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调研报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111365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rn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rn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rn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rn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rn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rn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n调研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作者:作者: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 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 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 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 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我们要按 照中央的要求,加大力度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天之骄子”的失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 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

2、”的 急速推进,如今已经真实地出现了。据教育部统计,2008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 559 万人,比 2007 年 增加 64 万人,增幅为 12.9%。而 2008 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 70%,也就是说,超过 150 万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2009 年,我国高校 毕业生总量达到 610 万,是近年来的最高值,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 以上。从目前的经济形势看,2009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面临前 所未有的挑战。2009 年,重庆市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 12.9 万人,比 2008 年增加 1.7 万人,增幅为 15%。截至 2008 年底,全市 2009 年高校毕

3、业生签约率为 14.9%,比 2007 年同期低 4.2%。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空前的困难 和压力。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难?难道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已经供大于求了吗?难道中 国社会中大学生这样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劣质资源了吗?难道中国大学的教育 收益和社会效用已经降到了“白菜”的地步吗?究竟是什么使大学生成为“鸡肋” 的呢?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从 1999 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 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从 1998 年的 66 万,到 2009 年的 610 万,10 年间增幅近 10 倍。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有没有必 然的联系?有人依据所谓的“常数法则”来

4、否定扩招与就业难的联系。常数法则 是指:适龄青年(1822 周岁)的总人数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其数 量是不受外界影响而变化的一个常数。适龄青年的总量是早已存在的事实,不 管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如何,都存在就业问题。因此,扩招与就业难并不存在必 然的联系。我们认为,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其实值得商榷。因为它没有考虑到 这样几个因素:一是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 期。由于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巨大的经济投入迫使大学生和其家庭把毕业 后的经济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全家举债助读的学生更迫切希望获得 高薪和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而且,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 龙

5、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大学生去当“杀猪匠”、当高 级保姆、从事擦皮鞋的工作都谈不上体面就业。就业预期的提高,无疑带来了 就业的压力。如果他们没上大学,就不会有那样高的预期,或许更能够从容地就业。二是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过快增 长造成大学生贬值现象;三是扩招导致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 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等等。这些因 素,无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虽然我们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 因全部归结于扩招,但它的确与扩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

6、压力。我国目前的就业矛 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 场完全脱钩,因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 不用考虑就业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 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 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 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 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 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

7、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 长脱节的矛盾。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 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 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 0.3。因此,当 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经济、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 经济,乃至全国 GDP 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 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 到我国实体经济,从沿海波及内地。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 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至少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使得本来严

8、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面临近年来最冷的寒冬。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加大 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提供了 条件。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 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 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等限 制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 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 显高

9、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 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 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 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 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 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 力。他山之石:国外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逐渐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 变。高等教育的普及带动了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随之也出现了大学生“就

10、业难”问题,引起了西方国家政府的广泛关注。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西方国家 摸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政府方面,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1.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发达国家通常由政府出资,在一些部门创造就业岗位。如法国推行的“青年 就业计划”就是由政府出资,新增一些职业,为失业者提供临时性的就业机会。 “青年就业计划”的有三类青年人:一是 18 到 26 岁的无业青年,二是 30 岁以 下的残疾青年,三是 26 岁到 30 岁无职业且不享受某些失业救济的青年。所提 供的就业机会具有两个特点,即“社会公益性”和“新兴或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 如助老助残、家庭服务、环境维

11、护、教育辅助、治安辅助、新技术推广、文体 活动以及一些有关的协会。在 5 年内受雇用青年可享受最低工资 80%的待遇, 由国家提供财政补贴。据统计,“青年就业计划”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有 35 万个。2.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措施,鼓励企业雇用青年失业者。欧盟许多 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给雇用和培训青年的公司提供经济补助。例如,意大利 的私营企业每雇用一个长期失业青年,国家每月给予 60 万至 80 万里拉的补贴, 补贴期限为 6 个月。在意大利,企业雇用的失业青年数量占就业青年总数的 25%。法国政府也采取一些优惠措施鼓励企业聘用应届大学毕业生。对那些聘 用应届和失业大学毕业生的企业,政府在一定

12、期限内对其社会福利分摊金及一 些税收予以免除,并且视情况按聘用大学毕业生人数给予一定补贴。3.鼓励大学生去落后或特定地区,缓解就业压力。希望到大城市和条件优 越地区就业是各国大学生的普遍倾向。为减轻这方面的压力,各国采取了一些 积极措施。加拿大政府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生活条件艰苦、但需要人才的欠发达 地区工作,并提供比一般地区高得多的工资。美国政府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 定地区工作,并提供比一般地区高得多的工资。美国政府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 特定地区工作,采取许多激励措施,其中,最常见的作法是减免学生的贷款。4.积极鼓励学生创业。美国是世界上创业投资最发达的国家,有成熟的资本市场,不仅风险投资 资金充

13、足,而且信息服务行业发达,各种咨询服务机构更是一应俱全,因而增 加了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的可行性。此外,美国大学生还可利用信用卡借贷 来创业。印度政府自 1993 年起实施了一项针对 1835 岁城市失业青年的就 业计划,政府资助 7500 卢比帮助失业青年创业。(二)学校方面,面向市场办学,使人才培养更有实效性1.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培养受欢迎的人才。日本和加拿大的高等职业技术 学院教育方式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培养的学生很受社会欢迎,就业率甚至比 许多名牌大学还要高。例如,日本电子专科学校和加拿大圣力加文理学院以市 场为导向,培养出的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就很受社会青睐。2.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4、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德国高 等职业教育推行“二元制”教学模式,即学生学生部分时间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 培训,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该模式的实施获得较大成功,不仅成为使德国新产品、新 工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条件,被称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而且 培养的学生就业率很高,如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 90%以上,而且 70%左 右的毕业生是被培训企业留用。目前,该模式已扩展到普通高等教育领域。3.广泛联系企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英国高校与用人单位保持经常性联 系,及时了解人才需求情况。日本各大学的就业指导机构主动上门走访企

15、业, 积极扩大就业渠道。例如,京都外国语大学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并掌握其 翔实的资料,方便毕业生了解和选择。加拿大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一方面巩固与 既有用人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又扩大交往范围,经常采取早餐会等 非正式方式积极发展就业合作伙伴。路在何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牵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复杂的社 会工程,跨过就业这道“坎”,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促进、大力 配合,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一)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 略按照奥肯定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反过来说,

16、经 济增长与失业率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高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率则 会提高失业率。具体说来,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缺口之间的比率是 1:2,即 失业率每增加 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 2左右。从中国的实际情况 看,虽然经济增长无疑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但是,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出人 们期望的那么多的就业岗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增 长优先论”,片面注重 GDP 的增长,注重高科技产业、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对经 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增加就业的作用,将发展经济与 促进就业人为地割裂开来。鉴于此,建议:1.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思路与发展导向,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 治理失业和扩大就业,应当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独立目标,而不能被淹没 在经济增长目标之中。对各级政府业绩的考核和政策效果的评价,应该把就业 问题的解决放在优先位置。这有利于克服过度追求 GDP 目标的政府动机。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实践证明,最能够吸纳 就业的,不是尖端高的大企业,而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凡是中小 企业多、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