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农村教师培训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209709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农村教师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农村教师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农村教师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农村教师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农村教师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农村教师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农村教师培训(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农村教师培 训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李瑾瑜2008年1月11日一、关于“农村教育”的认识 农村教育是指在农村社会经济环境里,对农村 居民及其子女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村教育的理解一直存在着 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农村教育 表现为一种“离农”的教育,它以城市为中心, 培养离开农村、农业进入城市主流文化而不是 回归乡土文化的人才。另一方面,农村教育又 表现为一种“为农”的教育,它强调农村经济社 会的发展,要求农村教育为农村发展服务的职 能。 “为农”教育是政府主导的价值取向,“离 农”教育则是农民自主的民间价值取向。 但是,农村教育条件差,质量低,绝大

2、 多数农村人不能通过教育实现改变身份 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理想与梦想,农村 教育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所以,大 多数农村人对农村教育并不满意。 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反映农村教育要么 “离农”,要么“为农”。因为城市和农村的二元 对立的社会结构,农村教育一旦选择其中之一 ,就意味着对另一个的背离,使人们对农村教 育的功能认识陷入困境。“为农”教育要求农村 学生服务农村、安守农村、扎根农村,这有利 于农村的发展,但却不利于农村孩子的社会流 动,有违社会公平原则。“离农”教育虽然为农 村孩子提供了流向城市的可能性,却造成农村 教育疏远农村社会,不利于农村的进步。 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城市就

3、 象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农村人,特 别是农村的上过学的年轻人,“离农”成 为大多数农村孩子选择上学的唯一动力 ,也是获得教育收益的唯一出路。农村 孩子将教育看成是掌握文化知识,积聚 城市阶层所需要的文化资本,最终改变 农民的身份。但农村知识精英流向城市 ,造成农村人才匮乏,从根本上滞缓了 农村的发展,使农村贫困化更加严重。 消解农村教育“离农”和“为农”的悖论, 有人提出实现城市化或城镇化或城乡一 体化,消除城乡差异,消除城乡之间的 封闭、对立与分割,这样,农村教育功 能变得多样化。还有人提出城市“反哺” 农村。这些思路有一定道理。但能否解 决农村教育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城镇化和

4、城 市化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中最重大的 变迁之一。城镇发展模式主要以乡村社 区为重点,强调“农民离土不离乡”、“进 厂不进城”,结果城镇遍地开花,占用大 量土地,又达不到效果。城市化以大城 市为核心的城市圈,以大城市各种生产 要素集聚效应,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 带动或扩散效应。 城市财富的不断积累加剧城乡教育的不 均衡。城市是财富高度聚集的区域,城 市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财富流向的 变化。城市与农村巨大的收入差距,使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在半学条件、师资 水平差别十分明显,获得教育资源和教 育机会和教育质量上严重不平衡,农民 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负担过重,丧失教育 的机会更多。 我国农村教育的最大

5、缺憾是以义务教育 阶段的学校式教育为主,面向广大农民 的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很不完善 ,甚至缺失。 教育对农村儿童是权利而不是给予或施 舍。我们看待农村教育时,总觉得教育 对农村孩子是给予,而没有认为是应该 享受的一种权利。一提到农村、农民、 农村教育,我们的观念中能想到的就是 贫穷、落后、愚昧等等负面甚至贬义的 词语,在这种思维下,我们总是把劣质 的东西推荐给农村。 所以,认识农村教育,就有“公民”与“农 民”两个视角。 从给予或施舍的角度看农村教育,我们 更多的是优越、优势甚至是距高临下的 心理,这本身是不公平的。没有人在不 公平的心理中能够有实现公平的行动。 正因为这样,我们总是在抱

6、怨、指责甚 至批评农村教育,“我们对你们都够可以 了,你们还如何”是多少人的心态!回归 农村教育的本真价值,屏弃工具价值, 才能把教育当作农村儿童应该享有的权 利加以维护。 在我们的社会分层观念中,我们总会认 为农村农民是无知识、没教育的代名词 。不好好读书就种地当农民,怎么象农 民,是许多人的口头禅。农民缺乏教育 ,不能享受应有的教育权利,不仅没有 成为我们关注他们关心他们的理由,没 有成为我们为农民呼吁呐喊保卫教育权 利的依据,反而成为我们讥讽贬低甚至 侮辱农民的把柄,没有教育反倒成为了 农民自己的罪恶! 有一本名曰知识改变命运的书,选择了几 十位“追求知识、顽强奋斗,用知识改变了命 运”

7、的各界各路名人是如何通过读书教育成为“ 人上人”的历程。其中书中介绍的第一位是北 京大学副校长、生物学家陈章良。陈先生的照 片下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不读书,我现在可 能是海边一个捕鱼种田的渔民”。这是一个很 典型的受了教育、读了书、成了名的农民出身 的知识分子的心声。我们平时也看到一些人同 样的表述:如果不读书,可能在放羊、在修理 地球、在给别人打工、在伺候老板,等等,总 之,不读书就注定干“低贱”的事。对这样很普 遍的偏见性观念,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发问:我 们是读了书才有幸没有成为农民,当农民应该 是不读书不受教育的人! 如果真正按照常理,那些深深体会到农民 辛苦又有幸没有成为农民的“人上人”

8、,更 应该用自己的声音、力量、努力为农村教 育主张正义,而不应该只庆幸自己。 农村出身的每个人,应该成为农村教育发 展的中坚力量。更何况,农村有那么多孩 子读书受教育,成为名人者又有几何?绝 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公民,他们需要什么样 的教育?是“人上人”的教育?还是与生活 、人生相关的教育?这也是一个有关知识 教育改变命运的话题。 面对巨大的城乡教育差异的事实,城乡教育公 平是当前人们关心讨论较多的话题。城乡教育 公平的内涵是指城乡公民各自得到应得的教育 资源。由于城市优先的城乡二元结构,国家有 限的教育资源首先重点安排投放到城市,将农 村置于轻视或忽视的地位,导致城乡公民所得 教育资源的巨大差别

9、。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均 经费,城市是农村的1。86倍,初中生均经费 ,城市是农村的1。92倍。中央教育拨款的 92%用于占人口30%的城市。农村教育所面临 的资源约束,使农村教育无力也无法兼顾其普 通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功能。 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关系有两中具体的表现 方式:大城市-小农村,小城市-大农村。无 论那种关系,都表现了城市对农村强大的吸附 力。农村的教育资源都会被城市吸附而去,尤 其是师资和生源。而且这种吸附力表现为客观 和人为,被强化利用。于是就有了这样几种形 态:农村学校是城市学校的“练兵场”、“回收 站”、“流放地”、“歇脚点”。农村永远不会因 为城市的存在而得到发展的支持力

10、量,反而会 把农村的各种资源利用甚至掠夺。所以,在城 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不要盲目乐观和夸大城 市教育对农村教育的作用,更不要把“一体化” 视为城乡教育公平的代名词。 农村教育发展的三根支柱:价值、情感 与精神。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院长贝利: 地球是神圣的,也是善良、仁慈和无私的。与地球打 交道,就是改善人的生活,就是归返文明社会道德的 堡垒-真实和质朴。农业不仅是民主的基石,而且是 仁爱、道德和正义的基础。 农村曾给美国以伟大,农民将继续是国家的“道德骨干 ”。城市必须得到发展,它们是新的制度的核心,但决 不能独自建立一种持久的社会文明社会。因为它要依 赖强大的和健康的农村提供人、物质以及精

11、神食粮。 以往,城市就象寄生植物一样,把根扎在广阔的农村 ,从农村中吸收活力。其结果是非常明显的,美国灾 难性地恶化了。城市和农村应该结束在历史上的对立 状态,两者必须努力使农村生活和学校能有巨大的变 革。劳伦斯。阿瑟。克雷明著,单中惠等译学校的变革,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4年3月版,第84页85页。 在农村教育发展中,还有一种现象甚至是倾向,就是过分夸 大技术手段对农村教育的作用与力量。有人很自信地言说: 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可以使农村教育从最 原始的状态跨越到最现代化的状态。甚至有人预言,只要在 农村学校解决了技术环境与条件,用信息的双向传输和多媒 体手段,边缘农村的孩子会和

12、城市的孩子同时享受到同样的 教育。这里有很关键的教育教学问题没有被考虑:一是技术 毕竟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它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不能代替 教育教学;二是教育教学是关涉人的思想、情感、精神、价 值的活动,直播课堂或播放光盘都不能使教育教学在农村孩 子的身边发生感知。三是技术手段的使用其实有很高的成本 代价,维护维修、配件耗材、网络电费、使用水平等等,都 是制约技术手段发挥教育教学作用的重要因素。在许多看似 让农村学校受益的“技术工程”中,许多农村学校因为没有持 续的支持性条件而使技术设备成为了废物,造成的浪费是巨 大的。二、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农村教师的构成 1、公办教师。这些教师大多受到师范专业

13、训练,是农 村教师队伍的主体。但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地域结 构、性别结构、类别结构等造成的差异而出现的数量 短缺。而且教育行业成为就业的大户,每年许多非师 范的大中专毕业生在就业的压力下补充到农村教师队 伍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在2000年“普九”时基本被转正 成为公办教师的“民办教师”,他们年龄大,知识老化 ,教育教学的适应能力差。相当多的农村教师学历与 能力之间差距较大,所学与所用之间矛盾突出。这些 教师的住房、保健、福利等不能保障,教学的倦怠现 象较为严重。加上教学的环境、条件及专业发展的机 会很少,所以面临的教学困难与问题较多。2、代课教师。1984年底以前称他们为“民办教师 ”, 198

14、5年开始,教育部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在全国不允许再出现民办教师,但目前许多 贫困农村地区难以招到公办教师,这些空缺仍 需要临时教师代替,转而又称为“代课教师”。 这些教师主要分布在乡村学校或教学点。 3、自聘教师。由当地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 地方教育发展需要自聘的教师,这类教师又可 以区分为县(乡)聘教师和校聘教师,前者由 县乡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支付工资,后者由聘 任教师所在学校支付工资。4、试教教师。他们有规定的学历和资质的大中 专毕业生,但受到编制限制未正式录用,提前 安排到学校任教,每年通过考试有很少部分转 为公办教师。 5、特岗教师。从2005年开始主要针对“两基”攻 坚县和边远贫

15、困地区师资紧缺的义务教育阶段 学校设立的,从每年大学毕业生中选拔,聘期 三年,工资由中央财政设立的专项资金支付, 但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受到过师范专业训练,而 且三年后由于编制限制,大多数“特岗教师”无 法在当地继续从教。6、支教教师。有许多国际国内的政府与非 政府组织资助的支援西部农村学校的志 愿者支教教师,如团中央的西部大学生 计划等,也有城镇学校援助农村学校的 支教制度。这些教师被看作是给贫困和 边远农村带去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 和新气息的种子。 所以,农村教师队伍构成极为复杂,这 不光是给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带 来许多多样性的困难与问题,更使农村 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许多挑战。 农村教

16、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稳定、合格” (即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稳定、保证农村教师学 历合格)一直是政府制定农村教师政策的基本 出发点,这与当时农村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数 量缺乏、学历不合格现象严重,以及国家经济 基础薄弱、对农村教育投入有限等政策环境因 素有关。到二十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农村教师 政策以“高素质和专业发展”为取向,提高素质 与保障待遇相结合、学历提升与非学历教育培 训结合、严格准入与优化结构结合、外部支援 与内部培养结合,规约性政策与鼓励性政策结 合。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 设,在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启动农 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推动城镇教师援 助农村学校、推荐免试农村教育硕士培 养、实施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加强 西部男粗教师专项培训等方面的政策连 续出台。但是这些政策举措只能在一定 程度上缓解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 还必须探索强有力的农村教师政策,从 根本上、从长远解决农村教师问题。政策性问题值得关注 教师政策的统一性与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