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系统调适与执政党_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176799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系统调适与执政党_国家行政管理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政治系统调适与执政党_国家行政管理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政治系统调适与执政党_国家行政管理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政治系统调适与执政党_国家行政管理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政治系统调适与执政党_国家行政管理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政治系统调适与执政党_国家行政管理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系统调适与执政党_国家行政管理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政治系统调适与执政党_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一、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结构转型问题是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我国社会学界对中国改革开放以 来的社会结构转型问题已进行了十几年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借助于这些成果, 特别是中国社会处于结构转型时期这一事实判断,来探讨我国的政治系统的调适问题,特 别是关于执政党的政治理论问题。依照我国学者的研究, “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 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 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转变的过程是第二次现代化” (注:中国现代化

2、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5-26 页。 ) 。本文的社会结构转型的概念,如果取其表层含义,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 的变迁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社会由以农业社会为基础向以工业社会为基础的变迁过程。 因此,这是“第一次现代化”过程。对这种变迁过程,社会学研究者或者将其分解为比较 具体的结构变化,如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经济及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等等的 变化来分别加以描述,或者从理论上,按照不同的专题诸如社会冲突、社区发展、社会流 动、单位制、城市化、价值观与文化、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等等,来分析这种变迁过程。 前者有助于确认事实,具有明确的公共

3、政策取向;后者对于深化人们的认识,把握社会结 构转型的进程、趋势与特征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但社会结构转型,其深层含义是国 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转换。对我国而言,社会结构转型就是从原来的国家与政治社会关系 模式向国家与经济社会关系模式转换。这样的结构转型已经突破了表层含义的限制,将我 国现代化过程中属于“第二次现代化”的内容也包括其中。无论如何,社会结构转型作为 一种社会变迁的过程,既是广泛的,也是深刻的。本文的研究基于对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如下事实的确认:1.社会结构转型的实际过程于国家的现代化动员和组织,特别是依赖于国家提供的社 会制度与政策。在 70 年代末以前,我国农业社会的基础地位始终

4、没有改变。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及十二大基本完成现代化建设动员的任务。改革开放政策提供了基本的规则,促 进了诸如高考升学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人力资源制度等等的恢复、建立、变革与完善。 这些政策与制度为社会结构转型提供了先决性的条件,而它们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不断创新, 又为社会结构转型提供了保证机制。这个过程的启动和发展在微观与宏观上带来了当代中 国社会结构的逐渐转型。2.从微观上说,人的社会行动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人的社会行动结构,实质是 以个体的普遍意义的社会行动所表现的社会的价值、组织化与制度化的特征,它是对人与 社会关系状态的描述。人的社会行动的结构由以下几大基本要素构成:行动的动机与

5、目的、 为达到目的而选择的手段、社会制度的制约以及人的社会行动的影响。前两个要素具有主 观性,后两个要素具有客观性,但它们不是相互割裂、毫无关联的。一般说,在一定的社 会结构状态中,人的社会行动结构是模式化的。正是基于这样的总体假定,T帕森斯描述 了社会系统中人的社会行动结构模型。就我国而言,给定的制度已经成为人们社会行动的 “信号灯” ,也引导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其中一个重要例证是,在 70 年代末以后, 参加高考上大学成为中学生及其家长们的基本期盼,也是青年人成长的首要路径选择。应 当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们行动的模式被迅速打破。人 们的社会行动的选择具有了

6、相当的自主性、多样性和个体性。在这样的条件下,社会的组 织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渐提上日程。从 80 年代中期到新世纪之初,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 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活动具有标志性。无论是城乡经济组织,还是社区组织,无论是中间组织的涌现,还是企业的公司化改造,都是这种创新的重要表现。它们一方面反映着市场 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人的社会行动结构转型中的新型整合机制。3.从宏观上说,整个社会的技术与知识结构、经济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等都发生了 重要变化。例如,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历时 3 年的研究,到新世纪之初,中国社会阶 层结构已经发生重大转变。经过 20 年的发展,原来形成的两大阶级一大阶层

7、的结构已被十 大社会阶层所取代,并预言,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这种阶层结构将呈现稳定发展趋势, 所变化的主要是各个阶层的规模,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人员、经理及私营企业主 等阶层还会大大扩张(注:这十大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 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 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见李春玲等中国目前社会阶层 结构研究报告 ,载汝信等主编的2002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一书,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15-132 页。 ) 。应当说,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能够更有力地证明 社

8、会结构转型的事实。在农业社会中,社会分层比较简单,不同层次之间的等级比较严格 和分明,社会成员一般难以跨越自己所在的社会层次。社会阶层秩序以强化这种分明的等 级为取向。工业社会中,社会分层复杂化,相对化,社会分层的秩序以合理化为取向,因 而具有调整性与可变性。我国社会转型中已形成的阶层结构在形式上已具有工业社会阶层 结构的特点。4.伴随着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面临着必须发生重要变革的压力。 我国的经济社会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变化,并正在形成自己的惯性,从而, 一种新的经济社会体系正在形成,它对整个社会的作用不断增强,其自主性要求也与日俱 增。但毫无疑问,来自政治社会的强

9、有力的牵制,经济社会的自主性及其与国家的互动关 系并未形成。政治社会成功地动员和领导了社会变迁的过程,但对社会结构转型所造成的 结构状态及其功能性要求并不适应。在改革开放之前业已形成的国家与政治社会的关系模 式,并未作出实质性的改变。这样的状态面临着变革的压力(注:参见拙著政府基础论 ,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04-223 页。 ) 。因此,社会结构转型中深层次的问题已经提 出并需要着力解决。上述诸方面是对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一些基本事实的归纳。确认这些基本事实是我们研 究中国政治系统问题的前提性工作。二、政治系统模型依据政治系统论的一般原理,社会构成了一定政治系统的环境。这个环境

10、与政治系统 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社会结构转型意味着社会环境的重要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影响社 会与政治系统互动的方式,也自然要影响政治系统自身的结构、运行及其功能。在这里,我们从社会结构转型的事实出发,首先对我国政治系统作以下初步描述。1.关于政治系统与社会环境的边界。 “边界”对于政治系统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是政治系统与社会联系的环节,也是居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边界概念使得政治系统 理论具备了可应用性、可操作性,在社会结构中,所有的社会成员一般可归于某一阶层, 而与某一阶层相联系的组织体就处于边界之中,所有的此类组织体构成政治系统与社会的 边界。在通常情况下,阶层并不具有政治属性,而

11、只是人们依据社会群体某种构成特点而 进行的归类。客观地说,不同阶层,其获得资源的属性、方式与数量有区别。阶层通常是 结构松散的规模庞大的抽象群体。在社会行动的实际意义上,每个阶层中都分布着数量众 多的与阶层成员的职业组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组织体,这些组织体具有社会整合及其输 入的功能,因而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它们在政治系统与社会之间划出了一条“边界” 。例 如,没有经过该种组织加以整合的任何社会成员的行动,均不具有政治性质,而只能作出 “合法”与“违法” , “合理”与“不合理”等法律与道德的评价。非政府公共部门、自治的社区组织、社团组织等均属于这样的组织体,它们存在于社会和政治系统之间,既是

12、社 会的“边界” ,也是政治系统的“边界” 。2.关于政治体制。政治体制这个被一般政治系统论所淡化的概念,在我国仍具有重要 意义。社会在结构转型中,其政治系统的形成仍有赖于政治体制,它是政治系统的结构框 架,是生成各种政治功能的基础。一定的政治体制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政治价值和法理 基础;政治权力;权力形成与运行的程序;政治组织与政治角色;将上述各种要素联系起 来的制度。政治系统的变革首先是体制的变革,相伴而行的是整个系统功能的改变。什么 样的政治体制更能适应转型社会对政治系统的要求?从总体说,政治体制能够使政治系统 有效消解社会冲突、保持社会平衡。这样的政治体制应具有以下三大基本机能:一是吸

13、纳, 即通过正式与非正式渠道接收信息、人力以及物质与文化的各种资源;二是沟通与协调, 特别是谈判机能,即通过协商的机制使多种冲突的目标得到整合;三是生产,即通过体制 的运作而生产出公共物品。3.关于社会与政治系统的互动。社会与政治系统的互动是结构转型社会政治系统生存 的基本条件。首先,互动是政治系统运转的体现。这就是说,政治系统运转的动力产生于 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之中。政治系统既非“自转” ,也不是通过控制社会而使其围着政治系 统转。政治系统运转的根据和理由全在于它必须给予来自社会的支持以回报,以及必须对 来自社会的要求给予积极回应,这个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其次,互动是政治系统发挥 功能的体

14、现。产出公共物品以提供公共服务是政治系统的基本功能,其社会目标指向是维 持社会平衡。这个基本功能的实现依赖社会的支持与要求等资源的输入,也依赖公共物品 输出后的反馈,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政治系统的合理性不是通过政治系 统自我界定过程形成的,而是从政治系统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中生成的。4.关于社会冲突与社会平衡。在社会结构转型中和转型后,社会冲突具有集团性的特 征。社会冲突的概念通常被作为社会对抗与斗争的形式来解释(注:包括一些著名的思想 家如马克斯韦伯、基奥格齐美尔、拉尔夫达伦多夫等,均具有该种倾向。马克思主 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也被看作是社会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 ) ,但我们将现实

15、社会中的社会冲 突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状态,这种状态是阶层化社会的常态:社会阶层多元长期并存,它 们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种利益关系中长期保持着一致中的不一致、平衡中的不平衡的状 态。现代化在其发展进程中造就了社会的一致性:大体相同的价值取向,行动理性化,规 则的普遍化,国家权力的非垄断性(注:亦可称之为国家权力的共享性,即国家权力具有 真正的公共性,不再为某一阶层所独占。 )等等。但不同阶层具有不同的掌握与支配社会资 源的能力,因此,各阶层之间所获得的利益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就构成了不一致的结构。 当政治系统能够为社会提供充足的有序参与的渠道,并能够迅速反映来自社会的要求时, 阶层与政治系统之间

16、的互动呈现平衡状态,这同时也就是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平衡状态。但 任何政治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都难以满足社会的全部要求,因此,在总体上的平衡状态下, 会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即不平衡关系。社会冲突通常就是这种不一致与不平衡的关系。导致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从政治方面说,主要是政策根源与政治体制根源。政策作为 分配资源的有强制力保障的规则,其中大部分具有阶层的面向,例如税收、产业、社会保 障等政策对不同阶层而言,具有不同的影响力,不同阶层从政策执行中形成的“损益”也 会存在差别。政治体制是政治系统的结构性要素,它是政治系统存在的形态,也是生成政 治系统功能的保证。政治体制在四大环节上直接影响政治系统与社会的关系:一是输入的 环节,二是决策过程,三是输出环节,四是反馈环节。这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政治系统的 能力。在社会结构转型中,政治体制将出现与转型社会相适应的改革过程,这个过程是一 个引发社会冲突的过程,因为它带来了社会各阶层对政治资源的争夺。但如果政治体制不变,或者政治体制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则引发的社会冲突可能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