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教育学模块解读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154592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教育学模块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2011教育学模块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2011教育学模块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2011教育学模块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2011教育学模块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教育学模块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教育学模块解读(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2011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笔试部分)(笔试部分)教育综合教育综合 “教育学模块” 解读苏莉苏莉以以20102010年福建省中小学年福建省中小学 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 试部分)试部分)教育综合教育综合考试考试 大纲和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在考试说明为依据,在 广泛参阅教育学编著及专著广泛参阅教育学编著及专著 的基础上对的基础上对“教育学模块教育学模块” ” 的评价要求、学习范围(知的评价要求、学习范围(知 识点和能力点)进行解读。识点和能力点)进行解读。“教育学模块 ” 的评价要求“教育学模块教育学模块”

2、 ” 的评价思的评价思 路路 评价目标评价目标 试题特点试题特点 试题内容试题内容 试卷题型试卷题型 试题难度试题难度 试题能力层次试题能力层次 “ “教育学模块教育学模块”评价目标解评价目标解 读:读: 1.1.考核应聘者教育理论素养及考核应聘者教育理论素养及 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 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换言之,应聘者应在一定水(换言之,应聘者应在一定水 平上掌握教育的基础知识、基平上掌握教育的基础知识、基 本理论、基本方法,具有分析本理论、基本方法,具有分析 问题、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问题、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 的能力。)的能力。)2

3、2考核应聘者对国家基础考核应聘者对国家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相关理论的掌教育课程改革相关理论的掌 握程度及其应用能力。握程度及其应用能力。(在(在 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 的基础上)的基础上) 试题特点试题特点 基础性:基础性:考核考生对基础知识、考核考生对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掌握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基本理论掌握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 应用性:应用性:呈示教育教学问题情境呈示教育教学问题情境 材料或某些观点,考核考生分析材料或某些观点,考核考生分析 问题、解决实际的能力。问题、解决实际的能力。 时代性:时代性:适当关注教育热点和社适当关注教育热点和社 会热点问题;关注新课程改革

4、。会热点问题;关注新课程改革。 试题内容试题内容科学、严谨,适度体现开放性科学、严谨,适度体现开放性 。 试卷题型试卷题型供选用题型有单项选供选用题型有单项选 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 题、填空题、简答题、论题、填空题、简答题、论 述题、案例分析题等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试题难度试题难度试题不同难度要求的分数试题不同难度要求的分数 比例为:易比例为:易30%30%、中、中50%50%、 难难20%20%。 试题能力层次试题能力层次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 要求的分数比例为:识记要求的分数比例为:识记30%30%、 理解理解30%30%、应用、应用40%4

5、0%。“教育学模块” 的 知识点和能力点解读教育学(一)教育学(一) 教育及其发展教育及其发展 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 课程课程教育学(二)教育学(二) 教学教学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 德育德育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 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教育及其发展v教育的发展v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教育” ”概念的界定概念的界定一般认为,一般认为,广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增泛指增 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 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 种活动,除了包含学校教育外,种活动,除了包含学校教育外,

6、 还包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还包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 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 身心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发展的活身心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发展的活 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但并不限于学校教育,例如函,但并不限于学校教育,例如函 授教育也属于此类。授教育也属于此类。|教育发展历史分期教育发展历史分期 1.1.以生产力水平为依据,可分为以生产力水平为依据,可分为 原始社

7、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 育、现代社会的教育三个阶段;育、现代社会的教育三个阶段; 2.2.以社会的产业技术水平为依据以社会的产业技术水平为依据 ,可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可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 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三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三 个阶段,或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个阶段,或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 、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 教育、知识社会的教育四个阶段教育、知识社会的教育四个阶段 ;3.3.以生产关系(社会形态以生产关系(社会形态 )为依据,可分为原始社)为依据,可分为原始社 会的教育、奴隶的教育、会的教育、奴隶的教

8、育、 封建的教育、资本主义的封建的教育、资本主义的 教育、社会主义的教育五教育、社会主义的教育五 个阶段。个阶段。|教育各个发展历史时期的特征教育各个发展历史时期的特征以生产力水平为依据,教育发展以生产力水平为依据,教育发展 历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历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 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三个阶段,各具特征。三个阶段,各具特征。1.1.原始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原始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 附属性;原始性;平等性。附属性;原始性;平等性。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 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专门化;等 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分离和对 立;

9、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 体制官私并行;学校教育制度出现并 不断地发展,但尚未成形;教学组织 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积累了比较丰 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 育教学思想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 主导地位,教育的功用性价值不受重 视。3.3.现代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现代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 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的主要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的主要 特征(特征(1 1)现代学校出现并发展;)现代学校出现并发展; (2 2)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地位提升)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地位提升 。(。(3 3)关注点从过去转向未来。)关注点从过去转向未来。 (4)(4)繁荣并规范了各类教育组织。繁荣并规范了各

10、类教育组织。 (5 5)变革迅速。()变革迅速。(6 6)全民化。)全民化。 (7 7)民主化。()民主化。(8 8)终身化。)终身化。 (9) )(9) )人性化。(人性化。(1010)现代化。)现代化。 (11)(11)信息化。(信息化。(1212)国际化。)国际化。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教育者 受教育者(或称学习者)受教育者(或称学习者)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 |教育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1.1.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受教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受教 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相互独立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相互独立 。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

11、三个。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三个 要素所处的地位不一样,发挥作用的要素所处的地位不一样,发挥作用的 方式和程度也不一致。方式和程度也不一致。2.2.教育者、受教育者、受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相互规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相互规 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 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系统。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系统。 教育的功能v教育与社会的关系v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的政治之间存在 的关系 1.政治对教育起着重要的制约和 影响作用,表现为:(1)制约着 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2)制约和影响教育目的;(3 ) 制约和影响教育内容;(4)

12、制约和影响教育制度。 2.教育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政 治的制约,一方面,它并不放弃 自己的任务直接为政治服务;另 一方面,它能对政治产生巨大的 影响:(1) 能够促进年轻一代 的政治社会化,培养合格公民; 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传播政治 意识,倡导主流政治价值观;制 造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促 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与社会的经济之间存在的关系 1.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制约表现为:制 约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制约人才 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制约课程的设置 及教学内容;影响教育结构、教育制 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 革;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但归根结底是要受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以及政治经

13、济制度的制约。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为: (1)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 动力;(2)保存、传播和创造科 学文化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 化水平,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 重要途径,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与新的生产力;(3)通过自身的 运营,直接推动经济增长。 |教育与社会的科技之间存在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 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 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和手段。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 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 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 功能;教育具有

14、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 功能。 |教育与社会的文化之间存在 的关系 1.教育的发展受文化发展的制约 ,这种制约表现为两个方面:(1 )文化是政治、经济与教育关系 的重要“中介”。(2)文化按其 自身特点和要求作用于教育。 2. 教育反作用于文化 教育能够 促进文化的传递和保存、文化选 择、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文化的更新和创造。 3.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 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界说个体身心发展通常指作为复杂整 体的个人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全 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有规律 的变化过程,它是个体的潜在素 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个体的

15、 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 个方面。 |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学界 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 1.内发论 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 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 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 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 2.外铄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主要 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 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 教育等,外在力量的影响决定个 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和形式。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均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16、6.整体性 7.稳定性和可变性|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 育应注意的几个方面要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 环境 教育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在个体身 心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2.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3.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4.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身心发展的 巨大作用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v教育目的概述v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概念的界定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 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 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