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关系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988192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关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关系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关系现代设计发展下的传统工艺美术装饰基础现代设计发展下的传统工艺美术装饰基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专业: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装饰艺术设计班级:班级:100771100771学号:学号:1007711110077111姓名:李博雅姓名:李博雅题目: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关系-现代设计发展下的传统工艺美术装饰基础摘要:中国人的现代艺术设计意识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相当曲折的过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即使在现代艺术设计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工艺美术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现代

2、艺术设计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 基础, 设计, 现代, 装饰传统花纹。 现代花纹。正文正文:中国拥有 5000 年灿烂的文化,其传统工艺美术更是辉煌数千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艺术构造,丰富的表现形式,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生活的直接性以及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对现代艺术设计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人的现代艺术设计意识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相当曲折的过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即使在现代艺术设计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工艺美术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一、传统装饰基础是创作的根源,是具象到半抽象到设计的过渡一

3、、传统装饰基础是创作的根源,是具象到半抽象到设计的过渡传统装饰基础是对具体的物象中体悟,是对原有物象进行再创造,是连接具象与抽象设计的纽带,它既具有现实自然形态丰富的一面,又具有创作中形成的或繁琐或简洁的风格,把作者的观念暗寓其中,有其丰富的艺术魅力。在装饰基础的训练中,通过对植物、动物、人物、风景等抽象的变形,相应地拓宽设计思路,掌握具象事物的最重要特征,掌握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思维链接,运用现代的设计形式,进行图像化的形式设计,使设计更加贴近生活,具有人性化的一面。装饰基础需要运用提炼、概括等手段,把生活中的形象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创造艺术形象。如果缺少了从自然形态到创作这一环,相应地就减弱了对

4、事物的深入观察。毕加索对“牛”的一系列形象探索,也是在对具象事物的观察和形式构造的探索中创作, “牛”的系列形象展示了从具象、半抽象到抽象的多种变体。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的一段话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自然只有在貌似艺术的时候才显得美,艺术也只有使人知其为艺术而又貌似自然才显得美。 ”可见,对自然形象的探索一直以来是形式美感的需要。有的人认为传统无法跟上现代设计的思维,其实现代艺术设计的理念在传统装饰艺术中也一样存在,清代的笪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其实就是构成艺术美。 “一以当十”、 “似与不

5、似之间”,这些传统装饰基础中常用的手法一样用于现在的构成设计中。装饰基础课程的训练内容来源于生活,对设计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快节奏生活的到来,西方简洁主义的艺术冲击,工业化产品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设计,设计是为市场和社会服务,和经济、生活紧密相连,脱离生活只讲究形式的设计难免让人感觉华丽的虚构,一个脱离了本土文化的设计无特色可言,一个没有自己特色的设计也无优势可言,装饰基础课程的削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装饰艺术的熏陶,在设计教育中,我们现在不是寻求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模式只会使设计的路子走得越来越窄,豪无创新的可能,只有发展自己的特色,掌握基础设计步骤,结合现代设计的理念,在加强交流中取

6、长补短,在熟悉本国的传统艺术设计中比较外来先进文化,才能拓宽思路,一方面继续提升本国的传统设计,一方面在激烈竞争中为本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他在2007 全国设计伦理教育论坛上的发言中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作品采用现代雕刻工艺与传统纹理相结合的一种表现技法,将传统的繁杂多变的、不同的网纹图案有机的搭配结合,利用两种色彩的反差映托出来,色彩的运用与纹理的结合十分融洽,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韵律与和谐,通

7、过那云卷云疏的线形图案紧密结合,给人一种深远、悠长之感。二、装饰基础的多元造型手法对创意产业的影响二、装饰基础的多元造型手法对创意产业的影响创意产业是一个经济名词,早在 1986 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P.Romer)就曾撰文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装饰基础课作为创作的基础训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对各种材质的表现,对各种传统装饰艺术的多元化造型手法进行研究,在图形设计、色彩感觉、构图设想、材质应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探索的可能,这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而创意需要有这种发散性思维,这能启发在思考中释放自己的个性才能,从各个方

8、面进行探索,在探索中找到更切实的表现方式,更好地在现代设计中把握创新。从图形设计上来说,装饰基础研究的是从现实物象中提炼、概括,是对物象经过细致的观察了解,在观察中寻找切入点,从这些不同的切入点可以得出不同的思维结果,再通过多元化的造型手法,作多方位的图形设计变形,这就要求对观察对象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都进行剖析深入,再进行延展,激发联想,而创意行为就是在这种过程中产生。创意行为需要突破普通的习惯性思维,必须有深入的观察,作多方位的思维,才能有合理的异于常人的创意。创意并非是无物可据,无形自来,创意行为的思维训练中,观察是创造性技法之一,没有形象性就没有审美,也就没有艺术可言,创意的行为起始于

9、设计的初步,装饰基础设计的这种仔细观察多方位思考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创意的迸发。 从色彩感觉来说,装饰基础包括研究各种色彩对人类情感的作用而各种产品日用品大到城市建筑色彩的整体规划,都同色彩研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类对色彩的喜恶,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创意行为,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色彩感觉,那就忽略了人类的感情。装饰基础研究的是人类在生活中积累的各种图形财富,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性色彩,这对掌握不同人群的色彩感情有着很好的探索。构图设想是一切造型艺术的重要一环,装饰基础设计所涉及的图形中,无论对单独的图形还是绘于各种材质上组合的图形等,都对构图作了细致的考虑。在现阶段的装饰中,并非是要抱着原

10、有的传统内容不放,而是力求在符合现代设计思维的创作中设想,所思考的内容可以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把传统的精华融合于现代设计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强调用全新的思维逻辑方式融入现有产业实现价值创新,分析具象造型艺术构图设想的三个必要环节观察、研究自然;抽象、概括自然;引申、表现自然。这三个环节都是在发展的模式下进行,根据现有的内容通过构图设想进行新的思维来实现创新。艺术的实用性是传统装饰艺术固有的内容,各种图形在材质应用上达到新的视觉感受。装饰基础设计来源于现实中的物象,通过一定的装饰手法对现有的物象进行设计变形,再通过各种材质表现,使图形在材质上达到观赏效果。

11、在设计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并对图形作适合于某种材质的考虑。装饰基础设计在材质应用的练习上对装饰艺术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也唯有在实用的基础上才能有所突破。在当今创意时代,具有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材质上的应用教学,无疑使装饰基础设计能够尝试更好地与现代产业接轨。通过装饰基础的模拟教学,把设计与技术、文化、产品和市场融为一体,这样既有利于传统艺术产业的延伸,又可以为现有的产业拓展发展空间,使创意产业成为可能。设计归根结底是为经济服务,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迫使设计教育切实了解市场所需,只有跟市场结合,具有特色的个性化产品,才有可能闯出自己的市场,才有可能在国

12、际贸易中找到我们的定位,传统的装饰艺术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使装饰艺术真正成为一种创意产业。系统的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关注美感设计,包括对生活形态的理解、设计管理、战略和产品计划方面的研究。装饰基础设计是从生活形态中,通过观察事物内部外部结构,进行多种思维变化创作,它是界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思维训练方式,是对同一物体进行多种变化可能的探索,是对物象进行重新构想,或简洁或繁复,它的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也能够和现代设计中思维的形式训练结合。中西结合设计结语:结语:传统装饰基础从现代设计观中来看,思路上也有陈旧的一面,以往有重技法轻创新、重平面效果轻材质塑造等的现象,我们只有在现代设计教育的大环境中完善装饰基础,才能让传统装饰艺术更上一个台面。中国陶瓷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艺术设计的完美结合参考文献:1李砚祖:“建构新的设计教育体系,发展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 2001清华国际工业设计论坛暨全国工业设计教学讨论会论文集,北京,2001。2蔡军:“设计策略教育中国工业设计的思考”, 美术观察 ,1998.8。3过伟敏:走向系统设计 ,江西美术出版社,南昌,2005。4余达淦:创造学与创造性思维 ,原子能出版社,北京,2003。5袁熙: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