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2015-2016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6118926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台州市2015-2016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浙江省台州市2015-2016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浙江省台州市2015-2016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浙江省台州市2015-2016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浙江省台州市2015-2016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台州市2015-2016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台州市2015-2016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台州市书生中学台州市书生中学 20152015 学年第一学期学年第一学期 第三次月第三次月考七年级语文试卷考七年级语文试卷命题人:金园花 解题人:杨璐 2015.12(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120 分钟)温馨提示:全卷共 6 页,共四答题,24 小题,满分为 100 分。一、语文知识积累(一、语文知识积累( 2222 分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 分)面对那一树茂盛的藤萝,我只是(zh) 立凝望,因为我没有摘花的习惯。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qing) 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jng) 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ning) 2古诗

2、词名句填空(10 分)可怜九月初三夜, (白居易暮江吟)两水夹明镜,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苏轼定风波)烟销日出不见人, 。(柳宗元渔翁)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的诗句是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与思念的句子是: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 分)A.虽有嘉肴(即使) 湮于沙漠(埋没) B. 水何澹澹(多么) 次北固山下(停留) C.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D.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 相委而去(丢下,舍去)4名著

3、阅读。(5 分)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得正果,最后沙僧封为( )(1 分)A.金身罗汉 B.旃檀功德佛 C.斗战圣佛 D.净坛使者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1 分)A.智取红孩儿 B.三打白骨精 C.真假美猴王 D.大闹天宫我与地坛中写地坛“荒芜而并不衰败”让人联想到 ( )(1 分)A地坛的坚牢 B.“我”的自强不屈 C自然界的生机 D.“我”的好运 (人名)年青时即双腿瘫痪,但轮椅的囚禁使他对生命有了独特的体验,写出了诸多名著。在我与地坛中他写道:“多年来我第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 (填人物)的

4、脚印。”(2 分)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1919 分)分)(一)父亲的期望(8 分) 父亲是个修车的,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 打我记事起,父亲便开始忙碌在修车铺里,从早一直到晚,靠着他那仅有的手艺,维持着这个家。虽然整天忙碌,但在人们的眼中,修车毕竟是一个“低等的”活儿,因此父亲常受到人的鄙视。然而父亲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不自卑,而是把他仅有的希望和那希望受到安慰的心交付给了我。他期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晚上,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我一见到他,便兴奋地扑到他的怀里,接着,父亲便给我讲一些伟人的故事,虽然他只知道

5、一点,但这已尽他的所能了。每当这时,我总是非懂又似懂地听着,用我那天真的眼,盯着父亲的那张脸。 不久,我上学了,这是父亲对我寄托希望最深的时候。父亲为了能让我安心念书,除了白天在修车铺忙以外,回到家还要做家务,累得他常晕倒在地。有时我真想帮他,但父亲总是笑着对我说:“没事的,你只管自己念书。” 一次,父亲带我上街,我好兴奋。到了一家卖鞋的商店时,父亲停住了,他看看我脚下的鞋,说:“这双鞋太破了,很寒碜,还是买双好点的吧,上学哪能没有鞋!”我说:“爸,不要,我脚下的还能穿,几双跑鞋够穿两年了。”但父亲还执意要为我买。接着,为我在柜台下选了双皮鞋,虽然是柜台里最便宜的,可我的泪水已在眼中打转了。“

6、拿着,”父亲把鞋放在了我手里,又从找回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说:“上学时,买东西吃,别空着肚念书!” 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半路时,父亲有急事要走了,临走前,他用他那双粗糙的手,抚摸了一下我的头,轻声说道:“去吧,上学别迟到,爸晚上来接你。”我吃力地点了点头,看着父亲远去的身影,我情不自禁地又哭了。 我呆呆地立着,此时此刻的脑子中又浮现出了父亲那张黝黑的脸,那不平凡的脸,我此刻拿着的仿佛不仅是一双鞋,更是父亲的真心和那浓重的一片希望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英俊,但永远消除不掉他对我的深切期望! 父亲,儿子我会圆了您的心愿的! 5文中的父亲对

7、“我”寄予什么期望?(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 分)6文中写父亲“从找回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其中“折了几折”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 分)7文中写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好像很轻松”说明什么?(2 分)8本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 分)(二)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11 分)矫友田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

8、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漂浮的彩云。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我的

9、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他的眼神溢满怜惜。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我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死亡而伤心呢?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

10、槐花。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当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一个小水洼里。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我在一旁看见了,有些不解地说:“你不怕被它们蛰伤吗?”他憨厚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应该是它们害怕呀!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口粮,不是都被我剥夺了。”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偷懒。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的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有时候因为走

11、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蜂。 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最终大都暴尸野外。它们的牺牲,只有放蜂人知道。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爱惜。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 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

12、溢的家园?9理解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2 分)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 10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4 分)(1)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 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2)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11文章多次使用了照应,请写出其中一组。(2 分)1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3 分)三、古诗文阅读(三、古诗文阅读(2323 分)分)(一)晚春(4 分)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

13、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3“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用得妙,并简析其妙处。(2 分)14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2 分)(二)河中石兽(10 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

14、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一寺临河干( )山门圮于河( ) 不亦颠乎( )但知其一( )16.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 分)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2 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 分)(三) 直躬救父(9 分)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之上,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注释】谒:告发。 上:君主,这里指荆王。19解释加点词(3 分)其父窃羊而谒之上: ( ) 不亦信乎:( ) 乃不诛也:( )20选择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2 分)A.其父窃羊而谒之上 其此之谓乎B.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乃不诛也C.上执而将诛之 友人惭,下车引之D.父诛而代之 学而不思则罔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 分)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22根据故事内容,评价直躬这一人物。(2 分)四、语言运用(四、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