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包身工》的理解和处理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6107358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对《包身工》的理解和处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对《包身工》的理解和处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对《包身工》的理解和处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对《包身工》的理解和处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对《包身工》的理解和处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对《包身工》的理解和处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对我对包身工包身工的理解和处理的理解和处理刘隆凯学习包身工这篇课文,恰是翻开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沉 重的一页。 常说旧中国国家主权破碎,人民苦难深重,从包身工当 中,可以得到具体的印证。 根据课前预习的要求,从课文中挑出可以用来解题的恰当的 短语。它们依次是;“替带工赚钱的机 器”,“特殊的 廉价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没锁链的奴隶”。 引导把握预习提示中的内容要点: 其一,本文的体裁是“报告文学”,表明了课文内容的真实 性,而本文正是作者深入生活进行考察后所取 得的成果。 其二,归结本文中心思想的要点:同情(苦难的包身工)、 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榨中国劳动人民 的罪行)和展望 (

2、坚信人民必将用斗争迎来光明)。 其三,课文是以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材料为主线,同时穿插了 有关包身工制度的材料,两相组合,深化了文 章的中心思想。 其四,课文中的感性材料部分,在材料的处理上注意到点与 面的结合。 上面的第三点,在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的一、二两题 中,又再次得到强调。这里指出:有关活动的 材料属“记叙部分” ,有关制度的材料属“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个有关课文全局性 的结构布局问题,应当是 深入学习包身工的最佳的突破口。 在熟悉课文段落内容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课文中“记叙” 与“说明和议论”之间的交错穿插,这的确是 一种很独特的安排 方式。认真归纳一下: “记叙”(包身工):她们的住

3、、吃和劳动的状况,说明了 包身工的生活无比悲惨,包身工真是苦上加苦 。感情的基调是对 苦难者的同情。当然,同情中也包含有对压榨者的揭露。 “说明和议论”(包身工制度):它的产生、发展和它所造 成的结果,说明了这个制度无比残酷,这个制 度真是酷上加酷, 压榨者真是罪上加罪。感情的基调是对压榨者的谴责。当然,谴 责中也包含有对苦难者的同 情。 后面(从“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开始)还有一个 总结部分,很有顺序地分层总结:先总结“记 叙”的部分,从包 身工的生活、劳动来看出她们命运的悲惨,再总结“说明和议论” 的部分,从包身工制度的 罪恶本质着眼来看出它剥削的残酷,最 后以预示斗争前景来结束全篇。

4、 课文内容的实际情况,表明它本身存在着两条线索,都以时 间为序,平行向前推进。在这推进当中,它们 又是交错穿插地安 排着的。这种结构方式,独特少见,认识和理解一下,对于我们增长阅读方面的能力,是很 有好处的。这两条线索,实际上是一 表一里互相支持,感性材料与理性材料互为作用,形成内容上生 动和深刻 的和谐结合。从教学实践看,后一条线索的蕴含更深, 在学习过程中着力相应更大。因此,预习提示中的 前一条线 索是“主线”的说法不那么符合文章的实际情况。其中说到的 “穿插”,也不宜理解成副线“穿插” 于主线之间。若说成并行 的两条线索相互间的交错穿插,是不是还更合适些”?这一点关 系到对全篇段落层次

5、的认识和处置,所以有必要稍作一些讨论。 根据这样的理解,可以把课文分成七个部分:一、三、五是 记叙的部分,二、四、六是说明和议论的部分 ,七则是对于上述 两个部分的总结。这样区分,或比常见的分成四个部分更合于文 章的实际吧? 把握了文章的全局,就应当由粗到细,逐步深入到课文的内 容当中,去品出它的深厚的意味。 课文中写“人”与写“制度”既然都存在着时间的顺序,我 们在教学的处理上似乎可以排开“穿插”,努 力寻求相关内容的 一贯和完整。我们先把一、三、五部分这个记叙的内容一以贯之 地去学习和理解。 首先,根据表现包身工每个生活内容的有关时间标记,准确 判定有关段落的界区。这里的时间,是某一天 的

6、时间,也可看作 是每一天的时间。这里的一天是从长年累月的无数个一天当中浓 缩出来的。 其次,逐一学习记叙内容的每个部分。重要的是理解每个部 分如何选用典型的材料,具体写出包身工生活 中的某个方面的内 容。比如住的部分,写到包身工生活环境的拥挤肮脏和精神状态 的麻木迟钝,从而最初揭示 出她们受到摧残的深重。在介绍这不 幸的一群时,注意到点面结合,最初点出了“芦柴棒”。还有不 能忽视的 一笔,交代了住地是“东洋纱厂的工房”,这实际是点 出了包身工不幸的根源所在。写吃的部分,比较简明, 再从食物 的质差量少,进一步突出了虐待的残酷。写劳动的部分,突出的 是包身工在“三大威胁”之外身受的 更大的威胁:

7、从“不文 明的殴打”到“文明的惩罚”。这里又有材料的点面结合,点 出了“小福子”的不 幸。这三个部分的内容一目了然,很容易把 握。在此基础之上,还要说明这些内容的有序列的组合所起到的 作 用:它们层层推进地展示了包身工苦上加苦、灾难重重的人生 处境。这当中也提到了“东洋纱厂”,写到了老 板娘、“拿摩温” 、“东洋婆”的种种恶行,形象地揭示出包身工苦难的根源在于 内外敌人互相勾结进行剥削 和压迫。所以,这条线索,着重记包 身工的苦,也从现象上点出了苦因。这为另一条线索从实质上揭 露包身工 制度的罪恶提供了向纵深发展的坚实基础。 我们再对二、四、六部分也一以贯之地去学习和理解。 首先,这个制度是怎

8、样产生的。要揭开那个“奇妙的方式”, 一是突出那句交代包身工来历的很关键的话 :它依次交代了什么 时候、什么人、用什么方式行骗和欺骗什么样的人,尤其是具体行骗的话,可用来和记叙 部分的内容两相对照。这句很关键的话 含义很深,实际上揭示了包身工制度产生的主观的也是内部的原 因(中 国农村经济破产)和客观的也是外部的原因(帝国主义经 济侵略加深)。再是注意那张“包身契据”。这是后 面压榨者为 所欲为欺压包身工的一个有恃无恐的凭证。 其次,这个制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有关的时代背景,反映 出中国人民抗日反帝的情绪日益高涨。课文突 出了政治方面的原 因,前两点都是从政治角度着眼,最后一点才是经济方面的原

9、因。 其中的第一点显然是论说 的重点。应当区别此处有关“芦柴棒” 的材料与记叙部分写到的有关她的材料,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此处是 作为论说第一个原因的论据而存在的。 再次,这个制度造成了怎样的结果。关于结果,课文从厂方 和工人方面都谈到了:前者用数字比较,后者 借助联想的手法。 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因果的联系:工人的“冤魂”是因,厂方的 “膨大”是果。这个部分最 不能忽视的还应该是那句揭示一个先 决条件的关键的话,尤其是那句话中状语部分的内容:“在一种 特殊的优 惠的保护之下”,表明中国反动政府屈从于帝国主义所 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为包身工制度在中国的存在与发展 提供了合 法的依据。 可见,在“

10、说明和议论”的每个部分中,都有关键的语句可 以作为深入分析的切入口。 总结部分,是在“记叙”与“说明和议论”作了三次交错穿 插以后而推出来的。它对前面的整个内容,作 了浓缩、集中和概 括:对前面的“记叙”内容作出了形象的归结,对前面的“说明 和议论”的内容作出了深一 层的科学阐发。 总结“记叙”的部分,形象地概括了包身工的种种痛苦:从 生活到劳动到社会地位到悲惨结局,内中第三 次点出了“芦柴棒” 的材料,借她画出了包身工的悲惨人生命运的轨迹。这里凝聚着 巨大的同情与愤怒的感情 。 总结“说明和议论”的部分,联想船户养墨鸭的事,与带工 老板养包身工的事进行比较。在指出二者都为 谋利的同点以后,

11、再突出二者的异点:船户对墨鸭只是“轻轻的一挤”,“并没有 怎样虐待”,而在带工老板 身上,“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 不存在了”。由此可以看出:人不如禽!这种比较,意在深刻揭 露与批判 包身工制度的吃人本质。下面,又对这个制度的罪恶本 质进一步作出了科学的说明:“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 技术、机 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出语深刻、沉痛、愤懑! 现实如此黑暗,未来依然充满希望。篇末的“黎明”与“黑 暗”,是具有象征意味的。文章在悲惨中不失 希望,在沉重中蕴 含奋起。作者发出的“警告”,预示着光明将在工人阶级的觉醒 和斗争中照临大地。 这样,总结的三个层次,恰好概

12、括了全文中心思想的三个内 容要点:同情、揭露和展望。 学完全篇,再来反思文题,那“包身工”,何止是指的一类 值得同情的苦人儿,不是也指的一种应当鞭挞 的罪恶制度吗?这 样作些延伸,应当是符合文章实际的。 在具体的教学处理当中,有两点还要说上几句。 一是字词、修辞手法等基础知识的处理,完全可以在教学的 进程中,结合具体的语境作出恰当的解答,无 须单独集中进行。 如“生杀予夺”(借以刻画带工的残忍狠毒)、“饲养”(用了 引号,是说穷人只能如此抚 养子女;不用引号,是说带工存心把 人当牲畜对待)、“佳肴”(正反两面理解皆通,不过看作反语 更当)等 。其他知识,要在理解和辨析上面多下力气。如“像”,

13、要区别是不是比喻词,如“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 这便不是。 “芦柴棒”,有的是比喻(“手脚像芦柴棒一样”),有的是借 代(“芦柴棒,去烧水!”) 。准确的数字,列出“芦柴棒” 、带工、日本厂家各自所得,三者一比较,谁是受害者,谁是害 人的帮凶,谁 是害人的元凶,一目了然,恰似直书的史笔。标点 符号方面,要注意引号的使用,如引号当中又使用引号。有 一处 省略号的用法也要注意:“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 望没有人道”(省略号前面是分说的 内容,后面是总说的内 容)。总之,务必让这些基础的东西更贴切地为整体解读课文服 务。 二是学习、借鉴本文,重在思想教育方面,写作方面在局部 也多可仿效,但从全局构思着眼是不宜也不易 仿效的。我们理清 课文结构,全是为了更确切地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相关的写 作训练,应当看重思想内容 方面的结合。当然,那些局部的特色, 如材料的点面结合,修辞等手法的使用,也是可以仿效的。训练 的题目 ,可以着眼于记叙,也可以着眼于议论。前者如“芦柴 棒”的童年或“芦柴棒”的身世,后者如 包身工给 予我的启示或从包身工到打工妹。总之,训练的根本目的, 在于让年轻一代从昨天的沉重中 感受到今天的幸福,更明确这一 代人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