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求职陷阱大综合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45816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求职陷阱大综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预防求职陷阱大综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预防求职陷阱大综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预防求职陷阱大综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预防求职陷阱大综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预防求职陷阱大综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求职陷阱大综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破解求职应聘六大陷阱破解求职应聘六大陷阱“在求职的时候您一定要提高警惕,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少求职陷阱都是 比较容易识破的。”8 日下午,“求职陷阱热线”吸引了不少在求职过程中受 骗上当的读者,而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劳动监察总队、南昌市工商行政管 理局消费者保护局及西湖分局的相关领导在接听热线答疑的同时,也为广大求 职者支招,破解“求职陷阱”。 各种求职陷阱为您一一剖析各种求职陷阱为您一一剖析 陷阱一:招聘公司与职介所是一家陷阱一:招聘公司与职介所是一家特征:应聘者来到职介所,职介所的工作人员会尽量游说求职者注意他所 介绍的工作,并以高薪等条件引诱求职者答应面试。不久后,“招聘方“的负责人

2、就会赶到,并且几乎不需要什么条件,应聘 者就面试成功。职介所马上会索取中介费,随后,招聘方又会要求应聘者交纳 一定金额的保证金并告诉求职者一个地址,要求求职者第二天就去上班。但当求职者按时来上班时,却发现“公司”根本不存在,找到职介所理论, 对方也翻脸不认人。对策:遇到这种情况应聘者首先应要求对方出具公司的相关证照,同时理 性看待“优厚”的薪酬。正规的招聘决不可能如此随意地通过面试。其实,招 聘方就是职介所的一员,他们利用的是应聘者急切的心情和渴望得到高报酬的 心态。 陷阱二:虚假信息让应聘者防不胜防陷阱二:虚假信息让应聘者防不胜防特征:这类陷阱一般都是利用轻松的工作和优厚的待遇来引诱应聘者,

3、当 应聘者为这些心动的时候,其他的收费项目就随之而来。不少应聘者都会很痛 快地当场掏钱以便获得这份“高薪工作”。但等上班后,应聘者就会发现,也 许在招工信息上写的是文员,但实际上却是每天要去散发传单之类的“杂活”。对策:应聘者可以通过了解对方公司的实力和工作性质来判断该信息的真 实性,千万不能被“高薪”所蒙蔽。天上并不会真的掉下馅饼,也不会有白吃 的午餐。 陷阱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陷阱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特征:一天完成 40 家公司的市场调查;一个月用珍珠穿成几条领带. .,这中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是很多不良公司的惯用伎俩。目的就是 让应聘者知难而退,这样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扣下应聘

4、者所交纳的费用, 而且还振振有辞的说是应聘者能力不够。 对策: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诈性,应聘者过了一段时间才会发 现上当受骗。所以,应聘者在接受工作之前一定要擦亮眼睛。 陷阱四:软硬兼施骗完开溜陷阱四:软硬兼施骗完开溜特征:一些不良公司会在某大厦租用一间办公室,然后引诱应聘者尤其是 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前去应聘。只要应聘者进了门,对方便马上会花言巧语加威 胁恐吓。钱一到手骗子马上开溜,换一个地方再重新“布局”。对策:应聘者万一碰到被骗子威胁恐吓的情况首先要想办法脱身,然后再 拨打 110 报警。 陷阱五:巧立名目乱收费陷阱五:巧立名目乱收费 特征:这类公司的收费项目大多是变相的押金,一般都

5、是以培训费、工本费、服装费、保证金等名义收取。具有迷惑性,而且很少会开收据。很多求职 的大学生因迫切需要得到工作,从而无奈地答应对方的要求。虽然金额并不是 很多,但容易上当的人却是非常多的。对策:只要是在用工过程中,以这些名义进行的收费行为都是违反劳动法 规的。应聘者完全可以不交并向劳动部门投诉。 陷阱六:跨省招工行骗陷阱六:跨省招工行骗 特征:还有一些不良公司往往利用职介所刊登一些跨省招工的信息。因为 是跨省招工,一方面应聘者无法核实所谓的外省公司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相 关部门要对其进行调查也有很大的难度,骗子得手后可轻易逃脱。对策:按照劳动法规,跨省招生必须出具本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

6、 府劳动力市场主管部门的证明。当心当心“三无三无”黑职介黑职介市劳动监察总队执法人员发现,绝大多数“黑职介”都存在无职介许可证、 无营业执照、无上岗人员资格证明、提供假信息、乱收费等多种违法行为。这 些“黑职介”提出的收取所谓“上岗费”,在 300 元至 4000 元之间不等,这已 经远远超出了市物价部门所规定的中介费用限额。并且,市物价部门关于中介 费用的规定中也根本没有“上岗费”一说。劳动监察部门提醒徘徊在这些“黑 职介”周围的打工者,通过职介机构求职时,一定要看清楚职介机构是否有劳 动部门核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尤其要注意经营证照的营业范围中包不包含职 业中介业务。与用人单位直接联系时,要

7、看单位是不是给办理相关证件、签订 劳动合同,一定要提高警惕,增强辨析能力,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当心“搜刮式试用期”有一家饭店,一次便招聘了 80 名服务员、洗碗工以及收银员。招聘时规定 薄薪试用 3 个月,期满加薪。然而不到 3 个月,大部分都被解雇了。随后故伎 重演再招一批以补其缺。总之是雇了就辞,雇辞之间很难超过 3 个月,试用期 变成了对廉价劳动力的“搜刮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利用试用期来盘剥廉 价劳动力的做法,近来有增多的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解雇的所谓理由 大多来自单方面苛刻条件,比如规定节假日不得休息、不得请假等等,至于劳 动保险、医疗保险更无从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

8、劳动法颁布后,劳动部又 有多个文件对试用期的规定做了进一步的强调,如 1996 年劳动部关于实行劳 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中规定:“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中。”换 句更加清楚的话来说,没有劳动合同的试用期就根本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试用期。 当心口头协议兑现难在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接到的投诉中,对“口头协议”的投诉占有很大数量, 它让求职者有苦难言。在最初求职时,有些求职者认为,反正试用期不过两三 个月,口头协议也就差不多了。但有些存心欺骗求职者的老板利用三个月试用 期让求职者完成任务后就借口试用期表现不好不能正式录用把求职者炒掉。至 于这段时间的工资,由于仅仅是口头协议,没有书面文字作为保障,就非

9、常容 易出现纠纷。有时工资完全要靠老板的施舍,愿给多少就给多少,让求职者后悔莫及!为此,提醒劳动者,口头协议难兑现,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才有法律依 据。大胆投诉不必有顾虑据劳动保障监察人员介绍,今年来,在受理举报投诉中,60的群众不敢 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联系电话,他们主要是怕用人单位打击报复。实际上这 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劳动违法行为的举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和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劳动 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进行投诉和举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监察员有义务保 护举报人,为举报人保密。如果用人单位打击报复举报人员,劳动保障行政部 门将根据情节轻重处以 10

10、00 元以上 20000 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 例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另外,劳动 保障监察人员如果泄露举报人的情况,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处分,并取消 监察员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被骗, 可以直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各种陷阱概述:各种陷阱概述:试用陷阱试用陷阱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明确告知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往往很低,企业 承诺转正后工资会大幅度上涨。但是,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 炒求职者的“鱿鱼”。危害:如果长期耗在某个企业的试用期内,不仅会让求职者蒙受很大经济 损失,同时也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不利

11、。如何规避:在确定去这家公司之前,最好找到该公司的员工打听消息,询 问那里的工作情况。如果已经去了公司,更应该主动多和同事交流这些情况, 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做“冤大头”。一般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刊登相同的招 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 数周后再次刊登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粉饰招聘岗位粉饰招聘岗位招聘单位在招聘广告上把职位写成是“市场总监”“保险事业部经理”, 结果到了岗位,应聘者却发现其实是去做“业务员”“保险代理员”等。有的 单位也会以“到基层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使他们继续工作下去。危害:粉饰招聘岗位使得求职者

12、就职后往往大失所望,心理落差很大。但 是有些求职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选择了安于现状,继续这份工作,从而对自 己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如何规避:求职的时候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 节。某些用人单位提供的虚而不实的职位,常常冠以好听的头衔,但是却强调 无需经验,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有一些招聘单位虽在招聘广告中列出要招聘 的多种职位,其实这些职位都是做业务的,甚至是没有底薪的业务。招聘只为获取创意或方案招聘只为获取创意或方案由于聘请专家或者专业人才的费用较高,有些设计公司或者营销公司为了节约成本,通过大规模招聘的方式来获取好的创意或者方案。这类招聘往往要 求应聘者做案例,

13、进行创意反馈。危害 :这些公司并无实际岗位,求职者会因此失去了别的工作机会。如何规避:求职者事先要和公司约定好策划或者创意的劳动版权问题,声 明你的创意或者策划不得随意使用。短信招聘陷阱短信招聘陷阱通过发送类似于“某单位因业务发展诚聘业务公关,月薪 1 万元以上,可 兼职”之类的手机短信找到可能上钩的求职者,要求求职者在上岗前将一定数 额的“押金”或者“培训费”存到某账户。危害:求职者如果轻信这些短信,会白白浪费了钱财或者透露了个人信息。如何规避: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回个短信或者交点不明不白的钱就可 以获得好的职位是不可能的。求职陷阱现场解读(案例)求职陷阱现场解读(案例) 现场 1:星级饭

14、店招聘男女公关经理,无需工作经验,无学历要求;底薪 200 元,月薪可达数万元,具体根据个人所得小费而定。要求女身高 165cm 以男身高 180cm 以上,长相好。专家解读:这样的招聘广告往往是骗人或是让人加入色情行业。所以一定要 多小心,不要盲目前往。 现场 2:某企业招聘,把笔试或者面试地点安排在员工上班可见的醒目位置,或者特设招聘台,或者把笔试和面试时间安排在非员工工作时间。专家解读:这种招聘的真正目的,很可能并非为了招新人,而是为了给现有 员工施压,所以求职者不要对这些招聘报太大希望。 现场 3:某企业常年招聘,但从不透露到底要招多少人,且招聘的信息从不 更换或者很少更换。招聘会上这

15、些公司往往发给求职者很多宣传册、介绍公司 文化的资料等。专家解读:这类企业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宣传或者为公司积累人才库,他们 现在实际上并不缺人,所以求职者一定要查清楚底细,再去应聘。 求职时不可着急(分析) 专家:荀炎专家:荀炎(华夏心理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师华夏心理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师)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求职者往往心情过于迫切,由此便容易掉入企 业设计的陷阱。因此,心理咨询顾问建议大家,在求职时不应该只看到某个职 位的诱惑,而应该事先意识到,求职本身是有风险的,可能会遇到一些陷阱。求职者应该保持相对冷静的心态,要有客观冷静的意识。事实上,很多求 职陷阱都有清楚的破绽可寻。例如,以某种名义向求

16、职者索取钱财,这是明显 的可疑行为。但是,由于人在本能上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往往在此时不容易保 持冷静的态度。从而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认为或许付出 100 元或者几百元就能 获得一个职位。对于求职所做的付出,求职者应该要有心理底线。很多人在求职中受骗也 是个人侥幸心理导致的。要把握自我,不能失去判断,尤其是,不要有依赖心 理,不要把改变的权利永远放在对方手中。例如,公司一再拖延实习期,让你 陷入无限期等待状态,此时,留或不留应该早做判断。拒绝求职陷阱!拒绝求职陷阱!不要随便透露你的联系方式不要随便透露你的联系方式 填写个人简历时,请不要在规定的表单以外的地方填写你的联系方式,这样会 使所有人都看到你的联系方式,从而导致不安全的情况发生;强烈建议求职者 只留本人联系电话并保持畅通,勿长时间关机,若非必要最好不留家庭电话。谨慎签订劳动合同谨慎签订劳动合同 与用人企业签合同时,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 否则所签合同无效;二看合同字句是否准确、清楚、完整,不能用缩写、替代 或含糊的文字表达;三看劳动合同是否有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