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研究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36756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装- - 订 -线- 班级 工 商 班 姓名 学号 - 广广 东东 商商 学学 院院 答答 题题 纸(格式二)纸(格式二)课程 组织行为学 20122013 学年第 1 学期成绩 评阅人 评语:(题目)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正文)摘要摘要: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个人也不断的改变自身以应 对这种变化,企业或者机构等组织的管理理念也随着社会的变换而不断的调整自己的 策略。管理者也更加的注重人际技能,管理工作也更加注重人性化以及文化的影响。 因此,了解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变化对个人、群体、组织的各种 不同角度的影响,不管对个人、企业、政府或者其

2、他组织、机构,以及管理者及管理 工作的意义都是非常重要。而组织行为学这事运用各种学科相结合,从科学的理论出 发,相结合实践,给大家掌握个人、群体组织的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科知识。本 文将从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发展、原理、相关学科、运用及未来研究展望对组织行为 学研究展开综述。关键词: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科;运用;研究2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顾名思义,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它就是从个体、群体和组织及其彼此之间交互关系角度,探究组织运营效率和运营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基本规律的一门

3、学科。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1)边缘性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2)两重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3)应用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联系组织管理者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与管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的发展过程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科

4、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尽管管理活动自古就有,但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我们知道1911 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便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因此,随着管理学的诞生,织行为学的名称在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社会的进步促使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这些管理学的分支越来越显示出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按照管理学的发展阶段,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也可以以以下几个阶段来说:1、科学管理学派阶段。20 世纪初到

5、30 年代,以美国的泰罗、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学派。泰罗是科学管理的倡导者,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从根源上讲泰罗是组织行为学先驱者中最重要的一位。这一时期正是大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关注的是生产的效率。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重视对物的研究,更注重怎么简化工序,提高生产的效率而忽视人的因素。32、行为学派阶段。行为学派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 60 年代。代表人物是梅约、麦格雷戈等,他们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在行为科学的发展史中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实验就是梅奥主持 1924 年开始的霍桑实验。梅奥的重要研究成果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到 30 年代管理学家在斯金纳为代表的

6、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创立了管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提倡使用奖罚制度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但是没能考虑到此制度会使工人产生许多负面的情绪,反而减低了他们的工作效率。3、管理科学学派阶段。管理科学学派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代表人物钱德勒、劳伦斯等。其特点是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应用于管理,即我们通常说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应用于管理领域,形成新的组织管理技术和方法。4、社会系统学派。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应该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并把各类组织都作为协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这种管理理论被后人称作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认为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有三个,但是这些要素只包括

7、人,他认为经理人员没有对财物管理的职能。在中国,虽然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化中就蕴含着深刻的关于组织行为的哲学思想,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孙子兵法等,但这些都是停留在经验和朴素的认识上,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礼教思想、兵法等而被传承。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西方引进的。1980 年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组织行为学的起步。中国行为科学学会成立于 1985 年,实际上是组织行为学会,迄今为止各省市基本上都成立了行为科学学会。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有两个工业心理学的专门研究机构从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一个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经济与心理行为研究中心(

8、原名工业心理研究室),另一个是浙江大学的工程心理学(原杭州大学的工业心理专业)。在这个领域内,我国也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激励、人员测评、岗位胜任特征、工作业绩评价、管理培训与发展、领导的 CPM 理论、变革型领导、管理决策、跨文化研究、组织气氛和组织文化、组织公民行为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我国在研究和从业人员数量成果的数量和创新性、社会影响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很多理论都是在西方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但我们也致力于把西方的经验和本国的传统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行为科学。4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和主要内容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和主要内容组织行为

9、学属于行为科学的范畴,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组织环境中的具体化,是专门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特征和规律。组织行为学是在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趋势及面临的挑战,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上系统地对组织中人的行为及其规律性进行了分析,以培养和提高人们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规律的认知、预测和控制能力,并能应用组织行为学知识分析组织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以提高组织绩效。“组织行为学”主要体现出的是“行为” ,行为是泛指有机体外现的活动、动作、运动、反应或行动。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意志、注意、需要、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心

10、理现象的总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 ,但其侧重点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 。它虽然也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但这不是它的主要任务,它更多地是借用心理学研究成果来分析组织中人的行为,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 多年来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早期的组织行为学家主要研究人与工作、职业的匹配,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已从过去的人如何适应机器向机器怎样适合于人转变。近年来组织行为学家开始注意研究人与组织、环境的匹配问题。其研究结论为人力资源的招聘和选拔、绩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2)激励问题是微观组

11、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过去曾产生了内容学派、过程学派和强化学派等有关激励的理论。此外,与激励问题密切相关的研究是有关工作承诺的研究,主要从工作价值观、职业发展、工作责任心、组织认同和对社会的态度进行研究。(3)组织变革问题是宏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其中涌现了大量的领导理论、组织理论和技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组织面临的环境是信息分散、活动范围空前扩展,组织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任务就是持续创新。变革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对组织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更在于形成组织创新的传统和习惯。四、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学科四、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学科5根据本学期组织行为学第 12 版,以及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与组织行

12、为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有管理学(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管理学) 、行为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 。主要相关学科及其影响和涉及到的研究领域如下表:学科具体学科主要影响和涉及研究领域人力资源管理学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员工招聘与选拔、薪酬管理、劳资关系管理学组织管理学组织理论、组织技术、组织变革、组织文化心理学激励、领导、知觉、个性、个体决策、工作满意度、态度、工作压力、工作设计社会学群体动力、群体行为、团队建设、沟通、行为改变、态度改变、群体决策行为科学人类学价值观比较、态度比较、跨文化研究、组织文化、组织环境政治学冲突、组织内权力与政治经济学领

13、导有效性、工作绩效社会科学伦理学激励、领导、沟通的伦理问题五、组织行为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五、组织行为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人本管理其精髓在于树立尊重人、依靠人、激励人、解放人的理念,其实质是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来讲,人本管理着眼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的目标,通过激发人的潜能和塑造高素质的队伍,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理念和范式上廓清了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和价值内涵。(一)个体层面主要表现为通过对个体的激励促使其发展,从而达到组织的目标人本管理关注人的动机、需要、素质、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能动性。人本管理不同于以往的管理方法只将管理看做是一种制度行为,更将管理看做是一种人文活动

14、,不单单只关注工作的效率和贡献,而且还重视人的行为和态度。洞悉人性、把握人性,通过激励每个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是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和技6能。这涉及到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即为管理中的人性观。人性假设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实施管理的依据、管理原则、方法和手段。通过人性假设,关注个体的需要、个体的动机、个体的素质、个体的价值、个体的幸福,管理者就可以对个体实施激励。通过激励使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得到满足,使个体对工作满意度得到提高,使个体的价值在为组织做贡献的过程中得到实现,从而致使组织的目标得到实现。(二)群体层面表现为以形成群体规范来协调群体各方面,促进既定目标的实现无论正式还是非正式群体,每个群体都会形

15、成自己的规范。群体规范是指在某一群体内存在着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规范一旦形成,便成为指导和制约群体内成员行为的强大外力,来制约、同化成员。群体规范通过建立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来影响群体成员行为。了解某个群体规范可以帮助了解及解释其成员的行为,形成稳定有效的群体规范可以使群体具有强凝聚力,为群体带来高绩效。当个体在群体中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时候,群体的凝聚力和绩效就会有好的成绩,同时群体各个方面会得到协调发展。群体内部的协调与沟通,不仅有利于个体相互之间了解和满足各自需要,促进人际关系一致性因素增多,更为重要的是协调与沟通有利于成员行为的相互补充,促进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三)组织层面表现为通过建设组织文化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组织文化是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是组织特有的,它是引导和塑造成员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有力工具。组织文化能使组织赢得成员的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