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有余地”之美-建筑行业视点论文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13917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有余地”之美-建筑行业视点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留有余地”之美-建筑行业视点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留有余地”之美-建筑行业视点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留有余地”之美-建筑行业视点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留有余地”之美-建筑行业视点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有余地”之美-建筑行业视点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留有余地留有余地 ”之美之美- -建筑行业视点论文建筑行业视点论文摘摘 要:要: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对实体以外虚空间的分析,说明了在城市设计 中“留有余地”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塑造好宜人城市美学空间的科学思考。关键词:关键词:城市;留有余地;空间美学abstractabstract:after analsying the void space out of the entity space in the field of aesthetics,we can conclusion that space reserv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he scientific ide

2、as on the aesthetic space good for people in the city have been raised. keykey wordswords:cities;space reservation;spatial aesthetics在城市设计中,“留有余地”就是相对于实体之外的虚空间而言。黑格尔 说:“美的生命在于显现1.”美不仅以人们客观社会生活作为它的内容,而 且也以生活本身的具体可感性作为它的形式。构成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的外部 形体,当其具有某些形式美的特征和规律,就能让人们产生美感。当“余地” 被纳入城市环境的统一体时,它的形象的具体表现也就必然成为人

3、们感知、欣 赏和评价的对象。如果城市中只有密集的房屋,没有可通行车辆的街道,也没 有集会和散步的广场和绿化场地,填满整个城市的都是建筑物,简直就像囚禁 人的监狱一样。所以,“留有余地”才能使城市空间灵动富有生气,虚空间和 实体的合理配置,是城市美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公共生活需要的场所一、公共生活需要的场所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在城市的环境中体味着这种公共集体生活 的美。每一个人不但喜欢温馨的家庭,同时也要求参与热闹的社会生活。走出 家门到公共场所,不论是有目的的出行,如上班、上学、买菜,还是工作之余 的散步、体育锻炼,“余地”能容纳各种人群,为市民的户外生活提供场所, 感受到生活的美

4、好。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住在 广场附近的一些起早的人匆匆溜达而过,随后是那些通过公园去上班的居民, 然后是区外来此工作的,以后是跑腿办事者和带孩子的母亲们,还有不少的购 物顾客。傍晚年轻的朋友们来此游乐,广场上自始至终有些孤身的老人在 闲逛”2.在公共场所中生活的点点滴滴虽然平淡,但这里确实是人们生活必 不可少的地方。某些大城市中,高楼鳞次栉比,街道像幽深的峡谷,有些地方甚至出现 “一线天”的情景,大部分较低的建筑物都处于阴影区,加上交通拥挤,噪声 繁杂,空气污染等,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们会感到一种潜在的威胁和压抑。 这些状况对于人的精神是有害的,一个人如果无法参与公众活

5、动,只能在狭小 的封闭环境中活动,或是由于害怕拥挤和喧闹,尽量将外出活动减少到最低限 度,而且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必不可少的外出过程,就有可能导致幽闭恐惧症的 发生。要防止病态心理的产生,除了应适当扩大生活和工作的内部空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控制建筑的密度,在整个城市的布局中合理安排空间,要有足够 的“余地”。二、近似于留白之美二、近似于留白之美留白,是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 有意识地留出“空白”。求其空灵,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 “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老子曾经说过: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4.他把黑白交错看成是天地

6、宇宙贯通一切的 原则。因此计白当黑的审美辩证法也成为中国艺术创造的重要传统,如在绘画 中,十分重视追求“妙在空白”、“难得空白”和“空白是画”。黄宾虹的一 幅江山图,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 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那高 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 之,令低峦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 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所以黄宾虹说 :“作画如下棋,要善于做 活眼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6.再如,在文学创作中,留有适当的空 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对

7、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积极的再创造。如司图 空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成鱼中国画论?神韵说中的 “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 强调的部是言己尽而意无穷的“无言 之美”,追求的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等7.可见 ,在艺术创造 和表现中“空白”与有形的物像等内容都是艺术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虚实相生 是艺术创作意境中的规律和宝贵经验。从整体上看,如果没有“余地”,把一个城市或者一张图画、一个舞台塞 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那么它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就显得板实和呆滞。文丘 里在他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文中说:“一种复杂和矛盾的建筑对总 体具有特殊的责任,它的真正价值必须在总体或总体

8、有关的范围之内,它必须 体现兼收 详蓄的困难的统一,而不是排斥其他的容易的统一”8.在城市设计 中“留有余地”,让主体建筑与公共场地和谐配合,对象结构才显得多样统一, 才会有空灵的品格,生动的气韵。任何事物如果结构上是单一的,其内部缺乏 对立面,就会失去存在的依据,不显示美了。三、沟通自然的桥梁三、沟通自然的桥梁自然美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秩序,同主观想象力相一致时则感到优美。如三 山五岳、落日夕阳等,无一不和人们的生活与感受息息相关。创造城市环境, 应体现景观所在地域的环境特色和生态特征,寓城市于自然之中。城市空间应 该是由它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生长出来,不仅在生态上与自然环境呈平衡关 系,而且从

9、形态上呈有机的联系,而不是强加上去的。可是,自然美不是艺术, 艺术是人们把美的感动形象化了。艺术的东西虽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中国 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手法“师法造化”,说的就是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中提炼美 的东西来。园林造景中的理水、置石、假山、驳岸都追求在自然的基础上加以 提炼。除了造园之外,自然已进入了城市的每个角落,成为城市的装饰。当代 城市人们对自然的追求,己表现为城市绿化:如公园、庭园等,它不仅美化了城市空间,还可以改善城市生态与环境。城市必须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任何一 个城镇都是一定地理环境的产物,它凭借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而得以生存和 发展。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如果没有人,没有人类社会,

10、作为人的对象物就无所 谓美8.如果自然不与人的感情、精神发生任何联系,自然就不可能有美。城 市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在城市建设之前,对于城址的选择,首先 要相土尝水,辨方正位,历来重视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好的城市环境,直 接和山崖交接,与水面毗邻,有大片的绿地构成空旷的场地,有高大的树木形 成的占领性空间,有由植物引来的昆虫鸟兽,以其活泼可爱的姿态,以及各种 各样富有情趣的声响,显示着生命的活力和环境的动态美。这些都是市民们渴 望的事物,在忙碌奔波中的心灵安慰。中国园林景物的布置,亦要有疏有密,有虚有实,如颐和园前山建筑密集, 后山建筑疏落,有实体有余地,这就使全园布局疏密有致。 “

11、疏处不见其缺, 旷处不觉其空,方得疏旷秘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可给观赏者心理上产生 扩大空间的感觉。在古典园林中,常采用实中有虚的办法,来造成景深的错觉。 如在狭小的天井一侧,粉壁墙前,种植竹子、芭蕉,配几块假山石,构成一幅 立体图画,使人忘记视线的局促。景墙开窗,使墙外景色半隐半露,扩大了空 间,加强了景深。用静静的绿草地、成片的树林等“余地”弥补建筑物尖锐的外形,将绿茵、 喷泉、瀑布和绚丽多姿的花卉纳入城市中,再把大自然的新鲜空气、阳光、清 澄 的水、如茵的山、怡人的公园投入城市的怀抱,虚实结合,使城市环境真正 “回复自然”。就像“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森严氛围中才能存在;祁年殿也 只有在

12、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美丽的城市建筑只有在怡人的环境 中才能放出光彩,显出活力。所以,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将人、城市、自 然作为一个有机 整体进行设计,不仅要提高建筑样式设计水平,更要注重“留 有余地”,以虚补实,虚实相生。人与环境共同生存于地球这个大空间中,只 有保护自然,爱护自然,人类才能在地球上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空间与环境。在中国古代著名都域中,南京不同于北京、西安等,有整齐的街道、庄严 的轴线。南京建部的年代都是国力比较衰退的时代,而且地形条件相对复杂。 但是,正是因为这些制约封建都城规制的因素,在南京城市当中,保留了钟山- 九华山-鸡鸣山和玄武湖的自然空间的渗透。四、让城

13、市充满活力的美四、让城市充满活力的美“情境”,是来源于城市社会学的名词,又称为主观环境或心理环境,是 指人们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社会环境中的一切事物,只有与个人的意识 发生联系后才成为情况,并影响个人的心理。充份考虑各种社会场合及其背景, 即什么人在哪里,什么时候,怎么做诸如此类的情景化的空间的缔造,都 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人群的需要。在城市设计中充分考虑这种因素,让建筑实体 与“余地”适应这种多样性,城市就变得更完美了。人是环境中的主体,如果缺少了人的参与,环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城市设计中充分考虑和照顾人与建筑、人与公共场地的活动需求就显得极其 重要了。“历史上的城市,不是由纯物质因

14、素组成的,城市的历史是一个人类 激情的历史,在激情与现实之间的精妙平衡和辨正关系,使城市的历史具有活 力。”说明人与城市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互为促进。因此,“人的出场”解 释了空间的全部含义,也是城市空间情境的重要内涵。它能够协助解释这是怎 样的一种情境。要形成情境空间,就包含要形成特色化的活动。因而,空间环 境应当以自身具有特色的线索与脉络引导人们理解空间的支持倾向。“余地” 的设计不但要与周围的建筑相互协调,更重要的是适应人们的活动需求。特定的场所会吸引特定的活动和用途,如文化广场不同于商业市场一样, 而行为和活动也倾向于发生在适宜的环境中,甚至对环境产生能动作用。所以 环境脉络与线索表达

15、的特定意义非常重要。特色化与风格化的环境支持特色化 的行为,从而形成更加生动的表象,城市“余地”的合理规划不仅是对生活认 识的一种反映,也不仅只是生活环境的需求,同样是我们精神生活展现的舞台。五、小结五、小结“留有余地”之美从古至今都是值得我们珍爱的,在城市设计中,我们应 该重视“余地”所发挥的作用,“留有余地”才能使城市空间灵动富有生气, 而不会沦为死气沉沉的死城。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德)黑格尔,美学(第 1 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凤凰出版出版社。2006 3於贤德。城市美学m.知识出版社。1998 4马克思。资本论。译文印自朱光潜。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 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49 5宗白华著。艺境m.北京:北大出版社,1987:102 6王伯敏。黄宾虹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34-35 7叶长文。论教学布白的艺术j.课程?教材?教法。1999(11)8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周卡译。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19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