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流派之七(川西邛笼建筑)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987727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流派之七(川西邛笼建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建筑流派之七(川西邛笼建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建筑流派之七(川西邛笼建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建筑流派之七(川西邛笼建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建筑流派之七(川西邛笼建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流派之七(川西邛笼建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流派之七(川西邛笼建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建筑流派之七中国建筑流派之七(川西邛笼建筑川西邛笼建筑)川西邛笼建筑川西邛笼建筑一、邛笼的分布与分类1 邛笼的分布岷江上游走廊以松潘县与南坪县交界的弓杠岭岷江发源为起点,贯穿松潘,茂县,汶川三县,长约 340 公里。自战国以来,该走廊为南下的羌人占据。由于该地区比较集中分布了羌族的碉房建筑,尤其是坐落山顶达十余丈的高碉,所以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然后仔细考察横断山脉区其他的两条通道,即西部的金沙江与雅砻江走廊和中部的大渡河走廊,就会发现“凡川西诸土司直至西藏,人民所居皆同此制”。2 邛笼的分类不同的分类方式有不同的侧重点,邛笼的分类方式有多种:一种就是按照建筑的具体形态进行区分,邛笼的造型

2、按外观分为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四种。现存石碉中以四角碉最为常见,大多建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平面通常呈方形或近方的“回”字形,立面呈由底向上逐渐内收的方锥形高台。底部边长 5-8 米、墙厚 0.70-1.10 米,碉楼高度低者巧米、高者逾 50 米,其中以高 27-37 米者居多。四角碉属最为古老的一种石碉造型。五角碉则多因建碉地点为斜坡地,为增强石碉临坡地下方一面墙体的受力强度,将该面墙体逢中线部位砌出一道突出墙面约 0.10-0.20 米的角以支撑墙体中部,属于四角碉的变形。五角碉在平面上皆呈近方的“回”字形,第五角位于临坡地下方的长边中部。砒秤石碉数量较少,其中以羌族地区略多见

3、,最高有达 34 米者,一般高度在 20 余米。六角碉外部造型平面呈正六角形,角与角之间呈内凹的弧形,六个角明显突出,立面上呈下大上小的六棱柱形。石碉的内部平面呈圆形。六角碉通常较高大,低者 20 余米、高者 30 余米,内部分隔为 9-13 层。石碉底部每边边长(角两侧边)3-3.50 米、墙厚 0.70-1 米。六角碉从数量上亦较少见,现存嘉绒藏族地区的六角碉皆为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修建,羌族地区现存六角碉皆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修建。八角碉是各种石碉中造型最美、建筑艺术水平最高的一种,流行于清代嘉庆咸丰年间。此种石碉外部造型平面呈正八角形,立面呈下大上小的八棱柱形,底部每边边长(角两侧边)多在

4、 2 米左右。外部八角突出,内部则呈圆形,结构与六角碉相同。八角碉的高度低者 20 余米、高者达 43.20 米。石碉内部亦按高度分隔成 9-13 层。各种石碉的人碉大门除极个别在底层开设外,大多在 2-4 层设置碉门,碉门距地表往往高达 7-10 米以上。中、上部各层则于不同方向的墙面上错位开设通风、观察、射击孔。嘉绒藏族和羌族石碉造型大同小异,仅羌族的四角碉顶部靠后部有升起的照楼,而嘉绒藏族的四角碉四角顶端作尖角耸立。从总体上来看,嘉绒藏族的石碉较羌族的同类形石碉修建技术更高,碉身石墙面平整、石块间的缝隙较小,碉角线由下至上极为端直,羌族石碉在这些方面则略有逊色;另外还可以按照居住的主体-

5、不同的民族划分,即藏族名居、羌族碉房以及彝族的土掌房,从而考察他们之间的异同处,了解不同民族文化北京下同一居住类型的不同演化;也可以按照邛笼的砌建材料分类,即片石材、鹅卵石材、版筑土材、板筑木材等,了解修建过程中人们对于材料的利用;还有则按照建筑的等级分类,一种为普通的平民居住生产用房,一种为土司奴隶主使用的官寨,可以了解比较普通和特殊之间的关系顾炎武说:“威、茂、古冉驰地,累石为巢以居,如浮图数重,门内以楫木上下,货藏以上,人居其中,畜圈于下,高二三丈者为鸡笼,十余丈者谓之碉”。也就是说,分为高低两部分,高者为防卫储藏用,低者为日常生活用。二、邛笼民居1 邛笼民居的建造对于邛笼的建造,李心衡

6、金川琐记卷二中就有记载:“蛮俗造屋尽用土,盖先砌石作墙,架巨木为梁,以杂木横搭之,盖土于其上,筑之令极坚,虽倾盆大雨不能漏,唯淫雨数日,须加土再筑。其碉楼及一切墙垣俱乱石,远望作小裂纹,顿齐如倒削,虽汉人登之不能动寸步。在修房前,首先要考虑的是房屋的向阳背风。如羌族,为了饱暖通风,住房多采取向阳背风、封闭及层高较低的等方法。住屋的方向、门窗的开口,大都避免常年主导风向,向南方或朝东南,楼层的背面,东面和西面墙身及底层各墙都不开窗。由于住屋层数多而层高较低,墙壁较厚,窗洞矮小,以致下面各层室内采光、日照、通风均感不足。因此他们便利用梯井、天井、天窗等方式以弥补侧窗之不足。2 地质条件邛笼的分布地

7、带多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之间,受到这些板块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挤压,形成了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地质构造复杂,地震频繁。3 居住的模式研究平面功能的布局是研究居住模式的重要组成。这里面包含两个主要内容:A 楼层功能的使用状况邛笼民居的主人藏、羌、彝民族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和严寒的气候客观上决定了它的楼曾功能布局。一般说来,邛笼民居由三个不同标高的层面组成:地面层为过东的牲畜提供御寒场所同时也是杂物堆放间;中间层为人的主要活动场所,主室所在(也有喇嘛的经堂设该层);最上一层通常为半开敞房屋(又叫照楼),半为晒坝,间或经堂。B 主要生活层面的具体布局邛笼建筑一般空间高度多在 2.32

8、.6 米之间。中间层面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一般由主室、储藏室、卧室及楼梯间组成,基本上各有定型。早期的房屋较为简单,多无卧室,家人的活动均在主室中,共睡一屋,如夏日游牧之帐篷(另外有在基本模式上衍化出带有夏日卧房的建筑平面布局以及底层无圈养牲畜而直接住人的模式,这可能是生产方式更加趋近农耕使然。)顶层的罩房和平台事实上是室内空间的延续,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十几个平方米的台面在不平的山地中创造了平整的空间,是农事的延续的场地,是活动的场所,是私家的领域,同时也是祭祀、敬神的地方。三、邛笼石碉作为军事建筑在 2000 多年的历史中,军事防御始终是石碉的主要功能,修建干交通要冲、关

9、卡、村寨人口或村寨内、石碉房后部的石碉一般皆是此种军事防御石碉。当发现有敌人来攻之时,人们还可利用石碉顶部燃放烽火或传声示警。此种功能的石碉造型以四角碉最常见,皆碉高墙厚,加之多依山守险,易守难攻。清朝乾隆十一年至四十一年(1746-1776 年),因大、小金川土司之争而导致朝廷三次用兵其地的“大、小金川之役”,用兵历时 13 年、动用 17 省兵力、耗银七千万两,号称“盛世”的乾隆朝为之府库一空,亲王温福亦阵亡其地,最终还是在嘉绒藏族其他土司军队的协助之下才平定了大、小金川“弹丸之地”。乾隆第一、二次用兵其地时,清兵往往为扼守关卡要道的石碉所阻,守碉之人常常只有数人或十数人,而进攻清军虽成百

10、上千亦难奏其功,损兵折将,伤亡惨重。清军攻打大金川土司辖下葛尔寨东的一座四角石碉,守碉之人不过十余人,清军上百人历时半年不能克,最后因偶然发现并截断了距石碉千米之外埋于地下的陶引水管,才迫使守碉之人投降。鉴于此,清军只好掳掠了一批嘉绒藏族男女带回北京,命其修建石碉,以备清军演练攻拔石碉之用。清军有了前车之鉴,了解石碉的性能、结构之后,铸造了大批大炮,用一枚枚重十余斤至数十斤的铁弹将座座石碉的中、下部轰出一个个巨大的弹洞,断绝石碉通向外界的陶引水管,迫使守碉者投降。倘有仍然负隅顽抗者,则由大炮轰开的石碉弹洞中火攻,烈火沿着石碉内的木质楼架层层上窜,无情地将守卫者吞噬。至今,由马尔康至金川沿梭磨河

11、下游、金川江而下,在公路沿线便可见到无数当年战后残留的石碉及石碉残基。建于一些视野良好的高山山岭、山脊、半山、河湾台地上的石碉,则往往为专用预警烽火碉。这种石碉与建于要道、关卡、村寨的石碉一起构成预警系统。一旦发现敌情,守碉者于碉顶点燃烽火,碉碉首尾相应,数十公里之外亦清晰可见,可迅速将敌情按照约定的信号传达给下一座碉的守碉者(若石碉与石碉之间相距较近,亦可用传声示警),通知人们作好相应的防御准备。嘉绒藏族地区在 18 世纪-20 世纪上半叶曾是四川西北部著名的鸦片种植区。20世纪 30 年代初,当时的理番县政府(县治在今理县东部的薛城)为了肃清县境内的鸦片烟毒,曾多次派兵西赴县境西部的梭磨、

12、卓克基、松岗、党坝四土司地(俗称“四土”)铲烟。然而,每当县政府铲烟军队一出动,不足半日,四土境内各种烟村寨便尽知铲烟队伍已然出动,早早地便作好了各种应付准备。当数日后铲烟队伍到达,眼见扑空,只有望天兴叹了。四土各寨防铲烟传递信息的迅速使理番县县长始料不及,最终得知藏民们依靠在石碉顶燃放烽火及传声预警,且按约定的烽火信号、传声信号可通知来人的数量、位置距离、行进方向等,只好取消了派兵西行铲烟的行动。建于土司官寨旁或与上司官寨建筑连为一体的土司官寨碉,其主要功能为:遇警时是军事防御堡垒,平时则作为土司权力地位的象匪,并且是土司祭祀自然神灵和占卜的神坛。土司、土舍、上屯守备、千总、大头人等各级土司

13、、土官的官寨、衙署皆建有官寨碉。通常在修建官寨碉时,多同时修建两座石碉互相呼应,二座石碉或位于官寨左右,或分布于官寨前后,或一座碉在官寨旁、另一座碉在官寨外扼守往来的交通要道。每当遇有外敌来攻,土司官寨碉便作为土司及其家眷临时避难、储藏贵重物资的场所。石碉内往往储藏可供食用数月的粮食,并有陶水管由外部将水引入石碉内,以便土司及其家眷、护卫士兵有足够的时间在石碉内坚守到敌人撤退。石碉的高低、大小,亦往往与土司的等级、势力大小相应。当人们远远望见高耸的土司官寨碉的时候,就能根据石碉的高低、大小对该土司的等级、势力大小作出判断。当土司将要出征、远行、进行某件重要事情,便可在石碉的顶部燃烧柏树枝祭祀天

14、神、祖先神灵,祈求保佑,扯索卦占卜吉凶。四、对邛笼建筑形式形成的讨论邛笼的形成有着悠远的历史背景,在此从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地理地貌以及气候对邛笼的形成进行探讨。1 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行文化传播带对邛笼建筑的影响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东起大兴安岭南段,北以长城为界,西抵河湟地区再折向南方,沿青藏高原东部直达云南西北部,东西方向有青藏高原东北、青海的祁连山脉、宁夏的贺兰山脉、内蒙的阴山山脉以及辽宁、吉林境内的大兴安岭组成,南北方向则由青藏高原西南部以及由四川西部通往滇西北的横断山脉组成,该文化传播带处于农耕文化与旅游文化的边缘地带,有着类似的生态环境。邛笼建筑广泛分布于横断山脉地区,处于半月形文化传

15、播带的西段。它的形成更多地与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关。2 地理地貌对邛笼建筑形式的影响任何一种能长期存在、广为流行的民族建筑形式,皆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从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看,嘉绒藏族和岷江上游的羌族地区皆崇山峻岭,山区丰富的石材和木料资源为满足建筑的需要提供了建材保障。特殊的地址条件形成了丰富的天然材料。以岷江上游为例,向北沿江而上,一过都江堰,就可以发现遍地的鹅卵石和片状的云母石。另外又如理塘、新龙、甘孜、道孚、巴塘等地,有深厚的有机质泥炭土和黄土,土质黏结坚硬,当地的人们用它来夯筑墙身,铺筑屋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自然的材料是最好的筑屋材料。在寒冷的地区,墙身多是

16、是石材砌筑和黄土砌筑。越往南走,就渐有板砌木材出现在墙体上,以至占了主导因素。3 气候对邛笼建筑形式的影响A 风向罩房与风墙的形成风大且寒冷是高原山地气候的一大特征。因此邛笼建筑的选址通常坐落在向阳背风的场所。主要的窗户均为朝南向,东西方向较少开窗,而北向绝无洞口。邛笼的顶层有罩房和晒坝。罩房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遮挡寒风对于晒坝的影响,因此它的具体方向根据当地的主导风向而定。在邛笼建筑中,最大限度隔离居住微环境与外部恶劣气候环境是营建的关键,尤其是阻隔寒风渗透进入居室。但是因为顶层有着与主室层不同的使用要求,是生产场所在住屋中的延续,因而它们的主任很好地利用了环境的特征,通过罩房与风墙的处理将不利因素转化为自己所需要的有利条件。这些处理看似很简单,但是却是藏、羌、彝族在长期与自然气候环境调适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有效手段。B 昼夜温差与墙体构造从藏民族的服装就可以了解他们居住环境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羌族系局居住的高原地区白天日照强烈,日照时间长,因此气温高,气候较为炎热,但同时风力较大。当太阳隐退时,尤其是入夜以后则气温急速降低,温差可达 20 摄氏度至 35 摄氏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