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精品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139354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6.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精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精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精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精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精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精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精品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苏洵(1009 1066),字明允, 汉族,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 子苏轼、苏辙合称 “三苏”,均被列 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 ,尤长于策论,主张“言 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 解精辟,论点鲜明,论 据有力,语言锋利,明 快酣畅,纵横捭阖,雄 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 家的风度。著有嘉祐 集。本文即选自嘉 祐集权书,权书 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 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 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

2、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 ;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 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 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 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 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 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 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 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 的。北宋

3、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 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 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 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 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 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 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 。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 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 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 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 ,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 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

4、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 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 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 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 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 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 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 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 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 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

5、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 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 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 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

6、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 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 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 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

7、弊在赂秦也。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弊在赂秦。一是从赂秦的国家说赂秦而力亏,破 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赂秦的国家说不赂者以赂 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总分总故曰:弊 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 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 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 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 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 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

8、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 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第二段:分析赂秦而亡的原因“诸侯之地有 限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 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 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 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9、或未易量。 第三段:分析不赂秦而亡的原因“齐人勿附 于秦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 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 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 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 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四段:以史为鉴,奉劝统治者“为国 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 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 六国下矣。第五段:以史为鉴,奉劝统治者“苟以 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并 列)弊在赂秦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总 分 )(第一段)(总

10、分)(第二段)(总分)(第三段)(过渡)(分总)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第四段)(引古)(递进)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五段)(讽今)对比论证。文中,“赂者”与“不赂者 ”失国的先后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的得失 对比;秦受赂与战胜所得土地的多寡对比;诸 侯行赂与战败所亡的土地对比;赂秦频频与一 夕安寝的情势对比。事例论证。举齐国“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的史实,来证明“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及“不赂者以赂者丧” 的观点。引用论证。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借古讽今,切中时弊;论点鲜明,论据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通假字通假字(1)暴霜

11、露,斩荆棘(2)暴秦之欲无厌“暴”同“曝”。读p,晒,引申为“暴 露”,意为“冒着”。“厌”同“餍”。读yn,满足。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觉今是而昨非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或曰:六国互丧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不是不能有人有时,偶或 有的有的或许,也许非或一词多义一词多义错误 没有大则得城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吾得兄事之当与秦相较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会不相从许得到,获得 。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 能够,可以。读di,必须,应当。得相互相。 表动作只涉及一方,他。 读xin,宰相。表动作只涉及一方,你。诸侯之所亡而亡

12、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广故数言欲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丧失,丢失 灭亡作为成为 被,介词 治理逃亡通“无”,没有亡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起初,副词 才,副词终于,副词 坚持到底,名动所以,因此,连词 旧,形容词胜利,形容词 战胜,形动始终故胜 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始速祸焉 可谓智力孤危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至于颠覆 后秦击赵者再 那实际情况/实际上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招致/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13、前例、旧事/今指真实 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终究,到结局/表示另提一事 两次/表示又一次 1、不能独完。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以地事秦。4、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名词作动词,作战,打仗。词类活用词类活用5、始速祸焉6、李牧连却之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9、日削月割 名词作状语,每日,每月。使动用法,使退却。名词作动词,礼遇,礼待。名词作动词,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招致。(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赵尝五战于秦。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省略宾语。介词结构后置判断句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判断句作者论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各是什么? 论赵的灭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论齐的灭亡:与嬴而不助五国。论燕的灭亡: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参考:前人论史,往往取诸一端,所论不一 定全面,但求持之有故而不及其余,以使言 之成理。这种论证,无非是自圆其说。如六 国中,齐、燕距秦最远,故秦用兵灭其国稍 迟。灭六国及燕,都是统一大势之必然。“ 以荆卿为计”只是作为导火索,加速了燕的 被灭。作者论述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否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