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金婚》边看边评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6065034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连续剧《金婚》边看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电视连续剧《金婚》边看边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电视连续剧《金婚》边看边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电视连续剧《金婚》边看边评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电视连续剧《金婚》边看边评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视连续剧《金婚》边看边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连续剧《金婚》边看边评(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视连续剧金婚边看边评写人生历程的电视剧有许多,写夫妻过日子的也有不少。听说郑晓龙搞了一部叫金婚 的片子,写一对夫妻五十年共同生活的人生历程,每年用一集篇幅表现。这种写法挺吊胃 口,想看看。但是电视台已经播放过了,特地租来分几次看完。 随记如下: 开篇在 1956 年,这是佟志与文丽结婚的第一年。既然限制在结婚生涯内做文章,每年一集, 那么两人的恋爱相识过程写不写,怎样写是个问题。一种方式可以采用回忆追叙的方式, 以后慢慢补述。假如补述的话,或者要有许多闪回镜头,这在电视连续剧中不容易采用。 这部剧假如用这种方式,会“侵占”后面事件的叙事时间,也影响整体叙事风格。从后面 的讲故事进程来看,本剧

2、严格遵守现在进行时的时态。或者以当事人的陈述,以语言回忆 来表现,这样做也有一定难度,回忆过于细密则话语稠密,难免叙事枯燥,会议粗略简约 则达不到传情达意的效果,仅仅是交代过程而已。 本剧的方式是,两人元旦在大庄婚礼上相识,年底结婚。一年时间走完恋爱磨合的过程, 又不违反本片每年一集的叙事原则,处理得比较巧妙。 大庄与淑珍的婚礼作为开篇,这是两个不可缺少的人物。一对对比性的婚姻,贯穿全剧。 这好像是一面镜子,处处与佟文两人不同,但生活上随时贴得很紧。从这一点,一定程度 上实现了作者对婚姻观察的立体化。 疵点:佟志的发型不像那个时代小知识分子的样子,倒像是八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型。那个 时代有点知识

3、年轻人,一般发型是不留鬓角并且剃得很高,头顶梳分头。1957 年其实是两人婚姻生活的真正开始。首先遇到的是性知识或说性观念的转变,这在今 天年轻人身上,本不是问题,在那个纯洁的年代,的确是个问题,时代特色的插曲。 一年写一集,很容易沉溺于生活流的细碎中,而失去故事的张力。这在电视连续剧中是致 命的,因为这种做法很容易失去期望中的收视率。怎样处理呢,本剧方式是,每集找一两 个主题,围绕这些主题叙述,这样就不会失去焦点。比如第二集(57 年)除了性观念启蒙 这个主题外,还有两项:一是与大庄媳妇的矛盾,两种生活态度的撞击,这将贯穿全剧, 一次写一点,慢慢再在进程中表现;一是关于苏联小说,夫妻双方的改

4、造与反改造,按照 自己的理想塑造对方,现在年轻人也常见这种现象,真正成功改造过来的没有几例。1958 年是全国大炼钢铁的年代,在这一集中给与一定笔墨叙述。既然明确指明了剧情时间, 不可避免地要交待故事背景,人物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但是时代背景的介入也有一个 度的问题,比如 57 年反右,在工厂工人中影响并不大,所以只是在人物对话中简单交代一 下而已。而大炼钢铁则对城市职工居民影响较深,片子给出了几场戏。后来六一年全国性 的饥饿是影响到每一个国民的大事件,片子里不但给了几场戏,还有一定的冲突(戏剧的 强动作) 。另如大跃进、文革、非典等,都是如此处理的。 这些都是关于对于时代背景的融合方式,在

5、这一集里已经规定了方法,以后不出其右。1959 年,大女儿佟燕妮降生。生男生女几乎是所有父母都关心过的问题,佟志与文丽也不 例外。他们三个女儿,都被期望成儿子,引来的是失望。有了后一代,夫妻关系多了一层 可以陈述的焦点。 时间在一年一年中推进,怎样既照顾到时间的流程,又尽量把某一件事情写的深入一些, 可以看出作者是费了一定脑筋。但是由于不能腾出大幅篇幅深入挖掘,不能像其他电视剧 那样在关键所在尽情挥洒,无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力度的缺失。这是本剧的不足之一。是不是先天不足呢,又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呢?一时没有答案。1960 年,为了照顾年幼的燕妮,佟志的母亲从四川老家来到北京。婆媳关系是一组很能产 生

6、戏剧动作的关系,再加上文丽娘家的帮衬,故事更加复杂“可看” 。够写的。这一集只是 演习性质,因为不多久佟母就回四川去了。没有几年她老人家还要杀回来呢。1961 年,中国最困难的时期,饿死不少人呢。佟志夫妇为了谦让一碗米饭,大家都不吃, 结果饭变馊了。两人大吵。这个情节设计得很好,起到一敲三响的效果。第一,挨饿的时 代背景;第二,夫妻的恩爱;第三,恩爱之下的中度冲突是常有的,这并不是一对特别和 睦的夫妻。 用老旧的概念,这段情节可以称之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细节。在电影戏剧中,少不了这样 的情节支撑,人物形象也是在这样的精彩情节累进中逐渐完成刻划的。像这样的典型情节, 本剧中有一些,但是精彩的值得反

7、复咀嚼的并不很多。1962 年,文丽再次怀孕,伴随着心脏病。生男生女也在考虑之中,倒成了次要问题。主要 问题是母女安全,进产房时候的生离死别感,作者狠狠渲染了一番。这也是最彻底的一次。 晚年的时候,文丽癌症住院,也有那么一段,但是渲染的对象转向了儿女们,各有侧重才 能不重复。 生下的女儿叫南方,在四川奶奶养大的。1963 年,这一集的主题是家庭财务,这个双职工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怎么老是入不敷出 呢。结婚七八年了,为什么到今天才暴露这个问题呢?我看不是今天才暴露,是这集才顾 得上写它,或者说是这一集美有别的主题了,找到了家庭财务。每一集都要有一个相对的 中心么。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很多家庭像大

8、庄家那样,一个人上班,养活一大家子。佟志和文丽这 样的双职工,是很令人羡慕的相对富裕的阶层呢。因为那时人们的收入水平还很平均。搞 成这样的原因,不会理财乱花钱是一个方面,作者有意安排也是一个方面。毕竟这样的情 况在当初是普遍现象,不一定发生在佟志这样的家庭,权且拿来代表一下未尝不可。说到 不会理财不会过日子,主要还在于出嫁前文丽的娇惯。说到娇惯的文丽,自然想起演员蒋 雯丽。蒋同志表演的确不错,但是我看她的外观形象与文丽稍有距离。如果演员再清冷一 些,脸部线条再劲挺一些,那么她不食人间烟火感会多一些。更符合本集这样的形象了。 蒋的家庭气氛较多,小家碧玉的家。1964 年,多多出生。在犹豫着要与不

9、要的时候,这个姑娘来了。他们开始考虑是否一劳永 逸地避孕,是不是佟志做一下结扎手术。但是佟志深感恐惧,认为这和被阉相差无几。一 个知识分子居然有如此愚钝的想法,令人哑然失笑。 男人要不要留一点私房钱呢,这一集也有所表现。 夫妻在家庭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剧作在适当的时候总要找出一些,拎出来写写。填补主题 空缺的同时,丰富了剧作的表现空间。1965 年,分房子了。佟志搬出了集体宿舍的筒子楼。大庄一家,经过一番吵闹,也获得了 一套同样的房子。还是与佟志一家对门。这样处理,在剧作上是省力的手段,如果再给佟 家找一个新邻居,势必要增加描写新人物的笔墨,不如还要大庄一家出场来的顺手。 大庄可真是货真价实的配

10、角,在适当的时候出现,代替观众问一些必须要知道的问题。必要的时候出现,完成传递(走漏)信息的任务。一些富于表现力的行为作法,佟志不便行 为的,也会按在大庄身上无妨。情节的穿针引线和性格的补充。1966 年,婚姻已经走过十年。回首看这几集,我们会发现总的基调充满了沉重,这沉重是 作者赋予的。当我们步入二十一世纪,过上自以为富裕的生活以后,回首上世纪五六十年 代,也许会萌生不堪回首的苦涩。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其实当初生活在那个时代 的人们,尤其是佟志这样的基层工作者,虽然物质相对匮乏,但是精神状态还是不错的, 心态纯正无杂念。 “感谢党给我们这样的幸福生活” ,要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人。剧

11、作 在基调上没有写出来这一点,也就是那是人们的阳光感。对艰苦生活的回忆,并不一定总 是苦涩。比如美国西部片,写的那个蛮荒除开的时代,日子艰苦可想而知,但是个人英雄 主义张扬的旗帜下出现的片子,并没有一点苦兮兮的感觉。 66 年以后,中国进入乱世。文革闹剧开始,不得不腾出很多篇幅表现这个时代。1967 年,文革的日子,无非开会、批判、游行、大字报和串联。在运动的高潮期间,家庭 犹如风暴中的帆板,所有的故事都跟着时代脉搏跳动了,没有什么可说的。 于是安排佟志出差,带上文丽。住旅馆的遭遇,一段黑色幽默。调节节奏的插曲。1968 年,复课闹革命,燕妮回到学校。课程被耽误了,教育子女方面出现矛盾。佟志两

12、口 子,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确没有操过什么心,自然发展。如果有今天当爹当娘的一半心思, 也不是这样的做法。那时候都这样。 二女儿南方回到北京,于是母亲和两个女儿形成三角关系,微妙的矛盾组合。1969 年,佟志父亲去世,母亲来北京,这是长住了。家庭关系里最难处的婆媳关系又一次 摆上日程,不过请放心,出不了大事。为什么呢,这和本剧编写方针有关。剧情发展到现 在,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编剧方针有一层“中庸”精神在左右着。对于事件深度,不能尽 情挖掘。对于事件进程,也尽量克制不完全展开。同样的事件,放在其他剧目中(比如专 写新婚题材的、婚外恋题材的) ,也许会写得很详尽,深挖猛追。本剧的克制,是避免冲淡 时

13、间流淌这个潜在的大主题。就像一棵大树,小枝小杈和不大的树瘤不影响主干的笔直, 如果横生一个粗壮枝杈,就会改变整个大树的形状。 所以,剧中的矛盾动作,一般也采用中度原则,不能过强。剧中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 就会用外力情节因素化解,使之不致于太过。前面几集都是这样处理的,后面的婆媳关系 应该也是这样。1970 年,一对正常的夫妻,性生活是生活内容的重要方面。假如专门针对这个主题展开, 整他个几十集连续剧也不在话下。本剧写金婚,对这件事当然会涉及到,节制的涉及到。 初婚时候所谓的性启蒙,之后则点缀在各个剧集的情节间隙中。本集多写了几笔,因为他 们有了不和谐。 这费不了多少笔墨,于是又安排一次佟志

14、的外出。这次是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全国性的。 遇到渊源人物方卓娅。插曲而已。1971 年,意外,文丽又一次怀孕。她终于痛下决心准备人工流产时,被婆婆冲进手术室力 挽狂澜阻止。大宝诞生,第四个孩子可是儿子呀。 这几集有点焦点分散的感觉,按常理来说,这样进程平缓的电视连续剧,不可能每一集都 绷得很紧,长程来看要有张有弛。这几集就是弛。1972 年,孩子出生,母亲的注意力转移,父亲被冷落。这在一般家庭都挥发生,只不过佟 家发生在结婚十七年,而不是像别人是在两三年的时候。大宝挤占爸爸位置直接表现在占 据了他床的位置。 图奈何的佟子,发现自己头上居然出现了白发,大惊小怪一番。其实四十多岁的男人,出 现几根

15、白发,并不值得搞这么大的动静。作者这样写,主要还不是写白发,是想要通过白 发写出男人的中年之痒。步入中年,对时光流逝马齿徒增的恐惧,大概每个人都会有,但 不一定表现在白发上面。空泛的发几句感慨,也是一种方式。但是在电视剧中不免缺失形 象,于是具体物化在白发上,惊诧一番。这样,后几集文丽的更年期紊乱,才不会过于孤 单呢。 大女儿燕妮也有了成人之痒,因为她来月经了。1973 年,佟志所在军工厂在三线有一个分厂,大量需要干部。大庄去了,得到重用。佟志 蠢蠢欲动,文丽很不情愿放他走,但是关涉他的前途,又不便过于阻拦。这一集的中心就 是三线,副线则是文丽与婆婆之间的矛盾,矛盾还是围绕是不是放佟志去三线。

16、 这一集在我看来是开篇以来最好的一集,情感真挚到位,描绘的层次也丰富感人。1974 年,佟志如愿以偿地去了三线,两口子开始两地分居的日子。人这一辈子,夫妻几十 年,什么情况都有可能遇到。作者安排他们两地分居,剧作更有代表性了。这一集和前一 集,感情比较真挚,如酿醇液,有味道。然而本剧全篇像这样的投入真还不多。同是郑晓 龙导的片子,我以为北京人在纽约更好一些。技巧是另外一个方面,主要是凝注血肉 的区别。前一剧看的时候颇能牵动观众心灵,虽过去十几年,印象仍然十分深刻。而本剧, 虽也能引人思考一些问题,但是隔岸观火,不会牵扯观众挂心了。 李天骄出现了。本来以为这只是一个伏线,以后适当的时候启用。没想到是立即见响的, 下一集就发展了。1975 年,因为与李天骄走得很近,传到北京总厂,为文丽知晓,闹着让领导把佟志调了回 来。两地分居结束了。 从剧作技巧角度分析,两地分居的日子似乎短了一点,因为两地分居有很多文章可以展开 细些,都没有来得及着手呢。也许作者觉得这样东一笔西一笔的写两地不容易组织结构, 所以尽快收束到一地。其实不然,影视剧作中以两地遥望的方式,成就了很多优秀之作。 现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