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关系中的“放手”与“控制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45984902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婚姻关系中的“放手”与“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婚姻关系中的“放手”与“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婚姻关系中的“放手”与“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婚姻关系中的“放手”与“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婚姻关系中的“放手”与“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婚姻关系中的“放手”与“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婚姻关系中的“放手”与“控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婚姻关系中的婚姻关系中的“放手放手”与与“控制控制 以前看“中国式离婚”,里面有一段话感触很深:“我听过一个寓言,一个即将出嫁的女孩问她的母亲,婚后该怎样把握爱情。她的母亲 从地上捧起一摊沙子,女孩看见沙子摊在母亲的手里,圆圆满满,没有一点流失,母 亲突然用力将双手握紧,沙子立即从母亲的指缝间泻落下来,等母亲再张开手的时候, 手里的沙子已经所剩无几了”我把它理解成,适当的距离感,保持婚姻中的自我价值感但是总得来说还是很模糊,想法很多,涌出很多字眼,比如:论策略,像放风筝,随你飞得多高,线掌握在我手里就行。 (这是否也带有不健康的控 制欲?)论心态,刚刚看到一位朋友的一句话:生命规律往往执行下面

2、的法则:执念往往造成 相反的结果。爱极必反,诸如“爱一个人八分就够”。论态度,不把自己的人生绑架在另一半身上,同样适用于父母,子女,或, “我是你的 妻子(丈夫) ,但我并不是属于你的,同样的,我也容许你做你自己。 ” 婚姻家庭关系(一):控制婚姻家庭关系(一):控制 一、控制一、控制以前看“中国式离婚”,里面有一段话感触很深:“我听过一个寓言,一个即将出嫁的女孩问她的母亲,婚后该怎样把握爱情。她的母亲从地上捧起一摊沙子,女孩看见沙子摊在母亲的手里,圆圆满满,没有一点流失,母亲突然用力将双手握紧,沙子立即从母亲的指缝间泻落下来,等母亲再张开手的时候,手里的沙子已经所剩无几了”我把它理解成,适当

3、的距离感,保持婚姻中的自我价值感,是总得来说还是很模糊,想法很多,涌出很多字眼,比如:论策略,像放风筝,随你飞得多高,线掌握在我手里就行。这是否也带有不健康的控制欲?一、适当的距离感,保持婚姻中的自我价值感。二、论策略,像放风筝,随你飞得多高,线掌握在我手里就行。这是否也带有不健康的控制欲?看不出第二种感受比第一种更清晰。婚姻中体验到距离感、自我价值感,是在关系中感知自我、确立自我。进退得失,因有关系框架,自然清晰。自我得体,则适应良好,对方也会感到互动中的平衡,投桃报李,琴瑟和谐。如有不适,也因关系中的相互制约,而有更多的理性资源可用,作自我调整,自我改变,以适应关系,不至于一方独大而失却平

4、衡。如此,一个理性的自我,一个基于现实关系中的自我,可保婚姻关系越走越顺,不会滑向空洞的情啊爱啊而现实层面却是冲突四起的花瓶式关系摆设。关系约束,如同放风筝,任其飞翔,却挣脱不了放筝人自己的撑控。如此关系,貌似统一,实为心思各异,互动中相互消耗;双方纠结,则自我不清。撑控与挣脱,以角色失衡为骨架。一方的强势,可让另一方暂时妥协、认输或屈从,却是难保长治久安。当一方意识到对方的控制会导向自我弱化,进而严重受损,又不愿意接受可能的结局时,冲突四起即是难以避免。顺此思路,可有一个结论:此策略,非真策略,而是一种手段,一种试图维持角色地位不平等的控制手段。谁有意愿、有耐心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中被配偶欺

5、压着,心安理得地一路走下去?婚姻家庭关系(二):调整婚姻家庭关系(二):调整二、调整二、调整当关系开始出现僵局时,假设起因于对方没有投桃报李,这中间,有可能是表达方式或者行为模式让对方感觉不到互动啦,平衡啦,爱啦等等,那么要如何处理这个互为感知咧?往往有问题的那个,是不懂得自省的那个,那么如何让他自我改变自我调整呢?而如果永远是一方有觉知而另一方无觉知,人的情感付出与物质付出一样,不可能是无限制,当永远是“我”在配合“你”时,“我”必然会不爽,甚至消极的付出减少以对抗。心理学崇尚“存在即合理”,“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内心需求”,但是人肯定是以“让自己更舒服,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在生活的呀这就像用一

6、个企业的文化,不论它用再怎么人性,再怎么利他的方式来诠释,来包装自己,最终的目的毫无疑问的是赚钱,而这钱,明显就是从别人身上赚来的婚姻关系最原始的目的,不也是人的利已主义么?我认为控制与被控制有一个有形与无形的东西在里面,儒家文化里提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压迫,可它就能生存那么久,直至今日依然存在,而这种无形甚至让我们觉得理所应当,因为控制与权力以一种无形且看似合理的模式存在着,很多时候甚至让我们觉得舒服.若一方甚少付出,则觉知就少,那么把握关系走向的主动权肯定也不会他不是么,我总觉得这个不控制是个相对状态,而不控制,则反倒更像个绝对状态困惑啊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策略问题,那

7、就是说需要在策略层面展开呢。僵局开始时,言语互动上,往往是对配偶的抱怨发泄代替了需要诉求,进而,互敬让步于指责。其极致是冷战,可谓是僵局状态下的无语。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国人的婚姻观,两人一组建家庭,即当作共有,而漠视互惠,因而边界不清,你即是我、我即是你。结果,抱怨与指责之时,就意识不到带给对方的伤害因为你就是我,既然我做得出而体验不到自我伤害,也理所当然地认为你也不会受到伤害。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亲密而无间,界线不清,不再把对方当作一个独立的自我看待。解决办法,就是调整互动方式,变抱怨指责为正面提要求。这是调整关系的策略,也是婚姻心理咨询的一个基本切入点,简单又有效。调整过程中,一方的努力能

8、唤起被冲突模糊了的双方自我,让婚姻关系回到互敬又互惠的轨道上来。需要从两个层次去寻找原因。一是,看看那个“低情商”一方,是不是有人格背景。如果是由于人格障碍,或其他心理障碍比如说产后抑郁、孕期焦虑而导致“不自知”、“不自觉”,得通过解决这一方的心理障碍带动婚姻关系的改善。二是,如果不是存在病理性的根源,则需要从付出方的行为习惯、情感表达模式上考察,看看是不是存在着一种对只索取不回报情感互动方式的强化。平常最多的强化方式有:“无条件接纳对方的缺点”、“爱就是付出”、“相敬如宾”等病态的爱。在这里,先需要付出方反思,看看自己如何撤销强化条件以创造共同成长的情感环境。“婚姻关系最原始的目的,不也是人

9、的利已主义么?”没有说错,这其实就是社会交换论的婚姻观。社会交换论认为,夫妻关系是物质和情感交换关系,也是一种投入产出关系。“披着弱势的外表做追求利于自己的结果,可以理解成自私,自私行为,势必导致交换过程中另一方权益受损,有背互敬互惠,没有双赢,关系失衡难免。”如果总是披着弱势的外表做追求利于自己的结果,关系也能和谐,那倒需要看看,这和谐的背后,是不是存在着某种病态的爱。我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主要是社会分工形式的一种表达。控制与被控制,是社会分工的副产品,也是为了更有效地让社会分工得到落实,而不是社会分工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看,确实,存在即合理。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分工的社会,如何运

10、行。分工着的社会,在运行过程中,有控制与被控制,并导致压迫。这并不说明,社会分工就是有违人性,需要消灭。就像是,在统治过程中,必然会导致腐败,但不能因腐败存在,就得试着取消统治。婚姻家庭关系(三):互惠婚姻家庭关系(三):互惠 听过一个说法,叫“有距离的亲密感”,我把它理解为一个弹性距离。但是,这也有困惑,很多时候我们渴望这种“亲密且无间”,这算不算个人情感能力的不足。也就是说,自己所需要的爱和能力,自己不能创造,于是我们只能依赖与对方的亲密感来获得?就像孩子还没长大,需要躺在一个摇篮里一样?那么当出现这种心理需要时,应该做的首先是自我调节与自我成长?这种应该算典型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知

11、道“你”有那种病态的“需要”而“我”用这种方式既让“你”获得舒服,也让“我”满足自私其实深究起来,这应当不算爱,可不可以用通俗点的话说是一种“拿下”你的手段。但这种关系因为建立的根基本身不牢固不健康,很有可能因为一方出现逆转(比如成长,或者反抗)而造成框架不稳,全盘坍塌。我知道那是一种社会分开所造成的结果,但是同样的是否可以理解为,婚姻其实是一个微型化了的社会,它既然涉及到吃喝拉撒的现实,必然也有分工,同样的,分工不同,自然也不可能存在完全的平等。压迫也好,统治也好,不可能从绝对意义上消除,所以有说法是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这本身不就代表着“不公平”么?我在“情”的地方欠了你,也许在“理”的地方

12、还了你呢?有距离的亲密感,弹性距离,主要是指人际关系风格,是有制约但难见人为控制的人际关系风格;是在一定的情感关系框架内互动,如何让自己活得自在,也让对方活得轻松。亲密而有弹性,即需要相互制约,而心理距离的存在,可能提示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别指望通过所谓的爱、所谓的情来控制我。如此人际关系风格之中的两个自我互惠、互补,它跟经营能力关联不是很大,倒更主要跟个体成长背景及行为习惯密切关联。简单地说,因亲密还指望导向无间,不是由于成长不足,能力不足,而是成长变异,能力“过剩”。成长过程中,在原先的娘家,无间已成习惯,在夫家顺理也会有如此表现;或者在娘家,情感疏离过度,需要到夫家作些补偿,常会在亲密

13、的道路上滑向无间的控制,并进而成为习惯,“过剩”的能力演变而成强势,控制欲进一步得到强化。可以说,所有的心理需要都指向一定的人际关系,或以既定的人际关系为背景,如此,冲突不断的婚姻关系中的两个个体应该做的可能不只是自我调节,而在是互动中如何再适应对方的奖励、漠视、强化、消退等行为手段都需要适时跟进。“牢固却不健康”的爱/关系,一般也难以因一方逆转而全盘坍塌,何况当一方逆转时,另一方大多会适时调整,重建平衡。因为除了爱,除了“拿下”,还有很多更重要的支撑婚姻关系的条件,比如说伦理、责任。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性。用心体会一下一句俗语“床前争吵床头休”的修辞含义,可能就会明白,为什么有好多争吵不

14、断的婚姻关系,始终固若金汤。婚姻不只为爱活着,无论这爱健康或不健康。婚姻有更广泛的内涵:伦理、责任、文化、经济、性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才是决定婚姻关系稳定与否的基本要素。“婚姻其实是一个微型化的社会”,这命题没有错。它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但用现实社会里因分工不同而导致的不平等去套用婚姻关系中的“不平等”,似有牵强,因为社会中的不平等,以个体分割社会蛋糕,获取物质生活条件多寡为主要衡量标准,而婚姻关系内的角色平等性,主要是主观感受。打个比方,婚姻关系内的虐待与受虐,貌似一方吃亏,其实在心理感受层面,会带给受虐方很多“次级获益”。婚姻关系内,讲爱不讲理,这主要是从情感方面着眼。其实,在基于婚姻而存

15、在的家庭内却是最讲理,那就是在情感之外的地方,比如说涉及婚姻的功利性、角色平等性、家庭经济安排、向上赡养向下扶养时。如果不信,可去细翻“婚姻法”、“民法”。婚姻家庭关系(四):离婚似乎婚姻是个错综复杂的结构,应该有很多方面都能制约,但大多数人轻易的离婚而感叹婚姻太脆弱,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咧?那个压倒它的最后一根稻草咧?我一直以为是个体性格问题离婚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说,这差不多是个形而上的问题,谁也给不出准确的答案,或者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就众多的离婚个案中,我们还是能抽象出一些线索来的。确实,不光是离婚,就是婚姻关系冲突的本身,其背后大多能细瞧出夫妻双方性格(更大的概念上看,应是

16、个性)上的差异甚至冲突。个性跟成长经历关联,并且在心理成年后,就非常稳固,稳固到近于顽固。个性见之于自我的外在表现,即是行为模式。两个不同的自我,共居一屋,行为模式相去甚远,冲突就随之而来了。这样的冲突既不可避免,要每天面对无法漠视或消极回避,又因个性顽固而积重难返,要调适如此冲突除非能修改一方或双方的成长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但又不得不磨合,以求关系平衡,这是个两难的处境。我们常说的“共天下容易共屋难”的道理即在于此。因为天下大,共天下矛盾时可以抽离;而共屋却是无处躲避,因为共屋空间小,不足回避。婚姻关系的发展,无论是走向平衡或硝烟四起,无论是好聚或者恶散,一般就是围绕着上面提到的两难处境展开的,也就是说,两难矛盾的发展走向决定着婚姻关系的前景。过程中,因为矛盾冲突,如果又缺乏包容,那双方在互动中各自的心理、生理和社会资源的消耗是非常严重的家和万事兴,就是其反证。这样的消耗,到达某个临界点,或者就是你上面提到的遇到“压倒它的最后一根稻草”时,就会有个决策上的成本计算问题了。散的成本大于合的成本,婚姻就会继续,哪怕是凑合也胜过离婚;相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