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择业观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47985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大学生择业观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大学生择业观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大学生择业观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大学生择业观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大学生择业观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大学生择业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大学生择业观(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摘要: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形势严峻。为了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的择业方向日趋多元化,有了正确的择业观,但许多大学生的择业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实现,不被社会淘汰。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观 特点 问题 引导 正文: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了竞争的社会,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当前我国的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我国人楼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员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就业机制有待完善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就业观念有待更新。当前在就业问题上,许多人的就业观念仍然

2、滞后。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不同的择业观将会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地调整适应,但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的择业观在社会的影响下出现了偏差。因而,给予大学生在择业方面正确的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一、当代大学生择业的特点(一)相比以前,当代大学生有了更强的创业意识有调查显示,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时,选择“自主创业”的同学已占 21.8%,说明当代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在增强。在就业难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1999 年 12 月 新闻界连续报道了大学生以知识作价入股创业的报道。北大学生张明、戚文敏发明了一种名为 EPOST 的新软件,预计可取代

3、 E-mail,北大校方出资一百万注册北大天正公司,两人一分未掏,即拥有 20%和 10%的股份,成为大学生老板。有大学毕业生从擦皮鞋开始,逐渐创办成在全国连锁的“皮鞋美容店” 。还有大学生从卖猪肉起家 ,探索出了创办食品加工企业的经验等。这些事例都说明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增强,但创业不是追求时髦的感觉,而是为了收获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对于创业,大学生除了要具有立足创业、勇于创业的思想准备外,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打破“学历本位”的观念,树立“能力本位”的意识。(二) 、大学生择业观存在明显的差异性1.不同的性别,择业观不同。男性大学生在选择岗位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才能是否能得到充分发挥

4、,在将来是否会有很大的作为以及工资福利待遇等。而女性大学生再择业时会考虑更多的因素,她们首先考虑的是工作的稳定性,是否轻松,与自己的专业是否对口,甚至与恋人的远近,离家的距离等。女性在家庭社会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要承担双重的压力,这就决定了女大学生择业更加慎重。2.不同的专业,择业观不同。大学生学习有文、理、工、农、医、经、管、艺等众多领域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升学与职业的选择上,也体现在选择职业的出发点上。不同的专业市场需求不同,有些专业的市场需求热,这些专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市场期望值相对较高。而另一些市场需求低的专业,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他们的市场期望值就相对较低。3.不同大学的

5、学生,择业观念不同。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就业的期望度更高,他们的目标是进入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外企及垄断行业。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在选择工作岗位时,更倾向于考虑省会城市、直辖市、沿海城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国企。他们认为进入这些城市和单位的机会多、前景好、空间大、经济发展快,因此,更青睐这些城市和单位。(三)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加注重现实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也在迅猛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们对物质水平的要求愈加重视。当代大学生也把就业考虑因素投身于自身利益。择业时非常看重个人特长能力发挥、兴趣满足、薪酬福利、个人发展等。(四)就业意向由“专业对口”变为“一专多能”当

6、代大学生的职业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他们不再固守传统的“专业对口”观念,让自己的就业空间变得狭窄。相反的,他们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专多能”的通用型人才。在择业时,只要用人单位给出的工资待遇优厚,发展前景良好,工作环境舒适,大学生们都踊跃参与其中。(五)考研的人数不断增加据报道,2010 年全国约有 140 万人考研,招生规模约为 46.5 万,报考人数创历年新高,竞争将更加激烈。在全部考生中,应届毕业生超过半数,相比以往人数进一步增多,仍然是考研的主力军。考研表明大学生希望通过获得更高的学历,更多的知识,来提高自身层次,在未来就业中能有优势,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这种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大学生的自身

7、要求;另一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强大的就业压力,读研说白了就是回避就业,同时为将来就业增加砝码;再次就是人才市场对高学历的需求,带动了大学生考研热。实际上,考研的学生中有许多并不是为了做学问,而是把自己的未来压在考研这条道路上,这种极端功利性的做法反而使自己的选择范围越来越狭窄,束缚了个人的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一)有些大学生功利倾向严重,价值观念淡化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自我为中心,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倾向,过于看重经济利益,却忽略了自己应该履行的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择业观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过程中的反映,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

8、生观、择业观还不成熟,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二)敬业精神差,缺乏职业稳定性对于许多毕业生来说,找工作就为了能有一个饭碗,不为吃穿发愁,而不是真正为了社会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说有些毕业生之所以选择到政府机关工作,只是因为政府机关的工作比较清闲,方便他们腾出时间来学英语、考托福、考 GRE、考研究生,更令用人单位头疼的是“跳槽” 。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是想学点本领,等到将来条件成熟后就“单枪匹马闯天下” 。从这些种种迹象不难看出,如今的大学生所缺的就是用人单位需要的敬业精神。(三)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如今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自我价值评估不切合实

9、际,结果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择业目标过于理想化,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条件、工作环境等无不在考虑之中,却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际,盲目求高。除此之外,绝大部分的毕业生社会阅历尚浅,没有什么实际的工作经验,但却好高骛远,自以为是,结果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一方面,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集中在条件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大中城市的就业岗位已日趋饱和。有调查显示,在理想择业地区的选择上有 37.6%的毕业生首选沿海开放城市,而愿意到中西部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很少,仅占 7.3%结果导致大量的毕业生脑中装着知识却找不到工作。(四)

10、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志向,忽略了社会的需求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我国就业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由最初的“统包统分”制度变为现在的“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就业办法。大学生在就业时,不可能超越了社会的需求。一方面,大学生争相追捧的用人单位的人才已趋于饱和,没有多少的岗位剩余;另一方面,一些单位急需人才,但毕业生却都不愿去。这样一来,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势必会与社会需求相矛盾。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一) 树立敢于竞争的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竞争,竞争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敢于竞争,才不会被社会淘汰。面对竞争的现实,大学生应该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状况,

11、敢于竞争,做好多方面竞争的准备。在大学生就业走向大众化的今天,能否成功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实际能力等,是整个大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和积累的结果。可有竞争就有风险,参与竞争就难免受到挫折。相当多的大学生在生活中未曾受过挫折,因此应注意提高择业过程中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认识到被用人单位拒绝是不可避免的,应当克服受到挫折后的颓丧情绪,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锻炼自己的意志。以说,学业是择业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取胜,就要珍惜在校的学习时光,在发奋学习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实践

12、,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注重自己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二) 树立到基层、农村去的观念当代大学生是中国劳动力队伍中在年龄、知识、信息、经历、观念等各个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的群体。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当树立恰当定位,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念。在大城市、主要机关提供的就业机会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农村和基层提供的广阔天地为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了条件。大学生要真正树立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特别是要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农村、社区、重点建设项目工程一线的基层单位去就业创业。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一批新项目的上马,西部地区将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才。大学生应

13、抓住这些难得的机遇。虽然这些地区条件艰苦,但却最能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毕业生拥有择业的权利,同时也有为国家贡献才能的义务。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到西部去工作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将大有作为。(三)加强思想道德和就业指导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校和社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开拓进取、拼搏向上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不竭的动力源泉,也是毕业生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基础。我们应该遵循人的认识和发展规律,对大学生开展人生理想和信念教育,并将理论教育转化为毕业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引导大学生

14、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择业观念,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使大学生既有个人远大理想,又有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在为国家服务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世纪是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的世纪,迫切需要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社会迫切需要有一大批大学生利用自己的学识自主创业。学校要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创业技能的培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竞争;学生要不断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科研动手和开拓创新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等,通过努力,走出一条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的新路。参考文献:冉福祥.试论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试论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J. 甘肃林业高职业教育, 2010 年 01 期 陈清华. 论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J. 中国成人教育,2010 年 03 期 金曦,高校毕业生择业观调查与分析J.文教资料, 2011 年 11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