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的确立和原则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41578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点的确立和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点的确立和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点的确立和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点的确立和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点的确立和原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点的确立和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点的确立和原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点的确立和原则论点的确立和原则来源:来源: http:/ ”(”(毛泽东:毛泽东:实践论实践论 。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第四卷合订本,第 268268 页页) )这里,首先是这里,首先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也就是要对所,也就是要对所掌握的材料加以鉴别,弄清它所反映的是真象,还是假象;掌握的材料加以鉴别,弄清它所反映的是真象,还是假象;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是事物的主流,还是事物的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是事物的主流,还是事物的支流。只有经过这样仔细地鉴别,弄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支流。只有经过这样仔细地鉴别,弄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才会有真实可靠的论据,才能

2、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形成才会有真实可靠的论据,才能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形成正确的论点。正确的论点。形成正确的论点之后,就要形成正确的论点之后,就要“由此及被,由表及里由此及被,由表及里” ,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找到事物的内部联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找到事物的内部联系或规律性,形成文章的论点和逻辑体系。所谓理论概括,系或规律性,形成文章的论点和逻辑体系。所谓理论概括,就是从大量个别的具体材料中找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的东西。就是从大量个别的具体材料中找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的东西。一般来说,掌握的材料越全面,从中概括出的论点越具有一般来说,掌握的材料越全面,从中概括出的论点越具有普

3、遍意义。但是,对具体材料进行理论概括,并不是只停普遍意义。但是,对具体材料进行理论概括,并不是只停留在简单地对具体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因为这还只是现留在简单地对具体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因为这还只是现象的罗列,还必须深入一步进行分析、判断,找出这些现象的罗列,还必须深入一步进行分析、判断,找出这些现象的本质,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文章的论象的本质,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文章的论点才能确立起来。所以,文章论点的确立,实际上是调查点才能确立起来。所以,文章论点的确立,实际上是调查研究的问题,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问题。那种从研究的问题,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问题。那种从主

4、观的框框出发,以框框套材料,以材料填框框的主观主主观的框框出发,以框框套材料,以材料填框框的主观主义做法是要不得的。义做法是要不得的。当然,提炼、确立正确的论点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当然,提炼、确立正确的论点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材料很多,看了之后,一无所得,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材料很多,看了之后,一无所得,表明原来所获材料是表明原来所获材料是“贫矿贫矿” ,提炼不出精华来。遇到这种,提炼不出精华来。遇到这种情况,只有另换方向,进行新的资料搜集工作,而已有资情况,只有另换方向,进行新的资料搜集工作,而已有资料不必急于处理掉,很可能在另一场合有用,可保留下来料不必急于处理

5、掉,很可能在另一场合有用,可保留下来作为资料储备;二是发现材料很多,信息蕴藏量很大,这作为资料储备;二是发现材料很多,信息蕴藏量很大,这就要求你很好地思索,在反复比较中加以选择、提炼,舍就要求你很好地思索,在反复比较中加以选择、提炼,舍去与论题无关的材料,确立一个明确的观点;三是发现自去与论题无关的材料,确立一个明确的观点;三是发现自己分析材料得出的论点早已为别人谈过,而且别人阐述得己分析材料得出的论点早已为别人谈过,而且别人阐述得比自己还要高明。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如下办法:其比自己还要高明。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如下办法:其一把别人的精彩意见,经过自己的消化理解,重新构思,一把别人的精彩

6、意见,经过自己的消化理解,重新构思,用不同的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其二改变论述的角度,用不同的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其二改变论述的角度,重新组织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重新组织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从材料的提炼中确立论点要力求正确,并有新的见解。从材料的提炼中确立论点要力求正确,并有新的见解。确立的论点,首先要能说服自己,做到有理有据。如果自确立的论点,首先要能说服自己,做到有理有据。如果自己都认为不妥当,那就须赶快重新研究材料,重新提炼。己都认为不妥当,那就须赶快重新研究材料,重新提炼。做到论点不但能说服自己,而且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这样做到论点不但能说服自己,而且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这样论文撰写

7、就有了把握。论文撰写就有了把握。二、确立论点应掌握的原则二、确立论点应掌握的原则( (一一) )论点的科学性原则论点的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就是要求论文的作者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科学性,就是要求论文的作者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并揭示其规律。这首先要求论点正确。如果论点不正确,并揭示其规律。这首先要求论点正确。如果论点不正确,就会使整篇论文归于失败,比如就会使整篇论文归于失败,比如论中国的农村改革论中国的农村改革一一文中说:文中说:“中国的农村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性中国的农村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性环节,农村的改革之路也成为城市改革的必经之路。环节,农村的改革之路也成为城市改革的必经之路

8、。 ”这个这个论点是不正确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论点是不正确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九五”计划和计划和 20102010 年远景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目标的建议中十分明确地指出;中十分明确地指出;“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业改革的方向” 。显然,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因为所拥有的。显然,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因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状况不同,经济社会环境不同,走的也是不同具生产要素状况不同,经济社会环境不

9、同,走的也是不同具体形式的改革之路,这也是十分明显的,如果以农村改革体形式的改革之路,这也是十分明显的,如果以农村改革的模式来框定城市改革,城市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也的模式来框定城市改革,城市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也为实践所证实。所以,论点要正确,并不是很容易的,作为实践所证实。所以,论点要正确,并不是很容易的,作者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者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其次,论点的表达要准确。如果表达不准确,就不能其次,论点的表达要准确。如果表达不准确,

10、就不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并且会给阅读者带来困惑。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并且会给阅读者带来困惑。( (二二) )论点的客观性原则论点的客观性原则客观性与科学性是密切相关的。科学性要求实事求是,客观性与科学性是密切相关的。科学性要求实事求是,客观性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性要求对于客观事物进客观性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性要求对于客观事物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然后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写论行周密的调查研究,然后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写论文的常见毛病就是带着先入为主的框框去找材料。这是撰文的常见毛病就是带着先入为主的框框去找材料。这是撰写论文的最大忌讳,因为客观事物是极其复杂的,随时可

11、写论文的最大忌讳,因为客观事物是极其复杂的,随时可以找到一些例子或个别材料来证实某一论点,但不能反映以找到一些例子或个别材料来证实某一论点,但不能反映客观实际。用个别例子得出一个结论,作出一个判断,不客观实际。用个别例子得出一个结论,作出一个判断,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只能是错误的判断。列宁说: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只能是错误的判断。列宁说:“偏见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因此,撰写论文,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因此,撰写论文,必须尊重客观实际,要从实际中去粗取精,得出结论,决不可凭自己的好恶去要从实际中去粗取精,得出结论,决不可凭自己的好恶去捕捉。捕捉。( (三三) )论点的创新性原则

12、论点的创新性原则论文要求作者有自己的见解,要求创新性。所谓创新论文要求作者有自己的见解,要求创新性。所谓创新就是能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当然创新不是轻易可以就是能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当然创新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做到的。一是补充性论点。由于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性完成,一是补充性论点。由于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即使一种新观点出现,当时看来是完善的,但随着时间的即使一种新观点出现,当时看来是完善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总会发现原有观点的不足之处,推移,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总会发现原有观点的不足之处,所以,可以说,绝大部分已有的研究成果都给后世留下了所以,可以说,绝大部分已有的研究成果都给后世留下了补充性的研究课题。比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补充性的研究课题。比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实践提出了服务是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