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因管理的法律适用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41564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无因管理的法律适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论无因管理的法律适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论无因管理的法律适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论无因管理的法律适用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论无因管理的法律适用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无因管理的法律适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无因管理的法律适用(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无因管理的法律适用论无因管理的法律适用摘 要:无因管理作为债的一种形式,是指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在考虑他人真实意思或可推知意思的基础上,有为他人管理、服务事务的意思,且客观上符合他人利益而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直接产生债权债务的适法事实行为。见义勇为的法律适用一般宜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无第三人侵害情形时的见义勇为,作为无因管理的特殊形态,适用无因管理的法律规定;二是在有第三人侵害情形下的见义勇为,作为阻却第三人侵害的一种行为,可以适用因阻却侵权行为之见义勇为的相关法律规定。立法应当完善对因实行无因管理而受损之人的保护,特别是应当扩大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范围以及赔偿范围。关 键 词:无因管理;

2、见义勇为;法律适用一、问题的提出年月中旬的一天,岁少年甲与同班同学乙等人到河滩游泳。乙因水性不好被河水淹没并挣扎呼救,甲见状急忙游至乙身后奋力将其推向河岸。在其他同学共同帮助下,乙得救,而甲却因体力不支沉入水中,因溺水时间过长经抢救无效死亡。事发后,甲的父母与乙的监护人因赔偿问题发生纠纷,诉至法院。案件审理中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甲舍己救人的行为属无因管理,乙作为受害人应当承担甲因救助而支出的费用和损失。第二种意见认为,甲舍己救人的行为符合我国民法通则第条规定的防止侵害行为中的见义勇为行为的特征,因没有侵害人,乙作为受益人应给予适当补偿。 无因管理是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我国立

3、法对无因管理的界定尚不完备,司法实践中适用无因管理时出现分歧在所难免。结合本案,笔者认为应认真对待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该案应该如何定性?即甲舍己救人的行为适用无因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还是适用因阻却侵权行为的相关法律规定?第二、现今关于因无因管理与阻却侵权行为而引起的损害赔偿的立法能否最大限度地维护并平衡各方利益?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模式因袭了事实认定法律适用这一传统分析风格。本文试图通过对无因管理概念的重新界定,以及舍己救人等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适用之研究,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提升司法适用的准确性,以更加完备地平衡并维护各方当事人权益。二、无因管理的界定无因管理是一种适法的事实行为,在大陆法系国家,其

4、直接形成法定的债权债务关系。我国民法通则第条一般被认为是对无因管理所作的立法定义,即“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支付的必要费用” 。界定无因管理概念,规制无因管理行为,需要面对两种价值的剧烈冲击既包含了不得随意干涉他人事务的法律要求,又融合了推进人类社会互助互爱的精神内涵。两者之间的矛盾调和无疑对立法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我国学者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一般将无因管理的内涵概况为三个方面:第一,为他人管理事务;第二,有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第三,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 ()为他人管理事务即为他人进行管理或者服务;有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简称为

5、管理意思,是构成无因管理的主观要件;而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是成立无因管理的前提条件。学者们试图仅通过“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的表述就能概括出无因管理的主客观要件,而诸如管理者的心态、管理后的客观实际效果等均未提及,结果当然是定义界定难以周延。关于无因管理,大陆法系各主要国家基本上都有明确的立法定义。 德国民法典第条规定:“为他人处理事务而未受他人委托的人,或为他人处理事务而对于该他人物权以受委托以外的方式为之处理事务的人,必须斟酌本人真实的或可推知的意思,像本人的利益所要求的那样,管理该事务” 。其第条继续规定:“本人的某项义务的履行关乎公共利益的,如不管理事务就不能适时地履行该项义务或本人的

6、法定扶养义务,则不考虑本人的与事实管理相抵触的意思” 。 () “为他人处理事务而未受他人委托的人,或为他人处理事务而对于该他人物权以受委托以外的方式为之处理事务的人”指出了无因管理的适用前提管理者是一切无权利也无义务管理他人事务之人;“必须斟酌本人真实的或可推知的意思”足见其立法理论的严谨既体现出无因管理制度适用的主观要求,又将此细化为“真实”与“可推知” ,从而将在难以得到他人明确意思的情况时,管理者依照本人一般可能的做法而做出的行为, “推定”为符合本人利益的情况巧妙将其纳入规制范畴;“像本人的利益所要求的那样,管理该事务”不仅明确了客观要件,还提示出管理者管理他人事务时的注意义务的要求

7、程度须达到“本人利益所要求的那样” ;而第条更是规制了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不考虑本人的相抵触的意思,该条的设立是对第条所规定的一般情形及条件即应当依照本人的意思进行管理之补充。从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德国民法典对于无因管理的界定是较为全面而科学的,其特点在于充分照应理论,并且糅合了主客观构成要件。日本民法第条规定:“没有义务而为他人开始管理事务的人,须按其事务的性质,以最适于本人利益的方法管理其事务” 。 ()纵观该条规定,其亮点在于“按其事务的性质,以最适于本人利益的方法管理其事务” ,从而严格规定了无因管理中的“管理人”在实施管理时,其行为应该具备的要件,并将管理人的主观意思与

8、实际效果相联系,更加倡导“本人”利益的最大化。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条规定了“为他人利益行为的条件”:“未经利害关系人的委托,未接受其他指示或者预先允诺同意,为防止利害关系人人身或者财产受到损害,为履行其债务或者为了他的其他合法利益的行为(为他人利益的行为) ,应从利害关系人的明显利益和好处出发,以及根据利害关系人实际的或可能的意思,以实际情况所必需的关心和审慎态度实施” 。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关于无因管理的界定可谓是十分完善的,其规定了充分的前提条件、明晰的主客观要件,特别是“为履行其债务或者为了他的其他合法利益”将“本人”的“利益”做扩大化解释,这样就赋予了诸如为他人代缴税费等涉及公法性质

9、的行为能够适用无因管理制度调整的正当性。荷兰民法典第六编债法总则专设一节对无因管理进行了较为科学的规制,其第条规定:“不具有根据法律行为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法律关系所赋予的权力,自愿地根据合理理由照管他人利益的行为,构成无因管理。 ” ()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成功的继受德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也于第条较为科学完备的规定了无因管理制度,即“未受委任,并无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事务者,其管理应依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以有利于本人之方法为之” 。 ()与德、日、俄罗斯、荷兰等诸个大陆法系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相比,我国关于无因管理的立法定义除了有较为粗放的不足以外,还涉及同义反复的瑕疵。根据无因管理

10、形成的理论基础以及运行时的必备要件,我们理应更为精准地定义无因管理,以期在立法上逻辑严密,在实践中运作流畅。日本学者我妻荣认为,无因管理就是债约性很强的债权法律关系。 ()无因管理理应突出为本人管理、服务事务的意思。同时,根据现代民法理论,无因管理制度中, “为他人利益”有主观符合(适法)与客观符合(适法)两种,这一点也应在定义中有所体现。具体说来,我国民事立法在规制无因管理概念时,首先,应明确无因管理适用的前提要件,即“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 ;其次,应体现无因管理的主观要件,即明确规定“在考虑他人真实意思或可推知意思的基础上,有为他人管理、服务事务的意思” ,并且通过“推知”将“客观适法

11、”这种情形涵摄到规制范畴中来;最后,应强化无因管理的法律性质,即“客观上符合他人利益而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直接产生债权债务的适法事实行为” 。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建议将无因管理定义为: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在考虑他人真实意思或可推知意思的基础上,有为他人管理、服务事务的意思,且客观上符合他人利益而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直接产生债权债务的适法事实行为。通过科学规制无因管理的概念,以明确无因管理内涵的三个方面要素:第一,客观要件是他人利益;第二,无因管理的主体范围仅限于“管理人”与“本人” ,而不涉及第三人;第三,无因管理是非意表行为,符合要件作出行为即构成,故其属于“事实行为” ,且用“适法”以

12、视与侵权行为相区别。三、无因管理的认定德国法学家耶林在其颇有影响的著作法律:作为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中明确指出,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每条法律规则的产生都源于一种目的,即一种实际的动机。他宣称,法律是根据人们欲实现某些可欲的结果的意志而有意识地制定的。根据他的观点,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为了有意识地达到某个特定目的而制定的。 ()加拿大学者温里布认为:“学者的任务便是:将这些目的特定化为与事故相关的目的,用私法这个特定的法律部门来予以规制;表明不同的目的如何得到平衡;评价当下法律学说是否实现了这些目的;以及呼吁可能增进这些成就的变革。 ” ()王泽鉴先生也认为:“任何法律均有其规范意义和目的,

13、解释法律乃在实践法律的意旨,因此解释法律时必须想到:为何设此规定,其目的何在?需注意的是,法律目的具有多种层面,有为具体的规范目的;有为抽象目的,如法律的社会作用,经济效率以及公平正义等,应视情形,一并加以斟酌。 ” ()因此,科学认定无因管理必须首先直面并阐释无因管理制度的目的与功能。无因管理制度肇始于罗马法。罗马法将无因管理归类至准契约,视作是债务发生的一种原因。 ()有学者研究认为,从目的与功能视角分析,无因管理制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偏重保护本人利益阶段;二、兼顾管理人利益阶段;三、注重公益阶段。 罗马法上, “无因管理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为那些乐于助人者提供补偿来鼓励保护不在场

14、者利益的行为” , ()从而体现了无因管理第一阶段的发展是以保护“本人”为立法初衷与价值追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理性“经济人”的真实心态与无因管理中对“管理人”的要求心态发生抵牾,且更为重要的是,将保护重点仅仅放在受益的“本人”上,对于付出时间、金钱、精力的“管理人”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不公平的,与民法公平之基本理念相悖,倘若对“管理人”不加以关注,这种人类互助之美德必将因为经济之失衡而逐渐丧失殆尽,所以,无因管理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在保护本人利益的前提下,兼顾管理人的利益,以期调和与衡平双方利益,做到利益获得与损失的不偏不倚。时至今日,纵然“自决权”亦或是“不得随意干涉他人之事务

15、”的法律原则愈演愈烈,但是社会互助的传统风尚和助人为乐的政策导向仍然值得倡导并加以弘扬,加之无因管理制度所蕴涵的一系列精神风尚对社会整体带来的是积极功效,所以加强无因管理的制度规制并加以科学适用,有助于与整个社会的整体文明导向相契合。近时的法学研究与司法实践均显示出有必要进一步扩张无因管理的认定与适用。日本学者我妻荣指出,无因管理“不仅仅只指他人财产上的事务,还包括有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范围较广的无因管理。除此之外,在处理他人既存的民事法律关系以及在为他人创设新的民事法律关系方面,也承认无因管理的成立。基于此,德国有些学者主张:因无因管理名称的内涵比较狭窄,应该称之为人类扶助 。在法国也有同样的主张。日本的学者一般也倾向于这一主张” 。在他看来, “即使我们生活在一个重视私法的环境内,也要尊重社会所倡导的相互提携、相互扶助的社会理念” , “作为有社会价值的行为,也应该得到尊重,并在某种程度上予以支持和推广” 。 ()正因为如此,在司法实践中有时确实难以认定诸如本案中甲舍己救人的见义勇为行为是适用无因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还是适用因阻却侵权行为之见义勇为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于见义勇为,由于我国统一立法上的暂付阙如与理论研究的相对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