司的“炭之语”牌竹炭获得了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保护。2007 年 6 月由民心公司承办的“2007 中国(衢江)竹炭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衢胜利召开,提升了衢江竹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7 年 9 月,在公司的积极争取下,“空气净化用竹炭国家标准审定会”在衢隆重召开,衢江区再一次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民心炭业公司在衢州市 10 个发达乡镇,建立了竹炭原料基地 3 万多亩,炭

9、窑 100 多孔,公司以保护价收购毛竹,解决了山区大部分农民卖竹难的问题。记者从林业部门了解到,仅民心炭业公司就辐射带动了周边 8000 多户农民,户均增收三千多元。公司竹炭深加工车间,招收的职工也大部分是城镇失地农民和山区农民。有许多竹农深情地说:“金山银山回头看竹山,这功劳应该记在包立根身上!”扶贫没有国界。包立根的故事传开后,国外客户也纷纷慕名而来合作。日本岐阜县中日友好协会会长的女儿小石民代,在北师大学习生活了五年,对中国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回国后听到了包立根的故事,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找到包立根,共同注册了中日合资衢州民心林业科技有限公司。并建议以“炭之语”作为公司的竹炭品牌,她说,在

10、日本,炭之语就是炭故事的意思。十年创业十年扶贫真的有太多太多感人的故事。在小石民代女士和岐阜中日友好协会的推介下,民心公司的竹炭产品引爆了日本竹炭市场,在消费者中日益备受推崇。在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民心公司的炭之语竹炭作为中国原产地竹炭也备受推崇。在国内建立专卖店 800 多家,营销网络遍布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如今,包立根当上了浙江省竹炭协会副会长、衢州市衢江区*常委、衢江区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衢江区慈善总会副会长、衢江区工商联合会副会长、衢江区优秀企业家,他的公司被评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但他仍然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仍然没有忘记带领农民共同致富,仍然十分俭朴,不抽烟、不喝酒、不买房子。包立根办公室里坐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农民朋友。公司里有许多员工都是来自贫困山区,他们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公司专门下发文件,公司职工进修学习,凭毕业结业证书可以拿到 1250 元至 2 万元不等的奖励;如果职工子女就读大中专院校或高中,凭学校 录取通知书,也可以从公司拿到 600 元至 2 万元不等的生活补助。有人不解地问包立根,为啥职工子女读书还要奖励。包立根深情地说:“我当过老师,我知道农民贫困的原因是缺少知识,缺少文化。 ”包立根就是这样十年如一日地走在以竹炭扶贫的道路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