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章复习教学设计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41643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类文章复习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述类文章复习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述类文章复习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述类文章复习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述类文章复习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章复习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类文章复习教学设计(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类文章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一般论述类文章的特点,掌握其一般解题方法及 技巧。 教学重点:运用基本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典题导引规律总结巩固练习 教学时数:3 课时 一、 介绍考情 1.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来看,论述类文章阅读的题目大多以客 观题的形式出现,题目多为 3 道。 2.考查内容为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多涉及文章的主要论述对 象、文中使用修辞的词语、文中的指示代词、文中体现作者思想的 词语等。 3.理解句子含意类题目,通常针对句子涉及的对象、范围、性 质、原因、结果、方式、态度与意向等方面设题。设题迷惑点常是 扩大或缩小概念范围,混淆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变换句子的修饰

2、、 限定成分等。 4.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题目,多要求筛选作者的观点态度、 主要论述的概念以及对文章的关键语句的理解等,这类题目多以客 观题形式出现,要求考生从四个选项中挑选出正确的或不符合文意 的一项。 5.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在考题上的体现主要 是对文章结构、思路的理解和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是:(1)分析 文章结构多与理解句子含意结合起来,从理解、探究句子的含意或 作用中考查文章结构特点;(2)把握文章思路多与筛选整合文中重 要信息结合起来考查;(3)让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或段内结构,如划 分文章层次或段落内层次等。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考题设置上的特点主要有:

3、通过考查考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意检测考生对作者观点与态度的 把握情况;用解释修辞的形式来考查考生对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 度的理解情况;用语言转换的形式测试考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掌 握情况;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具体材料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探究、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 考向研测 根据以上对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在本考点的命题分析,结合 2012 年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特对 2013 年高考作如下展望: 高考对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考查在内容和难度上将继续突出“基 础阅读”这一考查要求,选材范围将更加广泛,课标全国卷试题将继续采取纯客观的考查方式,主观题的考查将来可能会出现,以便 从不同层面考查

4、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的能力。 三、近三年新课标卷高考真题研读(2010 全国新课标卷)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 “石” “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

5、要求。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

6、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 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 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 ,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

7、“书法” “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 。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 。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汉语中, “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 ,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B在历史上, “书”与“金” “石” “画”并称,它

8、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答案】B【解析】说“它们(指“金” “石” “画” )同样因为影响深远”无中生有,也不是对“书”的表述。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B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

9、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 “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答案】B【解析】原文是“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

10、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C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 ,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答案】C【解析】文中说“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并不是对其代表性的否定,而只是陈述一个事实,确实有超过传世碑版的书法,只不过不为人所知了。(2011 全国新课标卷)现代文阅读(9 分,第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

11、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 “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 “曚诵”并提。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

12、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

13、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一个叛臣。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 ,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文言文艺术 了, “赋诗” “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 在社会上的实际 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 和封建教化的原

14、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 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 道:“国群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 ,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 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 ,并没有深刻 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B、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 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

15、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C、所“献诗陈志” ,一种情况 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 俊美 或者讽谏的目的。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 “矇诵”等一志出现 ,是因为猛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1.A解析:“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有误。原文中说:“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 ”可见,诗经中的诗歌是有深刻含义的。2、下列 理解 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

16、诗歌,也是有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来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文言文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 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 ,请晋侯不要听信。D、到了孔子时代 ,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的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 诗经也就变成 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2.C解析:“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有误。原文中说:“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可见,不是叫晋侯不要相信,他的意思是你晋侯有理由,但是大家不清楚,都就把他当做是叛臣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理解 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 、外交和其他 社会生活 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怀到平常语文所无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