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语文课发言的人少而想到的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986300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语文课发言的人少而想到的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由语文课发言的人少而想到的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由语文课发言的人少而想到的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由语文课发言的人少而想到的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由语文课发言的人少而想到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语文课发言的人少而想到的(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由语文课发言的人少而想到的由语文课发言的人少而想到的近几年,我一直担任高段的语文教学,每每看到低段的语文课堂小手如林的场面,我总是既羡慕又揪心。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我发现语文课堂上学生主动举手的人越来越少,上课举手的人寥寥无几,而且看来看去不就是这么几个人。即便是上公开课,我每次也是在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想出一些刺激性的玩意儿,或举行一些小竞赛、或设置一些小奖励或者一些小惩罚来促进学生回答问题。对此,我曾无数次的反思。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提问,想想自己在讲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一定不会超出同学们的能力范围。也就是说,同学们完全有可能思考出问题的答案。对此现象我也经常跟同事们交流、探讨,似乎都存在此类问

2、题。可能就是因为年龄增长的缘故吧!但我知道学生不举手回答并非意味着他们没有思考,并非意味着他们头脑中就没有答案!不管怎样,分析学生的心态,反思我们的教学,应该能较好地缓解这种现象。在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以来,我更加关注这一现象了,不但关注语文课,也常常询问数学、英语老师,感觉语文课的情况与他们还是有点儿不同,可能是语文的问题更复杂,更难以理解。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课堂上最明显的大概有这么几类学生:第一类学生,善于自主思考问题。这种学生是勇敢的,是自信的。即使,他的回答不是每次都精彩,他的答案不是每次都正确,但是,他每次都能积极大胆地发言。他的善思和勇气不仅给他的成长会带来有效的促进,而且对其

3、他同学也是一种促动。许多同学会因此羡慕不已。第二类学生坐在那儿观望。太过容易的问题,不屑于举手回答;太过艰深的问题,不敢举手回答。他们害怕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就算想到了什么,也宁可等着其他同学先回答,然后在心里默默地校对。如果其他同学因为回答错了而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那他就更加会在心里暗暗庆幸:幸亏我刚才没举手回答!这使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沉闷。第三类学生是什么也不干。对任何人的发言都无动于衷,似乎跟自己无关。针对学生中出现的这几类情况,我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觉得学生之所以不肯举手,大概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不自信。问题提出之后,很多同学总是左顾右盼,看看其他同学举手了没有。当看到别人都没有

4、举,就心想“连 XX 都不会,看来这个答案大概不会是我想得这么简单吧” 。或者,有些同学刚刚看到问题就心想“这个问题,我怎么可能回答得对?”二、太自尊。有些同学的自尊心又强又脆弱,总担心自己回答不好之后被同学们笑话“你看看,假积极,原来并不会” ,更担心在老师的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老师一定觉得我没有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好。 ”三、不必要。很多同学都心想“反正我的答案一定不会标准,反正老师是要给我们讲标准答案的,我何必费那个劲,绕那个湾子呢?直接等着老师的标准答案岂不是更好?”其实这也不能怪学生,前两种心理形成的原因,典型是受了中国人脑子里根深蒂固的“爱面子” 、 “虚荣”的潜移默化影响。

5、而第三个原因,则是受了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长期的受教育过程中形成了对“标准答案”的过分依赖和自主思考的懒惰。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状况,最终的结果对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言呢?方法肯定是有的,因为每次我听特级教师或一些优秀教师的课,我就感觉举手的人特别多,气氛特别热烈。当然,并不是我们上的课每次都少,小手如林的场面偶尔也是有的。在座的老师肯定也有一些好的方法、建议,呆会儿不妨说出来,让大家共享。对此我也翻阅了一些书,寻求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在一本书上我看到了一个新名词头脑风暴,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大声地说出来,这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交流方式方法,当然

6、这需要一定的勇气,但只要有意识地去启发,去培养,那也只是一道坎,迈过去就一切顺利了。当然,还要有相应的环境,我们要有意识地去营造一种气氛,在那样的气氛里,由不得学生不去思考,不想说出来。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语

7、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自然会有话想说了。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比如我们这次的习作训练是“春游”,又正好赶上学校组织春游。学生一听春游,甭提有多开心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提出一点要求,他们也非常乐意接受,我要求他们在春游时,带上一个小本子,分三栏进

8、行记载。一、我游览的景点。二、在这一景点所看到的景物。三、我的感受。回来以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这次春游的线索及看到的景物和感受时,学生随即拿出小本子,踊跃地发表了。而且想说的话很多。一些原先从不敢发言的学生,这次也很积极。看来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就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多鼓励,也能促使学生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我想如果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多注意启

9、发,多反问,不包办代替,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这样效果肯定会好一些。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退缩了,总想依赖别人。如果老师多鼓鼓劲,多等待片刻,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我们要告诉学生凡是学生都要善于提问题,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 教师妙用非智力

10、因素,也能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样

11、能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不论用什么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是好。因为上课积极主动地思考、回答问题,其意义远远不在于问题答案本身的对错与否,它更是集中学习精力、活跃学习思维、锻炼自主思考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回答对了是一种自我肯定,回答错了是一种自我纠正。如果学习的过程中,这种积极意义上的“自我肯定”与“自我纠正”能够始终贯穿,那么

12、,我们的学习,一定会取得扎实有效的成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的“主见” 、 “遇到挫折时的心态” 、 “决策能力” 、 “语言表达能力”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这其中关键是如何将学生、文本、教师融合为一体,我认为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要用智慧的语言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心灵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教师的智慧也许来自技巧,也许来自机智,也许来自灵感,也许来自艺术,或者是来自于爱。这些说法都有他的道理。我觉得教师的智慧来自于学习,来自于实践。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积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懂得把握时机的启发者不愤不启;一名海纳百川的接受者接受学生所

13、有合理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一个积极而灵活的判断者处理好课堂内随机生成的问题。叶圣陶曾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 ”这就是说教师应当启发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 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当代教学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如果以为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一定也是学生学的过程,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

14、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学生可以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从而做到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功在课前,效在课堂。”只有精心设计教案,才能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分分秒秒。改进策略,创新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乐,学有所趣,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有效与智慧是共存的,有效的课堂会时时闪现智慧,智慧的课堂也会处处彰显有效。作为语文教师,要做一名充满智慧的引领者,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些有效性。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