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毕业论文: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p16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6122108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毕业论文: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p16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电大毕业论文: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p16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电大毕业论文: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p16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电大毕业论文: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p16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电大毕业论文: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p16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毕业论文: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p1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毕业论文: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p16(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毕毕业业设设计计(论论文文)评评审审表表题题目目 农农村村养养老老保保障障问问题题研研究究 姓姓 名名 XXX 教教育育层层次次 专专科科 学学 号号 分分 校校 XX 电电大大 专专 业业 行行政政管管理理 教教 学学 点点 XX 电电大大指指导导教教师师 XXX 日日 期期 学学生生毕毕业业设设计计(论论文文)评评审审表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终稿(由学生填写):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当中,要应对农村的老龄化问题,首先要重新审视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还造成了大规模农村留守老人,传统“养儿防老”体系面临

2、崩溃的尴尬情形,这种状况就必须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加以转变。要鼓励中青年劳动力和老年人共同迁移到中小城镇,同时政府应该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妥善处理好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关系到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有其优点,也存在其不足,分析其存在问题,可以为完善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做出有效建议,从而更好地解决农民的养老保障。学生(签名): 年 月 日(可另附页)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答辩主持人答辩小组成员秘 书答辩日期答辩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情况1答辩记录2初评成绩答辩小组评语答辩主持人(签名):年 月 日答辩成绩答辩主持人(签名):年 月 日电

3、大分校初审意见 分校专业负责人(签名):年 月 日省级电大复审意见省级电大专业负责人(签名):年 月 日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行政管理专科 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姓 名: XXX 学 号: 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 年 级: 分校/学院: XX 电大 提交日期: XXXX 年 X 月 XX 日 内 容 摘 要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当中,要应对农村的老龄化问题,首先要重新审视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还造成了大规模农村留守老人,传统“养儿防老”体系面临崩溃的尴尬情形,这种状况就必须在下

4、一步的发展中加以转变。要鼓励中青年劳动力和老年人共同迁移到中小城镇,同时政府应该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妥善处理好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关系到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有其优点,也存在其不足,分析其存在问题,可以为完善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做出有效建议,从而更好地解决农民的养老保障。【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政府,立法,投入2目 录一、我国目前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1(一)现阶段主要养老制度1(二)现阶段农村养老几种主要方式2二、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3(一)家庭伦理重心的转移与代际利益冲突3(二)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不稳定导

5、致养老资金短缺3(三)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加大了农村养老难度3(四)立法的滞后,农村社会保障法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4(五)农村养老保障体制存在弊端浅析4三、应对该村养老问题的一些建议和对策5(一)巩固家庭养老5(二)加强传统养老保障制度建设5(三)鼓励他助和老年人自助5(四)加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医疗保障6(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养老水平6(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7参考文献91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进入本世纪以来,老龄化加速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更加明显,我国的老年人口总量迅速增长,所占的比重逐年攀升,老年人业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的激增使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

6、突出,尤其是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供养老年人的能力明显不足,养老保障体系亟需完善,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关爱和帮助老年人,积极消除由此给社会经济带来的重大影响,尤其是妥善解决好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让“我们的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 ,着重强调社会保障的重要性。随

7、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新农村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学术界和理论届的广泛关注。长期处于社会保障边缘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日益凸现出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一面。如何建立健全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下面谈谈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几点粗浅认识。一、我国目前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一)现阶段主要养老制度中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 30 年来,逐步建立健全了多种类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城镇地区,主要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制度。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

8、险为重点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覆盖人群不断增多。截止到2013 年 9 月,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 31626 万人。在农村,以前主要是民政部 1992 年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09 年 8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确定从 2009 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同时召开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新制度计划 2009 年覆盖 10%左右的县,2020 年之前覆盖所有农村适龄居民。根据规定,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2身。中央确定:“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 55 元。年

9、满 60 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民都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如果新制度实施时已年满 60 岁,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对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保证社会稳定和进步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另外,它还有助于减轻农民的“养儿防老”思想,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更好的贯彻执行。到 2013 年 9 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 49030万人,比 2012 年底增加 661 万人。(二)现阶段农村养老几种主要方式1、家庭养老。即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主要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对老人提供赡养义务的

10、养老模式。我国在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一向以家庭生产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家庭担负着生产生活的各种职能。一个人从生到死完全依靠家庭,离开了家庭将会无以为生,家庭成为一个人生活的主要依托和发展的基础。老年人的生活也要依靠家庭成员的支持、帮助和照顾。这种普遍的养老方式已经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现行的主要的养老方式。近些年,由于种种原因,家庭养老所占比重出现逐年下降趋的势。2、以地养老。农村老年人将自己拥有的土地以转租、承包或者变卖方式获得一部分收入来保障养老。这是一部分丧失劳动力的老年人普遍的一种做法,收入虽然不高,但至少可以部分缓解一下自己养老资金来源

11、问题。但因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和操作上存在问题而效果不佳。3、储蓄养老。即将积蓄存入银行,获取一定的利息,主要依靠自己的积蓄来养老。近年来农民主要采取存银行、买定期国债,非常有限的投资渠道导致资金保值增值困难,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银行的利率持续偏低、物价的通胀、加上高额的医疗费用以及农民本身就不高的收入,使得储蓄养老更加步履维艰。4、机构养老。即将老年人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养老的模式。农村的养老机构主要是养老院,又称敬老院,是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性质的事业组织。收养的对象主要是农村“五保”老人,而办院经费主要来源是集体统筹,国家给予补助。但实际情况是现行农村集体经济普遍收入较少,农村机构养

12、老机制不健全,即使对养老院建设及改造投入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了。5、养老保险养老。即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后,或因年老、生病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3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的一种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国家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在养老问题上,各地情况差别很大,有些地方农村已经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面覆盖,而一部分贫困地区,连一般的保费都无法收齐。二、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3、(一)家庭伦理重心的转移与代际利益冲突受古代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不仅根深地厚,更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但在这个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后工业化时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创新能力和旺盛的精力的人,而上一代的老年人恰恰不具备这些,结果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变得炙手可热,老年人正渐渐被迫退出社会这个大舞台,新生代优越于老一代的优势慢慢体现出来;加上生活方式的迅速转变,又使得上一代的经验在许多方面不再适用,失去了对年轻人的文化传承的意义,老年人逐渐不被看好,家庭的未来指向代替了过去指向,继而使的家庭伦理重心不可避免的发生下移子女正逐渐成为中国家庭事实

14、上的重心,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来关注下一代的发展,老一代的权威随着他们优势地位的跌落而丧失,渐变为家庭中的弱势群体,而其中尤以高龄、丧偶、低文化、无收入、体弱多病的老年人的权益最易受到损害。中国家庭已由往昔的以孝为先变为子女中心,出现“敬老不足,爱幼有余”的倾向。这一现象在农村更甚,从而成为农村养老问题明显的文化心理原因。(二)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不稳定导致养老资金短缺虽然农业本身是第一产业,但创造社会财富的效果没有其他产业那么明显,在计划经济时代,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但农业在付出的同时,得到的却很少。我国财政投入长期以来主要偏重于城市和工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一方面是高付出,一方面是低投入,这中间的“隐形”贡献则更为巨大。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政策,致使农业发展迟缓,农民收入持续低下。而农民的收入除了用于生活消费和农业生产外,还要承担子女教育和人情往来的费用,因此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明显不足,没有充足的经济剩余作为养老资金。 (三)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加大了农村养老难度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数量在总人口数量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 10%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