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有效沟通的艺术(家庭教育:黄勤执教)ppt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6059812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4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校有效沟通的艺术(家庭教育:黄勤执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家校有效沟通的艺术(家庭教育:黄勤执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家校有效沟通的艺术(家庭教育:黄勤执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家校有效沟通的艺术(家庭教育:黄勤执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家校有效沟通的艺术(家庭教育:黄勤执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校有效沟通的艺术(家庭教育:黄勤执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校有效沟通的艺术(家庭教育:黄勤执教)ppt(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家校有效沟通的艺术黄 勤一、有效沟通的前提1、是学生的老师还是家长的老师?2、是家长的指导者还是领导者?3、是家长的敌人还是盟友?(一)自我角色分析1、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改变我不喜欢的状态 ?2、是在进行教育行为还是宣泄我的情绪?3、是在教训家长还是在与家长沟通?(二)沟通目的分析1、对沟通对象的了解2、良好的沟通态度3、良好的沟通技巧(三)沟通基础的分析了解家长的心理: 期望高 担心 不大喜欢青年班主任和新老师 对学校有消极情感敏感、脆弱(不愿听到孩子的负面消息)对素质比较高的家长:将孩子在校的表现如实地向家长反映,认真倾听他的意见,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对比较溺爱孩

2、子的家长:首先肯定孩子的长处,给予真挚的赞赏 和肯定,然后再用婉转的方法指出其不足之处,诚恳而耐心地说服家长采取更好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对孩子放任不管,把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的家长:多报忧,少报 喜,从而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教育孩子的活动中来,开始关心孩子, 主动与子女沟通,与学校沟通,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二、沟通必备的心理学知识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 验: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级随便地走了 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 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 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 被

3、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 的魔力在发挥作用。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 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 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 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 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 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言语来 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强,那么 ,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 ,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

4、捐款。过了10分钟 ,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有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 捐。等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 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不耐烦 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 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 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 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 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 ,只批评一次”。

5、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 ,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 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 位老人家门口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 儿变得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 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们兴高 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 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 老人

6、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 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 ” 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徳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 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元钱”、“要是 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 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 点点地消减了。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 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 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

7、为了抵御北风 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 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南风获得了胜利。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 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 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 ”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 点“人情味”、“亲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规律五:贴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 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 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

8、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 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 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有心 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 如何地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 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 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结果, 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 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 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 也叫暗示效应。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9、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 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 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 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 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 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这一通过谈话而产生的效应 被称“霍桑效应”。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 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父母,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 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 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

10、、 同学等的不满。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 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行为 上会更加自律,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 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 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 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秤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 堆放在秤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再比如食堂里卖大排,有经 验的窗口服务员总是先把最大的卖掉,让每一个来买大排的 人觉得他买到是盆里最大的一块,从而产生好感。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 一番,并常常

11、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 不理想的评价方法,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 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八:登门槛效应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 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 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 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成为“登门槛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 ,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 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 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一)真诚+善待 成为家长理解的人真诚+善待,

12、教师工作艺术的根本。魏书生要求自己“像一颗草,一只蜜蜂,一名勤务员那样,对人无所求,尽 可能地多给人,勤勤恳恳,切莫有自以为是的思想。”教师要以诚相见、善意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理解 你,信任你,才能更愿意接近你,和你的关系也就会越来 越融洽,家长对你的工作也会越来越理解。三、有效沟通的艺术(二)忍让+宽容 成为家长信任的人忍让是深藏爱心的体谅,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是对生命的洞察;忍让、宽容不仅是一种文明、胸怀,更是一种人 生的境界。班主任在日常事件中,采用忍让、宽容的姿态,创 造了生命的美丽,也铺就了学生成长的坦途。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 也是对自己的善

13、待。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就能够赢 得多少人的信任。班主任就要有一颗宽容的人,去接纳孩子, 赢得家长的信任。 出乎意料之一我发动同学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自己也承担了一个社团趣味推理社团。招聘社员 的时,我看到小明径直向我的展台走来。我本来想,自己班级学生就算了。但是看他的那股认真劲 儿,就让他参加了。后来社团活动,数他的思想最丰富、思维最活跃了,回答问题也最准确,让他 编剧本模拟侦探办案,他最积极了。然而我却没有意识危险所在。社团课上,他动来动去,或者不停的摇头,或者做鬼脸,或者自我演戏自我陶醉,有一次同学站 起来回答所表演剧中提到的问题,他不知从哪里拿来的圆规,他圆规头朝上放在同

14、学座位上,结果 那位同学一坐,身体受害。而他却毫不在乎,说:“我只是在开玩笑,我觉得好玩极了,这是剧情 需要。”又说:“谁知道是我呀!圆规也不是我的呀。”难道同学是灰太狼?(我那5岁的女儿每天在 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在我们的校庆活动中,根据剧情需要,饰演“太平羊”的灰太狼被喜羊 羊整的狼狈不堪。我真是气不打一出来,愤怒的我真想给他一巴掌。我忍住了,我无话好说,因为 当时气昏了,也不知道应该对他说什么,因为要把那位受伤的同学送进医务室。之后,我将他叫进我的办公室,但他就是那样不在乎地等待我的批评。正好办公室没老师,我看 着他,什么话也没说,就那样平静看着他,因为说实话,我不知道说什么。但是很奇怪那

15、时我一点 不生气。我发现,他慢慢有了变化,从刚才的满不在乎到有点局促不安。又过了一会儿,他低下头 ,偶尔抬头瞟一下我,我知道他在窥测我的内心,但我还是很平静地看着他的脸,就好像在欣赏一 幅画。他的头越发低了,也更加不安了。良久,我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你可以走了。”他抬起头惊 讶地望着我。“你可以走了。”我重复了一遍。他默默地走了。但这次他竟连着几天表现很好,我不 失时机地表扬了他。他回到家很是开心,她妈妈知道这一情况后,特意感到学校来表示感谢,把孩 子托付给我。后来尽管他有反复,但经过我又几次的冷静、宽容地处理,他有逐渐地变了。出乎意料之二小明入学成绩排列班级28名,充其量中等水平偏下。但是期

16、中成绩单是 语文102分,数学109分,英语109分,科学117,总分437分,班级竟然第五名,让我感到惊喜,她妈妈更是欣喜若狂,说孩子真是福气,遇到了这么 有耐心帮助他的老师。我真有点搞不懂,这样一个平时我认为习惯很差的学 生,一个上课大部分时间把头埋在书桌下,时时处处都想同班同学挑战的学 生,成绩考得那么好。有同事说,这说明平时你用大度、宽容感染了他,虽 然你没有看到他的优点,但是他的优势还是体现出来了吧,不过这也是你的 功劳哟。我甚至想起了我最珍爱的臧克家的一首小诗,“当你以自己的心, 去温暖别人,你会觉得,心的太阳,到处向你照耀。”我拍打着自己胸脯,拍碎着我幻觉。真的这样吗?我可不信邪。(三)换位+思考 成为家长尊重的人换位思考是指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从他们的角度去 看问题。意味着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有意识地站在孩 子的角度问问自己:孩子在当时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孩 子对自己所说的话是如何感受的,孩子又是如何看待他 所面对的具体问题。同时,在处理问题的进程中,也要 站在家长的角度,兼顾到家长的感受。时时处处多为孩 子和家长着想,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