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学案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6125811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别诗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送别诗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送别诗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送别诗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送别诗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送别诗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别诗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诗宋词选读唐诗宋词选读之送别诗学案之送别诗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送别诗出现的背景2、把握这类诗歌的主题及艺术特征。3、理解并把握春夜别友人 送魏万之京 送友人三首送别诗的内容和情感。知识链接:知识链接:1.1.送别诗产生背景:送别诗产生背景: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

2、咏叹的永恒主题。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2、主题与写法特征1 1). .形式标志: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 2). .基本主题: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3 3). .感情色彩: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学习内容学习内容】:一、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一、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门外。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

3、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长亭“ “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2、时间:夕阳、日暮。时间: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

4、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3、季节季节:秋秋。“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二首 ) ,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 “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高 ) ,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还有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意象。4、意象:酒、斑马、晚风、

5、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意象: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寒蝉、烟波、水、浮云。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 “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 ) ,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 “昔我往矣,杨柳丝丝”(诗经 )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二、二、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

6、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直接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意直接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意。李白的赠汪伦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对友情的咏唱。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壈,其送别诗还可以裹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 “寒雨连江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注意送别背景注意送别背景。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友人。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友人。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

7、之以言”的倾向,如高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往往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三、三、送别诗从情感基调情感基调上看,可分为以下几种:1、写景之昏暗、寒冷、迷茫、凄清,表达凄婉感伤、悲伤痛苦、惆怅迷惘的感情、写景之昏暗、寒冷、迷茫、凄清,表达凄婉感伤、悲伤痛苦、惆怅迷惘的感情

8、。此类送别诗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缠绵悱恻,意极为凄悲。 2、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清新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抒发无限眷恋、依依惜别勾画清新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抒发无限眷恋、依依惜别的深情。的深情。对朋友的深切关怀与无限思念,此类送别诗给人情感上的审美感受。3、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健康高雅的格调。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健康高雅的格调。有开阔的诗境,爽朗的音调,体现高远的志趣和开阔的胸襟。四、送别诗主要艺术手法:四、送别诗主要艺术手法:一、托物寓情:一、托物寓情:1、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水深比情

9、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2、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 )二、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二、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啊谊的。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1、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三、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三、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1、

10、“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2、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佳句, 别董大二首四、虚实相生。四、虚实相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纵观古代的送别诗,赠别也罢,留别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五、补充常见意象与含义五、补充常见意象与含义来源:学科网学科网 ZXXK杨柳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一则,千丝万缕的柳

11、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落日斜阳落日斜阳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如“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送别月月 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

12、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长亭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酒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 “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 ) ,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 ,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yn )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秋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

13、词二首 ) ,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 “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高 ) ,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送别诗的常见手法送别诗的常见手法 1)、融情于景:)、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

14、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楚江微雨 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2)、烘托:)、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

15、现人的情思心绪。再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来源来源:学学+科科+网网 Z+X+X+K3) 、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4) 、想象(虚拟):、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 “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都运用这种手法。六、送别诗鉴赏示例六、送别诗鉴赏示例(一)(一) 春夜别友人春夜别友人默写:默写: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