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社会实践论文儋州特色文化金风坤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6100846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二社会实践论文儋州特色文化金风坤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二社会实践论文儋州特色文化金风坤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二社会实践论文儋州特色文化金风坤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二社会实践论文儋州特色文化金风坤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二社会实践论文儋州特色文化金风坤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二社会实践论文儋州特色文化金风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二社会实践论文儋州特色文化金风坤(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文社科学院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论文题 目:儋州特色文化 作 者:金 风 坤班 级:11 历史学学 号:11202015指导老师:张逢博 2013 年 8 月 15 日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013 年暑期社会实践论文1儋州特色文化儋州特色文化人文社科学院 11 历史学 金风坤摘要:摘要:儋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城市,悠久的历史给儋州市留下了文化古迹。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间,讲学明道,使儋州教化日兴, “书声琅琅,弦歌四起” ;民间兴起的调声是儋州独有的民间歌曲,它是美丽乡村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人们娱乐的节拍;优美动听的山歌反映了儋州人们心声,记载着儋州人们的喜怒哀乐,品味着

2、儋州人们的酸甜苦辣,装点着儋州人们的风土人情;儋州诗词楹联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不一般的欢快与喜悦,也使儋州诗联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位于洋浦的千年古盐田采用古老而传统的制盐工艺,被人们称为洋浦最早的“工业” ,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键词关键词:东坡书院;调声;儋州山歌;诗词楹联;千年古盐田一、东坡书院一、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坐落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建于北宋(1098 年) ,明代(1549 年)重修更为现名,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东坡贬谪儋州期间,在此讲学、会友。公元 1097 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谪居儋州中和镇。贬谪儋州三年间,苏东坡讲学明道,使儋州学风渐起,教化日兴, “

3、书声琅琅,弦歌四起” ,海内外名士接踵而来,从师东坡。儋州在此时成为了全岛文化的中心,也培养了民众尊师重教的传统。苏东坡北归九年后,儋州人符确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此后,儋州人才辈出,名声远播,在海南历史上曾发生过深远的影响。儋州文风盛行,在苏东坡带来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下,自宋代以来,儋州人便喜爱吟诗作对,善写对联,素有“诗乡歌海”之称。儋州因此而荣获“全国诗词之乡” 、 “中国楹联之乡” 、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美称。书院建筑特色: 东坡书院坐北朝南,院门轩昂宏阔古雅别致。门上横书“东 坡书院”4 字,为清代举人张绩所题。院内一座池塘清波涟漪, 有小桥从池塘上跨过,直通载酒亭。载酒亭绿瓦重

4、檐,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呈欲飞之势。亭中悬一块“鱼鸟亲人”横匾,意为苏东坡远谪海南岛,只有鱼鸟是他的亲人。亭上绘有反映苏东坡当年生活、写作、授徒情景的 8 幅图画,生动形象。载 酒亭东西两侧,有金鱼戏水、红莲盛开的莲池。书院的第二进,是长方形的“载酒堂” 。这里曾是苏东坡讲学、会友的地方,是东坡书院的主体建筑。堂中两侧,有历代名 人的诗文碑刻 13 座。后墙上的两幅大理石刻,右边一幅为明代大 文学家宋濂所题,左边一幅是明代大画家唐寅所画的坡仙笠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013 年暑期社会实践论文2屐图:苏东坡头戴竹帽,脚穿木屐,高卷裤管,身体向前倾斜,在村路上顶雨急归。书院的最后一进是

5、大殿,大殿正中有一组玻璃钢制作的塑像,是苏东坡和儿子苏过以及好友黎子云,殿上题匾为“鸣雪因缘” 。大殿里还陈列着苏东坡的许多书稿墨迹以及他在海南的文物史料。在东坡书院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分别叫作东园、西园。西园是座花圃,在花海中蠢立着苏东坡铜像,他手握书卷,脚踏芒鞋,儒雅风流。东园里有一口井,叫钦帅泉,为明万历年间所挖,井水清凉甘冽。书院中还设有展览馆、望京阁等供游人参观、游览。二、调声二、调声儋州调声产生于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市北部沿海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是一种以儋州方言演唱,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儋州调声是仅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地并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民间歌曲,用

6、儋州方言演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 。 艺术特色:儋州调声突破了山歌固有的表现形式,曲调层出不穷,演唱过场活跃,不论是唱词、曲调、节奏、旋律以及调式,都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征,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儋州调声歌声优美,热情奔放,舞姿百态,生动活泼,男唱女答,男女集体对唱,歌声此起彼落,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是民间文化优秀遗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古老的儋州山歌歌词大多是韵脚宽松的“二句半“。后来人们在劳动中又学到“车水歌“的旋律,再加入节拍鲜明的舞蹈节奏和情绪昂扬的音调进行集体对唱,演唱时手臂和身体随歌声节奏前后摆动,调声如古典

7、文艺一样集诗、乐、舞于一体,是集体对歌表演,又是集体舞蹈表演的民间艺术,所以说儋州调声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特有歌种,独一无二。调声具有传承性、亲和性、可赏性、趣味性、智慧性以及教化性,调声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乡情、一种乡音;还是一种品牌、一种资源;也是一种享受、一种追求。儋州调声历史悠久,它集中地反映了古代海南音乐的发展过程,对研究海南古代音乐发展有重要意义和历史价值,曾获得美国、加拿大等国际音乐专家和国内音乐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成为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儋州山歌三、儋州山歌 儋州山歌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中国民歌发展史的观点来看,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013 年

8、暑期社会实践论文3七言四句的儋州山歌最早也须到东汉时期才初具规模。到盛唐时,在格律诗和新乐府运动的影响下,它已从长久的发展中获得至关重要的营养,开始形成格律化,趋向成熟的阶段。到清朝中期后,它得到当地文人雅士的重视,运用和推广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登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1) 、流传区域:儋州山歌流传的区域非常广泛:新州、木棠、长坡、东风、松林、峨曼、三都、光村、白马井、松鸣、干冲、富克、排捕、兰训、海头、大成、雅星、宝岛等等操儋州语方言的地区都普遍流传。此外一些乡镇如洛基、长坡那大、王五等部分地区也传唱着儋州山歌。可以说,流传区域占整个儋州总管辖范围的四分之三以上。还有跟儋州邻近的

9、白沙、昌江等交界县的讲儋州话的村镇也传唱着儋州山歌。(2) 、儋州山歌的内容。它是儋州人们心声的反映,记载着儋州人们的喜怒哀乐,品味着儋州人们的酸甜苦辣,装点着儋州人们的风土人情。它所涉及的题材相当的广泛,内容相当的丰富:有爱情歌、斗理歌、时令歌、革命歌、药性歌、劝世歌、哭嫁歌、哭丧歌等多个方面。 (3) 、特色:首先,儋州山歌的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儋州山歌的表现手法是比较全面的。再次,儋州山歌的平仄与押韵很讲究。曲调特点:儋州山歌的曲调是由当地一种吟诗调发展而来的,具有吟咏风味,但经过不断的演绎,已大大加强了它的音乐性和表现能力。其一,典型山歌的第一、二、四句的曲谳

10、进行是高低起伏,即从全曲的最高音或最高音区开始,并且在其高音区作自由延长,然后下行小跳或下行进到全曲的最低音或最低音区结束。其曲调既高亢开阔,流畅跌宕,又委婉平和。其二,第三乐句曲调委婉、优美、平和,而且字密腔短,陈述性强;其三,多数山歌的偶句结束前或结束时都应用一个下滑进行的曲调并加上一具停顿的节奏,使曲调顿挫,并且突出了儋州山歌的具有的音乐性较强的吟诵特点;其四,儋州山歌同调进行较多地使用了各种各样的装饰音,如前后倚音、单双倚音,顺逆波音,上下滑音等,使曲调装饰性强,更加内在化。 总而言之,儋州山歌的曲调并不很丰富,基本上是一个固定格式的曲调骨架,但在不同的流传区或不同的歌手演唱,其风格也

11、有很大的差别。一般说来,南部山歌区的山歌高亢粗犷,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山歌热情、奔放、深情。创新:儋州山歌句型原是七字句,现在唱腔和句型已不断地创新,不但有五花八门的不同唱腔,而且山歌有每首二句、多句,长短句等新歌系列,这是儋州山歌发展的延伸。尤其是山歌走进了戏剧,改写了儋州无剧种的历史,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013 年暑期社会实践论文4这又是一个新的飞跃。儋州山歌自古以来是儋州人民陈述整理、抒发展情感、挟击邪恶、褒扬正义、憧憬未来、寄托精神的一种文艺形式,人们可随时随地用于宣传和教育,展开歌颂和揭露,把山歌当作叙事、表情、说理、教世的多功能工具,甚至当作一种斗争的锐利武器。 四、儋州诗词楹联文

12、化四、儋州诗词楹联文化 900 多年前,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贬居儋州,带来中原文化,自此儋州学风渐起。时至今日, “东坡遗风”犹存, 诗词、楹联受到广泛喜爱,其中以中和镇为甚。在儋州,不论城镇还是乡村,不论头发斑白或是垂髫少年,吟诗作对的风雅代代相传。如今,和诗、赠诗的传统依然保持,写楹联、贴楹联不仅仅是文人舞文弄墨的专长,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儋州人的血液。儋州人对诗词和楹联的喜爱,是一年 365 天,无论红白喜丧。 儋州诗联文风的发展历史悠久,1847 年清道光年间,中和镇成立了儋州第一个民间诗社桄榔诗社。1915 年,清末拔贡陈有壮创办了王五诗联社,各乡镇的诗联社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改革开放

13、以来,儋州学诗赛诗热潮蓬勃兴起。自 1981 年,先后创办田园、东坡、松涛、新州、曙光、兰训、文风等诗社,出现银河诗选 、 北门江等众多诗集。儋州诗联的繁荣赢得了全国诗联界的高度评价。2002 年,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国楹联学会分别授予儋州全国“诗词之乡”和全国“楹联之乡” ,从此,儋州诗联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儋州人将文学气息化作民风民俗,使诗词、楹联有了源源不竭的生命力。五、千年古盐田五、千年古盐田 “活化石”一样的千年古盐田,位于儋州洋浦半岛西南处,濒临新英湾,是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古盐场,古老传统制盐工艺沿用至今。在现代化厂区林立的洋浦经济开发区内,盐田村人依然在古老的盐田里沿袭着 1

14、200 多年来古老的制盐技艺,被人们称为洋浦最早的“工业” 。目前盐田仍保存着盐田 750 亩,有 7300 多个形态各异的砚式盐槽,年产量 500 吨。 据了解,洋浦千年古盐田是中国保存比较完好的古盐场,所沿用至今的古老传统制盐工艺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制盐手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目前这最古老的晒盐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上就是素有“诗乡歌海”之称的儋州特色的文化 ,它是儋州人们共同的劳动成果、思想智慧的结晶,是儋州人们的娱乐方式,也是儋州人们情感表达的方式。它们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013 年暑期社会实践论文5都是多姿多彩儋州文化中的一簇,是它们使得儋州文化丰富多彩,更有特色。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周经魁 1988 年试谈儋县调声的形式、发展及其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