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比较文学总论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122615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比较文学总论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一章比较文学总论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一章比较文学总论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一章比较文学总论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一章比较文学总论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比较文学总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比较文学总论(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总论总论人们通常认为,比较文学诞生于 19 世纪末期。应该说,这是一门不算太新的学科。然而在实际上,它却总给人一种出世不久的印象。我们看到,它老是与“新兴”之类的字眼联系在一起。回顾这门学科一百余年来的历程,它的确充满生机与活力,可是,另一方面,它又自始至终充满争讼与危机,就连今天最有“资格”谈论它的比较文学“泰斗”,也感叹不明白它何以是其所是。如果说它是一门根基不稳、定义不明的学科,恐怕没有人会提出异议。可是事实上,它又在迅速地发展与膨胀,不断有新的方法和领域自愿归属到它的名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已设有 12 个二级学会,而且呈增加的趋势),使得它在阵容上、范围上、内容上不断扩大

2、和更新。这一现象的确令人费解,但学界对此所提出的理论破解却并不尽如人意。其中原因自然很多,其一便是以往的比较文学的界定者往往仅从研究对象和范围来把握这一学科的本质属性,而忽视了研究主体自身的因素。实际上,离开了特定的主体,便谈不上对相关客体进行准确、全面和充分的认识。主客体相互包容、互为前提,这决定了对其中任何一方的认识都不能离开另一方的视角与视域。因此我们首先要提出比较文学的学科意识等问题,以便将比较文学纳入更加全面、更加开阔的视野之中来进行考察。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学科意识在讨论学科意识之前,有必要对比较文学“名”与“实”的争议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危机论”作一阐述。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构成

3、条件,比较文学也应该如此。作为一门学科,它应该有其区别于一般人文学科的特点。然而,究竟什么是比较文学,这个问题几乎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困扰着人们。因此我们研究比较文学这门学科,首先面临一个正名问题,即对比较文学的学科概念作一个适当的界定。1970 年,美国著名学者韦勒克曾经说过, “比较文学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学科领域”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见: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36 基亚.比较文学.见: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7576 ,各国学者都试图给它正名,于是便有了“全球文学”、 “国际文学”、 “世界文学”、

4、 “各国文学的历史研究”、 “国际文学关系史”等多种名称。一门学科被赋予如此之多的名称,这种现象在世界学术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尽管如此,目前人们还没有提出一个更好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名称,因此“比较文学”这个名称便沿用至今。 其次是“实”的争议。 “名”的争议当然是因为它不能很好地体现“实”的内涵与外延。比较文学是一门秉性善变的学科,因此要在现有名称之外找一个一劳永逸的恰当名称,我们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若以巴登斯贝格、梵第根所确立的理论规范为标准来衡量,半个多世纪里比较文学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化!有的变化甚至走到了原来的反面,然而它们却能够集合于比较文学的旗帜之下。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下述五个方面

5、:一是研究范围扩展到没有事实关联的文学之间,扩展到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的相互关系之间;二是研究方法从单纯讲究实证、考据发展到几乎不加任何限定;三是各种新文论的大规模介入,使得法国学派的元老们视为“不可靠”的“综合研究”大行其道;四是文化研究日益繁荣,使得比较文学的“外部研究”再一次成为时髦,然而这种研究并非仅如半个世纪前对作家在国外声誉、影响等的外部清理,而是撷取了当代文化、哲学的众多方法视点后由“外”向“内”的深层透视;五是民族性不再像早期比较文学家所竭力反对、急于驱逐的幽灵,而是成了比较文学自身挥之不去的合法成员。也就是说,在比较文学营垒里,已找不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际性”了。在这一变迁过

6、程中,法国学派曾经是韦勒克等人猛烈抨击的对象;70 年代以后,韦勒克等人又成了新文论倡导者们攻击的靶子,而新文论阵营中那些固执文学独特性的学者如乔纳森卡勒、米歇尔里法泰尔又是文化研究倡导者们的“眼中钉”每一次你来我往的口诛笔伐都有“危机”的声音在回荡,危机似乎也是比较文学行进过程中如影随形的幽灵。近年来,我国比较文学界出现了一种“新危机论”。曹顺庆说:“反观今日中国比较文学界,在学科研究内容和方法方面,也已呈现茫然和困惑之现象,如果说韦勒克称 1958 年危机为一潭死水的话,那么我们目前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方面则堪称一团雾水。辨不清方向、不知何去何从的现状,导致了当前全球性的比较文学的新危机。

7、”曹顺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闭幕词及会议总结.中国比较文学通讯,1996.3:49 而在此之前六年,钱念孙在比较文学消亡论一文中说得更为严重。他从朱光潜对比较文学的看法引申开去,得出结论:“今天比较文学所特别强调的内容,在明天必将成为每个文学研究者理应具备的起码素质。在这种情况下,比较文学必将逐渐走向被取代、被消融的道路,即比较文学将消融在各类具体的文学研究,如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或小说研究、诗歌研究之中在未来的发展中,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它的名称和定义只能作为纪念品而保存在历史的记忆里。 ”钱念孙.比较文学消亡论从朱光潜对比较文学的看法谈起.文

8、学评论,1990.3:9697 陈思和也在一篇文章中对比较文学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它是否有一套完整的认识论作为出发点提出了质疑。 “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只要谈文学,就属于比较文学,只要出现一种理论,它必然属于比较文学” 陈思和.困惑与疑难关于比较文学的一次发言.上海文论,1991.6:42。上述几位中国学者的意见,也许不无可商榷之处,然而应该承认,他们的确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即对比较文学的对象、范围和方法如何作一个合理的界定。人们常说,比较文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边缘性”总还得有一个“边”。这个“边”可以移动,但不能没有尽头。也就是说,不能搞“无边的比较文学”。而在比较文学自身理论的建设方

9、面,如何去寻找这个“边”,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了。我们认为,要找到这个“边”,首先就必须确立比较文学的学科意识。那么,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学科意识呢?让我们先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之一杜桑在 20 世纪初开始尝试用生活中的“现成物”来充当艺术品,这开了后来许许多多装置艺术的先河。许多后现代艺术家把生活中的罐头盒、轮胎、可口可乐瓶、山羊、公鸡、报纸等等现成品,原封不动地搬上艺术的殿堂。美国人史密森赖以震惊艺术界的漩涡形防波堤便是用推土机在犹他州大盐湖边垒起的石头堤坝。我国 80 年代中期也有人把草席子当艺术品在艺术展览会上展出,名曰“牛吃草”。这些艺术尝试的功过是非姑且不论,我们的问题

10、是:生活中的现成物为何一旦搬进艺术殿堂(如艺术展),便可变成或者当成艺术品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现成物“原封不动”地搬入艺术展厅的中途,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在它身上对象化了,二是现成物进入展厅后便被艺术场景化了,这一艺术场景要求这些现成物体现艺术家的艺术观念,或者说,将此种艺术观念释放出来。这些现成物看似本真,实际上却也经过了艺术家的选择与过滤,借助它们,艺术家的此种观念才得以显示出来。我们认为,此种被移入对象的艺术观念便是一种学科意识,它必须有赖于特定对象才能够传达出来。显然,比较文学的学科意识也是对研究主体所提出的要求,即比较文学研究者应该具备一种特定的主体意识和学科观念。从构成上说

11、,我们认为它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世界公民意识,这里主要是指研究者对于不同文化的态度。在人类文化早期,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各种文化圈都经历过以自我居住地为世界枢纽的文化自我中心主义阶段,如我国古代的华夏天下观,古希腊的神谱体系等等,而“地中海”的名称本身便显示了周围居民的狭隘眼光。这些文化自我中心的观念长期沉积在各民族的心理深层,成为一种很有生命力的内在精神,贯穿于不同的时代之中。华夏中心观念固然曾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近现代化进程,而西方中世纪之后的文学研究长期以来都带有爱国主义的动机,(美)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黄源深译.见: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2、1985.147这也是不争的事实。19 世纪生物进化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大行其道,谁说其中没有民族(种族)主义的因素在作祟?法国学派早期有意无意地总是注重本国作家对外国文学的影响,无疑具有为自己的文化评功摆好的心态,但其底蕴不是同样浸润了文化沙文主义倾向?直到今天,谁能说欧洲中心主义不复存在呢?谁能说华夏中心主义消亡殆尽了呢?生物进化论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开始受到文化人类学家的置疑和清扫,但沉淀在民族心理底层的文化中心心态却积习难除,它的存在严重妨碍了比较文学的深入发展。因此,我们主张比较文学研究者应以世界公民的胸怀,破除沙文主义心理,平等看待一切其他文化,避免在具体研究中强求一律,削足适履,任意截取

13、其他文化来填充自己预先确立的体系。当然,这种世界公民的意识并非完全排斥民族性和民族风格,也就是说,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沙文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在“比较”研究不同文化与文学的过程中,甚至是在单纯研究某一其他民族的文化与文学的过程中,由于民族 “成见” (preunderstanding) 的必然介入,研究本身不可避免地要抹上民族的色彩,民族性同样是比较文学的合法内容,因此,充分尊重其他文化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追求,也是世界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二是比较文学的对象意识。在对比较文学进行界定时,国际比较文学界也有人从主体的角度来着手,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便是美国学者哈斯葛尔M勃洛克。他认为“比较

14、文学主要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地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美)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施康强译.见: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96(美)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黄源深译.见: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44(法)基亚.比较文学前言(1977 年). 颜保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3(美)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黄源深译.见:干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32 133 参见:(法)艾金伯勒.比较文学的危机.密西根州立大学出版社英文版,196

15、6.46 实际上,在比较文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将注意力放在对文学作品的外部关系的研究上,一种则关注文学本身的独特性。二者在不同发展阶段便具有不同表现形态,如在韦勒克看来,体现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的差别,在当代文论界,则表现为语境化与非语境化的对峙。我们认为,倘若在二者之间固执一面而排斥另一面,这是断乎不可的。世界上不存在纯度为百分之百的文学,文学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天然地与非文学因素结合在一起的,二者的关系,既有各自特性上的相互对立,也有互为存在前提的相互依存。从文化或“外部”的角度研究文学“内部”何以可能?就是因为这两种构成内容必然相互包含,而且外在的文化因素,可以陶养人们对文

16、学独特性的省察力和理解力。所以说,文学的文化研究理应是一种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的研究。然而,在比较文学里,文化研究必须以彰显文学自身的独特性为旨归,文学必须成为比较文学不同研究中的焦点与核心。这样,研究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便不至于成为对某种自然科学原理的演绎和阐析,研究文学的非文学构成也不至于仅仅属于一般文化史的范围了。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研究动向从 60 年代开始,比较文学由于挣脱了法国学派在方法、范围和对象上的诸多束缚,因而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变化速度之快,不仅远远超出了早期法国学派所构想的蓝图,而且使今日不少学者充满了疑惑和犹豫,当然,也给这一学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直接显示了比较文学的最新研究动向。择要而言,这些动向体现在下述五个研究领域:一是新文论研究。如果说 19 世纪是历史的世纪,那么,说 20 世纪是文学理论的世纪并不过分。20 世纪上半叶,文学理论(包括批评)以及超出三个国家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一般被认为是“总体文学”。在法国学派眼里,这类研究往往是空泛而不可靠的。70 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