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炒房故事多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995694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人炒房故事多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人炒房故事多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人炒房故事多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人炒房故事多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人炒房故事多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人炒房故事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人炒房故事多(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人炒房故事多古人炒房故事多文张敏2012 年 05 月 05 日 18:50 来源:文史参考面对越来越高的房价,当人们把抱怨和愤怒指向炒房人时,不应忘记一个基本事实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炒家。历史上多少炒房人,用他们手中的交易,维系市场的存在,推动市场繁荣,也用人生的悲欢,感受市场的冷暖,诠释市场的凶险。文史参考文史参考20102010 年第年第 5 5 期期每一波楼市行情,都少不了炒房客的身影。2004 年,房地产市场升温,温州“炒房团”大举入市;2007 年,楼市火爆,山西“煤老板”集体进京团购;2009 年,楼市复苏,炒房者卷土重来;2010 年 1 月 4 日,世界最高楼迪拜塔落成,中

2、国炒房团又潮涌般杀向迪拜面对越来越高的房价,当人们把抱怨和愤怒指向炒房人时,不应忘记一个基本事实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炒家。历史上多少炒房人,用他们手中的交易,维系市场的存在,推动市场繁荣,也用人生的悲欢,感受市场的冷暖,诠释市场的凶险。古人炒房故事多古人炒房故事多在古代,城市人口较少,住房问题并不突出。但仍有一些皇族、官员和富商大贾广占土地、投资置产,然后转手卖出赚取利润。南宋李焘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写道:“诸王邸多置产市井,日取其资。”说的是宋朝宗室和勋臣多兼营房产,坐地收租。书中提到了大臣夏竦投资商铺的故事,夏竦是三朝元老,宋仁宗时期拜为副宰相,他的房产是很多的。朝中大员直接投资房产,攫取高

3、额利润,足见官商“勾结”程度之深。元末明初,出了一个靠房地产发家的大富豪,他就是号称“江南首富”的沈万山。史载他从“躬稼起家”,“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资巨方万,田产遍于天下。”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攻下金陵后,准备定都,决定扩建城郭,但府库空虚,一时找不出钱来。于是朱元璋找到沈万山,以允许他在南京城开发房地产为诱饵,要他分筑一半城池,结果,沈万山负责的东南城比明王朝负责的西南城还早完工三天,而南京城内房舍,半数出自沈万山之手。沈本想借此寻求朱元璋的庇护,以获取更多财富,未曾想反遭朱的嫉妒。朱心想你一介平民,竟然抢皇帝的风头,遂找茬修理。可怜沈万山最后落得个抄家夺产,充军云南的下场。到了清

4、朝,民间炒房日盛。乾隆十六年(1751 年),平民丁予范在天津刘家胡同二道街买了一块地,盖了一处四合院,前后 10 间房,共花了 180 两银子。丁予范盖这套院的目的,就是想高价转卖,哪知没人接手,直到乾隆十九年(1754 年),才低价出手,仅卖了177 两银子。丁予范花了几年工夫,不但没赚上钱,还倒赔了几两银子。可见当时炒房,风险着实不小。道光十八年(1838 年),天津又有一位炒房者,名叫任秀坡。他比丁老板精明,花了200 两银子把刘家胡同二道街的这套四合院盘下来,加盖 1 间客房、1 间门楼、3 间书房、3 间板房,院子中间用一道月亮门隔开,本来一望到底的低级四合院,变成了前后两进的高档

5、四合院。任老板为改造这套院,花了 150 两银子,加上当初的购买成本,总共投资了350 两,可他最后卖了整整 600 两,净赚 250 两。更厉害的一位是同治年间北京宛平县的缪子集老板。缪慧眼识珠,在同治十年(1871年)农历八月,瞧中了北京城区西坊二铺大马神庙西头一套四合院,花 150 两买了下来。他一不翻建,二不装修,只在大马路口张贴了几个小广告,就拉来很多买主。他让买主竞价,最后竟然按 600 两的高价卖了出去,不考虑税费的话,净赚 450 两,利润是成本的 3 倍!缪子集眼光之准,手段之辣,心计之深,与现在的炒家有得一拼。犹太人哈同、沙逊上海炒房犹太人哈同、沙逊上海炒房还有比缪子集更狠

6、的炒家,那就是在上海炒楼,成为远东首富的犹太人哈同。哈同,1849 年出生于巴格达。他幼年靠拾破烂、拣煤块为生,后来随父母辗转来到上海,替犹太老乡开办的沙逊洋行看大门。哈同为人勤快、谦让,加上平时省吃俭用,很快就积攒了一笔财富,他用这些钱购买了一些零散的土地。哈同的“炒房”事业始于中法战争。1884 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在老将冯子材的率领下,于广西镇南关接连挫败法军。上海的“洋大人”们坐不住了,他们担心清军打败法国后,接下来就会清理他们,于是纷纷逃离上海,上海房价因此暴跌。哈同的新婚妻子罗迦陵也劝丈夫暂时去香港躲躲。哈同却认准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说服妻子后,哈同联络了周围的一批犹太人

7、,以每亩地 20 银元的低价收房。为筹集资金,他甚至把妻子的首饰也变卖了,筹来的钱全部用于购买房屋土地。这是一场代价颇高的赌博,但是哈同赌赢了。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不败而败”,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和约。“洋大人”们又纷纷回到上海,“十里洋场”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哈同则名利双收,到 20 世纪 30 年代,他占有了上海最繁华地段南京路地产的 44%,当时南京路两侧的大楼、里弄,凡是以“慈”字命名的,如慈淑大楼、慈裕里,都是哈同集团的产业。哈同成为犹太“炒房团”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被人称为“远东首富”。当时在上海的外国炒房团并不止哈同一家,即便在犹太人中,哈同也并不是最早的

8、。哈同之所以能后来居上,除了出色的判断能力外,还得力于他与政府官员密切的人际关系。一方面,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在上海的 3 个护军使,都与哈同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哈同也与革命党人建立了联系。1901 年,哈同结识了著名僧人黄宗仰,并请他为自己设计了爱俪园。1910 年爱俪园在涌泉路(今南京西路)落成。经黄宗仰疏通,孙中山、蔡元培都到过爱俪园,蔡锷将军曾在此养病,就连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婚礼也是在园中举行的。辛亥革命后,上海的 3 个护军使,也都与哈同关系密切。哈同炒房十分看重长远利益,不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他曾在河南路口到西藏路一带买了不少房产地产,但当时的西藏路交通不便,上涨余地很小。哈同做出了

9、一个大胆决定,他向租界当局建议修筑马路,并自掏腰包 60 万两银子,雇人铺设马路。马路修好以后,这一带的房价涨了 10 倍多。另外,哈同很早就在静安寺以东的郊野买了 300 亩空地,购买时很多人都嗤之以鼻,认为不值。后来,英法美在上海的租界不断扩张,哈同的这块地亦被征用,他又狠狠赚了一笔。1931 年哈同在上海去世,留下巨额财产让不少人垂涎三尺。哈同的养女、管家、亲戚,甚至日伪都卷入了遗产争夺。1937 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侵占上海后,大力排挤各国商人,征用哈同集团的房产。爱俪园被日军占领作为营地,园内建筑被破坏殆尽,到 1945 年抗战胜利时,这个近代上海最豪华的私家园林仅剩几间洋

10、房而已。除了哈同,还应再提一个人物,那就是沙逊。跟哈同相似,沙逊也是通过在上海炒房发家致富的犹太人。沙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建筑上,最典型的当属上海外滩的“远东第一高楼”沙逊大厦。它是哥特式建筑,面向黄浦江,屋顶有 19 米高,瓦楞紫铜皮覆盖,相当气派。建成以后,外滩一带的地价一路飙升,势不可挡。到民国十三年,这块地估值竟达 220 万两白银。河滨大楼是沙逊的又一得意之作,大厦建成于 20 世纪 20 年代,位于北苏州路,与繁华的南京路仅一水之隔。沙逊看准上海人口激增地产猛涨的趋势后,将原先的宝康里全部拆除,兴建中档的旅馆式公寓。大楼建成后全部包月出租,房租收益巨大。以整个南京路外滩产业为例,从民国四年到十五年期间,沙逊共获租金 105 万两白银,其中河滨大楼占很大比重。靠这些高层建筑发财后,沙逊乘胜追击,接着又造了几件传世之作,包括位于黄河路的卡尔登大戏院和南京西路上的仙乐舞馆。抗战期间,沙逊的财产遭到日本人的野蛮掠夺,集团开始走下坡路。1945 年后,沙逊陆续抛售自己的产业,将资金转移至香港、伦敦,并将集团总部迁至巴拿马的拿骚。二战后,绝大多数犹太人离开上海,前往美、苏等国和新建立的以色列,到 1953 年,曾有数万人的犹太社区只剩 440 人。在这次犹太“移民”后,犹太“炒房团”基本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