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缘轩珠宝,和田玉,玛瑙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6035819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缘轩珠宝,和田玉,玛瑙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玉缘轩珠宝,和田玉,玛瑙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玉缘轩珠宝,和田玉,玛瑙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玉缘轩珠宝,和田玉,玛瑙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玉缘轩珠宝,和田玉,玛瑙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玉缘轩珠宝,和田玉,玛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缘轩珠宝,和田玉,玛瑙(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器 第一讲 中国玉器概述(玉缘轩客服小荷主讲)1玉器缘起 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生产玉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立的手工业作 坊,多集中于畿、都邑。因玉硬度较高,加工时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故加工过程大体 有选料、画样、锯料、做坯、打钻、做细、光压、刻款等若干工序。仿古玉还要增加“致 残”和“烧古”等工序。奴隶社会治玉以青铜工具为主,封建社会由青铜工具逐步变为钢 铁工具。石英砂硬度高于玉,因此自古用于磨玉,又名“解玉砂”。当无齿锯前后推拉或 鉈、钻旋转接触玉材时,放进用水调匀的石英砂,随工具运动而琢磨成器。玉器的造型、 花纹都是靠这种方法制成。所以,先秦称琢玉,宋人称碾玉,今称碾琢,

2、以示与雕刻工艺 有别。 2 2古玉种类古玉种类1玉璧: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三者统称为“拱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玉璧的用途很多,大致可以分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礼器,用作礼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志;三做佩系;四做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此外,瑗是一种大孔的璧。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http:/www.yuyuanxuan.tk/2玉琮:是一种外方内圆长短不一的筒状玉器,用黄琮祭地。在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有大量较长的玉琮出现,一般有花纹。而商周以后,反而扁矮,平素无花,汉代以后几乎绝迹,明清后又出现仿古玉琮。 3玉琥:一

3、种琢雕成虎形的玉器。“六器”中以白琥祭西方。 4玉璋:形与圭相似,只上端为一道斜边。古人以赤璋礼南方。 5玉璜:半壁曰璜,以祭北方。考古实物所见的璜,大多只是“环”的 13 或14,或做成鱼形、蚕形等,一般四角有小孔,所以又是佩饰之物。 6环: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肉好若一谓之环。”郭璞注:“肉,边;好,孔。”邢疏:“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玉制的环。古时用作佩饰。宋史舆服志三:“衮冕之制小授三,结玉环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间施玉环三。” 7玉佩:“佩”亦作“珮”。玉作的佩饰。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萧德言咏舞:“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

4、” 8玉剑饰:指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珌)四种。刀剑鞘口处的玉饰叫“琫”,琫对面的小方玉叫“珌”。传:“琫,上饰;珌,下饰。”玉剑饰始于战国,战国剑较短小,剑首小而薄,边沿外敞,较锋利,格少(多用铜、铁),剑珌有厚长和薄短两种,带扣也小。汉代剑首长而大,格多,剑珌与战国相似。汉后,玉剑饰不多见;明清两代仿制较多。 9玉衣:玉制的葬服,又称“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用金镂后银镂、铜镂连缀而成。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线、缯,壁珠玑玉衣。”从 1946 年在河北邯郸郎村汉墓中发现象氏侯刘安意的穿孔玉片开始,到 1978

5、 年底为止,相继共发现玉衣 22 套以上,属于西汉的共 11 套,属于东汉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 5 套保存比较完整,可以复原。 10玉鱼:刻玉为鱼,是一种珍玩和佩饰。冯贽云仙杂记:“贵妃(杨贵妃)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鱼袋:“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银,佩以为饰。”此外又用作殉葬品。 11玉带:唐、宋官员所用的玉饰的腰带,以之区别官阶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本朝玉带虽出特赐,须得閤门关子许服,方敢用以朝谒。”又:“本朝亲王皆服玉带。”宋史舆服志五:“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

6、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明代惟亲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带,见明史舆服志二、三。清代惟特赐及一品用衔玉版带。见吴荣光吾学录制度。 12玉龙:龙长发后飘,嘴微张,眉目凸起如火苗。腰中一圆扎为系挂之用。红山文化玉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玉制龙形物。 13玉勺:勺作为餐具,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一件,距今约有五六千年,虽然工艺简单,但是见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 14玉人:玉料已沁色,变成鸡骨白色。玉人站立状。15玉龟:玉料灰白沁色。玉龟由背甲与腹甲组成,背甲隆起,中有一条突脊,两侧各有两个圆孔,。造型独特,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玉龟有较大区别。 16玉鹿:玉料青绿色,局部

7、沁色较重。鹿首无角,卧地回首。玉鹿造型始于商代,盛于西周。 17玉猪:玉猪,也称玉握,是墓主人手握的小玉件,为葬玉的一种,以猪形最为常见,造型和纹饰都较简单。这类葬器与早期的玉象牲有着某种渊源关系,春秋战国时已见使用玉握。 18玉犬:宋代玉器写实,不沦构图繁简,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表现浓郁的生活气息。19玉麒麟:新出现了一些传说中的神灵动物,以寄托人们特定的祈愿意蕴。麒麟便是其中之一。 20玉圭: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在“六礼器”中以青圭祭东方。其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

8、蒲璧、四圭、裸圭之别。 21.珩:玉饰品,杂佩上部的横玉。黄玉质,灰黄色,微透明。拱形龙,颈尾均向上勾折,长唇圆边,上中部有一系孔。 22玉豚: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饰较简单。用其随葬,主要是巫术的原因。 23.含玉:“含”亦作“晗”,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周礼天宫天府:“大丧共(供)含玉。”(大丧,指皇帝丧)。其余则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据徐广称:“蝉,取其清高,饮露不食,”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说文:“蜕,蛇

9、蝉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来死者含玉蝉的用意。 24玉塞:已知在汉代有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孔窍的九件玉器,即耳塞(2 件)、眼塞(2 件)、鼻塞(2 件)、口塞、肛门塞和生殖器塞(各 1 件)。由于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故与“含玉”不同。东晋葛洪抱朴子:“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这同玉衣也能使尸体不朽的迷信说法是一致的。 25玉节:玉作的符节,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公羊传哀公六年:“与之玉节而走之。” 26玉玺:皇帝的玉印

10、。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自秦以后,以玉为玺,为皇帝所专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27环玦:两种佩玉,圆形的玉环和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块。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28玉钩:玉制的钩,有带钩、帘钩、帐钩等。其中玉带钩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明,用以钩连腰带。带钩有铜、玉两种。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铜带钩上有的镶嵌绿松石。 29玉珠:用玉琢成的珠。晋书舆服志:“后汉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 30玉藻:古代王冠垂挂的玉饰。礼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蔬:“天子玉藻者,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於玉,以玉饰藻,

11、故云玉藻也。”后汉书舆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 古代玉器上的云纹云纹和道家思想云纹和道家思想云纹从产生源于何时暂时无法考证,从战国到汉代云纹的发展和道家思想观念的产生是分不开的,从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开始,道家思想从朦胧变的清晰了,到秦始皇求长生不老,到汉人的神仙论,都是和道家的思想学说分不开的,为道家学说的最终产生奠定了基础。在青铜器物上,在日常生活用品上,云纹在春秋战国时候就已经演绎的相当繁华了,但是在玉器上受到工艺的限制,表现手法上相应的偏延迟,在玉器上为了表现云纹,开始产生了一种新工艺,战国时期开始有了蒲格纹,作为谷云纹的开始,先打好格子,再做云纹,因为工艺的必须而产

12、生出的蒲格纹,但是,从战国出土的玉器中,几乎见不到单独雕琢成蒲格纹的玉器,还是“谷云纹”为主流,那么从战国后期开始出现的“谷云纹”,经过秦再到西汉,在西汉后期演变及至衰落,谷云纹走完了一个历史过程,也正是仙家思想从开始到蔓延和产生的过程; 人类的愿望就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憧憬,在一个农业耕种的社会里,到晚上只有灯油照明,加上医疗科技水平的不发达,到了晚上对黑暗的恐惧心理,使人滋生出许多古怪的念头,渴望长生不老,天上是不是有神仙,黑暗里是不是有鬼怪,等等的这些问题,包括现在我们都会有这样的念头,而如果能长生不老,那是不是就是神仙了,就会飞了,象仙人一样的来去自如,这无异于我们自己家的小孩子提出

13、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我们的祖先也有被提问过,他们却回答不出来,他们认为真的有神仙,真的可以长生不老,人真的可以变成神仙,人怎么样变神仙?仙人在哪里?请仙迎仙成仙的思想很流行,于是,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都设计成跟仙人一样的生活,迎合仙人的思想,也是当时的时尚,天上有云,地上人的环境也要有云,就有了云纹,瓦当上有云纹,衣服上有云,生活器皿上有云,就是佩带的饰物上也有云,生活中处处有祥云,宛如置身在一片云海中,营造一个和天上一样的的生活环境,逐渐演变成社会时尚,自己也可以跟仙人生活的一样,这样是不是可以成仙呢,人修炼就能得道成仙了,道家思想也就产生了。从战国早期瓦当上的一树两动物纹的写实,逐渐被神

14、仙思想的云纹替代,在玉器上的变化也同样的诞生出了蒲格纹到涡云纹,到汉代达到鼎盛,由于丧葬玉器的大量使用,加工制作上跟不上,而只有把谷云纹简化,想成仙得道思想最终演变成道家思想的成型,而等到谷云纹被丧葬占主流的蒲纹简化替代后,蒲格纹也单独成形出现在玉器的纹饰上,社会动荡,通货膨胀,也是从西汉逐渐进入了东汉时期,由于汉人求仙论,方士的思想被黄老学说统一之后,道教也正式出场了,西汉时期,也正是道教在各地兴起的朦胧时期,在东汉道教思想得以迅速传播,以至到魏晋时期更是被吃玉成仙的理论迷惑,吃玉成了一种社会时尚的追求,而产生断代期。玉器上的云纹解我国古代常见玉器的主要种类时间:2006-8-24 10:4

15、8:00 点击:22311、璧 古玉器名。扁圆形,正中有孔。玉璧在我国自新石器时代出现以来,历代都颇为崇尚,精工琢制。其用途很复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星、祭神、祭山、祭海、祭河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不同身份的标志;三作佩系;四作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2、琮 古玉器名。外方内圆的管形玉器。玉琮的用途很多,据(三礼及汉儒解释,有祭礼时用以祭地、敛尸时放在腹部、朝聘时诸侯持以敬献君夫人等。今人则据其形状及纹饰认为是贯通天地的一种法器,是图腾柱,是巫师用以沟通神灵的工具等。玉琮以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所见最多,大汶口文化、石峡文化等遗址中也有发现。到商代玉琮亦比较常见,但

16、器形较短矮,不似良渚文化的那么细长高大。汉以后似已不再制造。3 、圭也作“珪”,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作扁平长条形,下端平直,上端作等边三角形。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圭、琬圭、琰圭等名称。商代有石圭出土,战国时玉圭方才盛行。4、璋古玉器名。古代朝聘、祭祀、丧葬、发兵用以表示瑞信。形如圭之一半,上端是一道斜边,下端平直。形制大小、厚薄、长短因所事不同而异。有大璋、中璋、边璋、牙璋等区别。瑞信用大璋,通身施纹。祭大山川用中璋,十分之七施纹。祭中山川用边璋,施一半纹、发兵用牙璋,首似刀而无刃。商代有石璋出土,战国时玉璋才盛行。5、璜古玉器名。是一种弧形玉器。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征召的玉制礼器。璜穿孔为佩饰用,故有佩璜之称。新石器时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