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福建泉州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6057683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福建泉州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福建泉州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福建泉州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福建泉州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福建泉州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福建泉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福建泉州(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改革开放 30 年系列调研报告(6))利用利用侨资带动经济侨资带动经济起起飞飞福建省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赴福建省泉州市调研组 人民日报(2008 年 10 月 30 日)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把握机遇,着力打好“侨牌”,以“三来一补”起步,带动乡镇企 业发展,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众多知名品牌,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巨变。30 年前, 泉州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曾位居福建“省尾”;如今的泉州,已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 升级,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泉州之所以能取得可圈可点的发展成就,归根到底在于泉州人

2、民经过不懈探索,闯出了适合自身 实际的发展道路,创造了“泉州模式”,即以市场化为制度基础、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 为最大特色、县域经济发达为突出亮点、品牌化为突出优势。泉州 30 年来创新、创业、创造所积 累的丰富经验,是我们继续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财富。【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大胆实践,走出了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 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引进侨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经济社会 发展新的飞跃。一、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地处福建中南部、台湾海峡西岸,距离台湾最近处仅有 97 海里。泉州 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建

3、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素有“海滨邹鲁”和“世界宗教博 物馆”之誉。1986 年 1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现辖 4 个区、5 个县和泉州 开发区,并代管 3 个省辖市。2007 年常住人口 774 万,土地总面积 1.1 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 4/5。1978 年,泉州地区生产总值 7.79 亿元(当年价),居福建省 9 地市的第五位。人均地区生产总 值 171 元,居福建省倒数第一位,仅为福建省平均水平的 62.6%、全国平均水平的 44.9%。改革开 放以来,泉州人民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机遇,发挥优势,艰苦创业,经济社会发生了 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1经济实力

4、显著增强。2007 年,泉州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为 2289 亿元、29664 元、225.06 亿元,与 1978 年相比,分别以年均 17.7%、15.6%、21.5%的速度增长。2产业结构不断升级。19782007 年,泉州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二、三产业分别以年均 22.2%、17.3%的速度快速增长,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三次产业结构 从 38.632.828.6 调整为 4.958.936.2。3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截至 2007 年底,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 12063 家,外资实际到位 137.93 亿美元。进出口额(海关口径)从 1

5、979 年的 0.04 亿美元增加到 2007 年的 68.52 亿美元,年 均递增 30.5%。2007 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营业额 2617 万美元,外派劳务 2737 人次,境外投资总 额 851 万美元。4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19782007 年,泉州市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 28.3%的 速度增长, “六五”、 “七五”、 “八五”、 “九五”、 “十五”分别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12 亿元、56.98 亿 元、322.09 亿元、888.36 亿元、1519.24 亿元,相继建成一大批交通、能源、水利、通信设施,城市 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和城市绿化率大幅提升,获得

6、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 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奖。5社会建设同步推进。2006 年末,全市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9.53 万人,国家级 行业技术开发中心 10 个,累计取得国家专利 14155 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52%。 高等院校由改革开放前 1 所发展到 15 所,中等职业学校 76 所,学龄儿童毛入学率达 100%。每 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医院病床数从 1978 年的 1.31 人和 1.44 张提高到 2006 年的 2.17 人 和 2.38 张,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 73.5 岁。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7、日趋完善,文化产业稳步发展。6小康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07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18097 元、7244 元,分别比 1978 年增长 55.9 倍、96.6 倍。50%以上的农村劳动 力实现有序转移,城镇登记失业率多年保持在 1.2%以下。基本形成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 育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创建“平安泉州”成效显著,荣 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二连冠”。二、发展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的发展经历了 5 个阶段:119781985 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

8、为主的转变。这 一时期,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收入,但人多 地少的现状,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要解决农村发展根本问题,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980 年 8 月,晋江县委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的若干问题的规定,拉开了泉州农村工 业化序幕。在“放、帮、促”(即放手发动农民集资联户办乡镇企业,有关部门帮助乡镇企业排忧解 难,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措施作用下,晋江、石狮(原属晋江)等沿海地区率先多形式、 多成分地创办乡镇企业,特别是利用华侨的闲房、闲资和闲置劳动力,以群众集资合股的新型合 作经济形式创办企业,承接“三来一补”业务,闯出了一条

9、在全国独具特色的发展乡镇企业路子。 泉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 7.79 亿元增长到 1985 年的 25.16 亿元,年均实际增长 13.9%;1985 年,泉州市乡镇企业总产值 16.6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9 倍多,工业总产值比重开始 超过农业,产业结构由“一、二、三” 格局向“二、一、三”格局转变,告别了以农业为主的时代。219861991 年,创办开发区,大力引进侨资,实现工业由散向聚、由内向外发展。1986 年泉 州撤地建市后,市委和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工区、工业区开发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 关于执行土 地使用权转让有关规定的通知等文件,多种形式地推进土地成片开发,形成

10、八大成片开发区,开 发面积达 2.35 平方公里。同时紧紧抓住中央赋予福建省“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有利时机,充分发 挥侨乡优势,提出“打好侨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及时把引进侨资侨力与发展乡镇企业、建设 加工区和工业区等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引进侨资嫁接乡镇企业、发展三资企业。形成“以市场为导 向、以外向型经济为目标、以侨资为依托、以联户集资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劳动密集型为基 础”的“晋江模式”。1991 年,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 1418 家(其中属乡镇企业和外资结合的“侨” 字号外向型企业占 85%),实际利用外资 2.85 亿美元。19861991 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出口 额(海关口

11、径)年均分别递增 26%、35.1%,1987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 比 1980 年翻一番以上,提前 3 年实现经济发展第一步战略目标。319921997 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优化产业布局,夯实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和经济基础。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抓住省委和省政府把泉州列为全省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率先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验区和国家体改委将泉州列为首批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的历史机 遇,泉州市委和市政府成立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下发泉州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方案, 明确提出用 5 年左右时间(19931997 年),推进若干重大改革措施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

12、建立 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放手发展多种所有 制经济,理顺集体经济的产权关系,引导私营企业转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 快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为主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养老保险以及工伤、医疗、女职工生育等保 险的覆盖面逐步扩大到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全方位对 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1993 年新办三资企业 1514 家,创下泉州历年引进外资企业数的最高纪录。大力推动产业集中布局、配套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积极引导企业由“遍 地开花”向专业园区集中。实施企业提升的“规模经营、科技兴企、市场

13、拓展、结构调整、争创名牌、 制度创新”六大战略,引导企业走股份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道路。19931998 年地区生产总值 年均增长 29.3%,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419982003 年,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名牌战略,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这一时期,面对 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和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泉州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 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作为战略重点,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1999 年,出台泉州市科教兴 市战略实施方案,成立泉州市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以企业 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鞋服、

14、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 机械制造五大传统产业,大力培育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旅游服务三大新兴产业。成立泉州市实 施奖励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出台关于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 品工作的通知,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并一次性发给 奖金。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泉州企业品牌创新高潮迭起,中国驰名商标数和中国名牌产品数位 居全国地级市前 3 名、福建省首位,在 2005 年荣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52004 年至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时期,泉州全 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思路,实现经

15、济社会发展新的飞跃。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项目,整合提升五大传统产业。重奖创建国家级品牌 企业,引导企业争创国际品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引导龙头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 推动对外招商由引资向选资转变,优先考虑引进“三高”(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竞争力)、 “三少”(耗 能少、排放少、污染少)以及物流、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强民生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 就业服务体系,突出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转移,促进充分就业。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大 力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服务能力。实施造福工程,努力解决困难群 众的住房问题。做好社会保险、社会

16、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之间的配套衔接工作,大力推行 外来工、农民工住院医疗保险,建立城乡一体的低保体系,构建覆盖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坚 持统筹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沿海与山区、城市与农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生态 效益的关系,大力实施中心城区优化发展、沿海县域率先发展、山区县域特色发展战略。加强生 态环境保护。坚持奖惩结合、疏堵结合,江海联动、城乡联动,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以健全流域 生态补偿机制为抓手,全面推进城市污水、垃圾综合处理和工业污染集控区污水处理产业化运作, 加快推进 55 个循环经济项目。优化政策环境。大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实行全程 式的网上审批和网络电子监察。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在全省率先建立暂住证、务工证、计生审验 证等“多证合一”,管理、服务、教育、维权等“多措并举”,公安、劳动、计生、房管等部门“多位一体” 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机制。经过 30 年来的探索,泉州人民走出了适合泉州实际的发展道路,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泉州 模式”:市场化是“泉州模式”的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