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问题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6144781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问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文题目: 论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问题论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问题 姓姓 名名: 曾庆彬曾庆彬 系(院)专业系(院)专业: 金融保险系金融与证券金融保险系金融与证券 年级班级年级班级: 0 5 级证券一班级证券一班 学学 号号: 05060128 指导老师指导老师: 栾华栾华 完成时间完成时间: 2007 年年 12 月月 5 日日 摘 要我国银行的巨大不良资产一直是困扰我国金融行业的一块心病。特别是加入 WTO 以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放开,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会对我国金融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因而,其不良资产的问题也必定会成为其发展的绊脚石,虽然资产管理公司的成

2、立已经使其不良资产情况大为改观,但问题仍旧存在,本文针对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它包括外部原因(市场经济基础不够完善;法律制度环境不够健全;政府不当干预;企业效益低下、结构失调;同业竞争无序)和内部原因(银行机制不健全;风险意识淡薄;贷款管理薄弱;信贷人才缺乏),从观念创新,实现不良资产风险防范“关口”前移手段创新;采取多种方法降低不良资产;管理创新,规范化、高效率、高质量防范不良资产风险三个角度以及在化解银行不良资产时应注意的问题对我国的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有所参考。本文对如何降低和化解银行的不良资产提出了 10 种主要方法。它们分别是积极探索新立法、新策略,推动

3、诉讼工作来降低不良资产;采取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盘活企业不良资产;采取信贷手段盘活不良资产;注重银行权利,通过追索保证人、行使代位权保全资产;通过参与债权重组、购并、破产核销等方式,降低不良资产;不良资产证券化;通过债转股增加银行资产的留动性,保障银行信贷的安全性;与企业资产经营状况的改善相结合;银行自身加强管理;外资参与等。关键词关键词:银行 不良资产 化解途径目录目录前言 .1一什么是银行的不良资产 .1二不良资产的成因 .2(一) 外部原因.2(二) 内部原因.3三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的新对策 .4(一) 观念创新,实现不良资产风险防范“关口”前移.4(二) 手段创新,采取多种方法降低不良

4、资产.4(三) 管理创新,规范化、高效率、高质量防范不良资产风险.7(四) 技术创新,为不良资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持.8四化解银行不良资产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8结论 .9参考文献: .101论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问题论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问题前言前言“目前中国银行业的最大风险是 70 亿美元的不良贷款。处理不好,经济改革的成本会吞没经济改革的成果。”英国金融时报、高盛公司、穆迪公司、法国里昂证券同时发表了对中国银行业的研究报告,对不良贷款的现状发出警报。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已成为困扰和束缚我国金融体制与经济健康发展的桎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累积更是引发金融危机的最大隐患。因此,不良资产的防范和化解应是各

5、家银行信贷乃至通盘工作的重点之一。我国的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始终是困绕我国银行业的大问题,尤其是加入 WTO 以后,面对外国金融企业的巨大冲击,我们又该如何化解已存在的不良资产以及如何应对新产生的不良资产,以便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加速自身的发展呢?本文试图从在新的条件下应如何化解我国银行不良资产提出一点粗浅见解以期商榷。银行不良资产是一个较宽泛的银行资产质量概念,严格意义上是指银行机构资产负债表中不能按时(事先约定的期限)、足额(按事先约定的利率)得到利息收入和收回本金的资产。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存在大量的银行不良资产,根据其“不良”的程度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类型:一是轻微不良。二是已初步恶化,但

6、尚可救药的不良资产。三是已严重恶化,不可救药的不良资产。这部分不良资产已经病入膏肓,约占总资产的16。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问题还相当严峻。因此,如何化解和防治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一一什么是银行的不良资产什么是银行的不良资产银行的主要资产是贷款。目前中国的银行对贷款普遍采取如下分类方式: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后三类,即“一逾两呆”合称为不良贷款。这种分类方法,界定的标准为期限:贷款本息拖欠超过 180 天以上的为“逾期” ,贷款利息拖欠逾期三年为“呆滞” ,贷款人走死逃亡或经国务院批准的为“呆账” 。呆账的核销要经财政当局批准,呆账核销即视为放弃

7、债权,仅需提取普通呆账准备金(还不到贷款总量的 1%)。但在部分银行中,存在一种现象:贷款只要超过约定还款日期就认定为逾期。同时中国银行界也采用了国际通用的信贷管理方法,将贷款按风险程度分类,为特定风险级的贷款作相应的准备金提取及其他手段。这套以风险为基础的贷款分类方法即“五级分类法” 。将贷款风险分为五类,即2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后三者称为“不良贷款”),它将贷款按实际偿还可能性分别按不同比例足额提取呆账准备金并专门用于贷款呆账损失的核销,并以贷款质量的升级为管理目标。二不良资产的成因二不良资产的成因( (一一) ) 外部原因外部原因1.市场经济基础不够完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8、轨,从单一所有制为主的公有经济向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转型,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制,我国才几年的时间,由此形成扭曲的或相悖的经济、金融、法律、社会、民事环境,使银行的商业化、贷款的市场化、交易的诚信化原则不能真正贯彻始终。银行的贷款不得不围着政府的指挥棒或利益导向转,不良资产日积月累,经过多年的“滚雪球”而形成积重难返、尾大难掉的局面。2.法律制度环境不够健全。从 1994 年以来,我国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及再早一些时候的破产法、公司法等,虽然搭建了市场经济下企业行为和商业银行经营的法制环境,但总体上不够健全,尤其是在保护债权人利益的法律制度方面,更显得单薄、软弱,执行乏

9、力。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一些复杂的银企纠纷的法律救济无从奏效。目前这种现象,担保虚设、欠债有理、欠债有利等似乎已成为一种“正常”现象,“赖账经济”机制在法律缺陷、地方保护、信用失衡的环境下已悄然生存。在国家救助扶持企业的一系列政策设计,如“贷改投”、担保、转制、破产、兼并、“债转股”等愿望被曲解、异化为债务人逃避银行债权的“道德风险”。3.政府不当干预。政府干预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但是,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大都是按照地方行政建制设置的,而国有银行总行的一级法人地位,也是近几年才逐步确立,因此,地方政府不仅是企业、民众的“父母官”,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银行资金的“当家人”

10、或调解人,他们用不适当的行政干预或所谓的“现场办公会”、“书记市长协调会”,以及批条子、打招呼等形式,责成银行给不适宜贷款的企业贷款,指示或“商量”让银行为不能偿还债务的企业“网开一面”、“适当关照”等等,把严肃的市场信用原则化为银行与地方领导是否关系铁、能办事的银政关系。4.企业效益低下、结构失调。众多的国有企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设起来的,由于其3产品的品种、质量、成本、价格、服务等不能及时适应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法则,在与“三资”、集体、民营、乡镇、个体经济的竞争中失去了往日独占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回报,经济效益普遍下降,亏损企业和亏损金额急剧增加,陷入无力还债甚至连员工工资也不能按时支付的

11、困境,连带以国企为主要客户群体甚至唯一客户群体的国有商业银行“唇亡齿寒”,不良贷款纷至沓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许多不良贷款就是国有企业巨额亏损在银行的投影。5.同业竞争无序。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制,原来的专业分工壁垒被打破,这是社会的进步所需。但在转制竞争时各家银行却不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反而弃长就短,竞相进入自己原来不熟悉的领域争客户、挖存款、抢份额、拼贷款、比优惠,国有银行之间形成了“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局面。由于这种越演越烈的不规则、不公平、甚至不守法的无序竞争,几乎每家银行都有不少贷款形成了“贡品”饿变成“不良”。( (二二) ) 内部原因内部原因1.银行机制不健全。由于转制的需要和

12、资金的短缺,银行管理层、经营者、业务员对存款的关心大于贷款,对资产账面价值的关心大于实际价值,因此对存款的增减有较强的激励约束机制,而对贷款的增减或质量好坏则无明显的激励或约束。在我们的视野里。,不乏抓存款得力而升迁、获奖甚至当劳模的标兵,也因存款掉队而被撤职、减薪、受罚的典型,但却很少见到因贷款质量上不去甚至遭受严重损失而“下课”或赔偿的事例。在这种机制的孕育下,粗放经营、违规经营、关系经营等案例层出不穷。2.风险意识淡薄。经过几年商业银行的实践和灌输,银行干部员工逐渐有了存款、头寸、客户、服务、规模、份额等意识,但市场、成本、核算、风险、质量、效益、责任、科技、网络、人才等意识还十分欠缺,

13、亟待加强。在实际贷款项目审批过程中的“大户意识”、“国企意识”、“首长意识”、“关系意识”等意识就会在人的头脑中不知不觉地会有反映,并发生作用。正是在这些但不是立足于风险防范和效益回报的“意识”引导下,我们的贷款流向了一些不该流向的企业或项目,不良贷款也不断滋生。3.贷款管理薄弱。对贷款管理,应该说早就建立了“三查”(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制度。但问题出在“三查”制度不配套,执行不到位,查处不严格,以致在贷款中交了许多不该交的学费。第一还款来源不足,第二还款来源不实仍盲目贷款;有的为追逐蝇头小利,不顾风险搞多头贷款或“高利贷”;有的过了追索、诉讼保全期限也无人查究,有的甚至弄虚作假,在检查考核中玩文字或数字游戏,欺上瞒下。可以说4在银行的各种管理中,信贷风险管理是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也是不良贷款大批量高速度产生的一个根本内因。4.信贷人才缺乏。银行的人员组合中,合格的信贷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层层告缺,在日益扩大的信贷市场上,现有人员疲于应对市场营销,无暇或放松后台管理、监督、检查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培训,甚至有些连财务报表也看不懂的人员也在经营或分管信贷工作。反之,银行不合格的负责人或信贷员越多,银行不良贷款就越多,亏损就越大。三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的新对策三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的新对策( (一一) ) 观念创新,实现不良资产风险防范观念创新,实现不良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